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现代建筑空间意境塑造初探
栏目最新
- 学习行为在建筑系馆空间设计中的影响作用
-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的解读
- “上海为什么迷人”的核心观点被曲解
- 探索旅馆建筑室内的地域性创造
-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
- 从整体的地景综合到跨学科的地景管理
- 艺术装置
- 艺术和景观论:论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
- 艺术和景观论:景观转译生活与艺术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介绍了传统美学中意境的概念,由此引发对建筑意境的思考与定义,即在一定的环境背景影响下,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形象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并通过一些经典案例分析总结了建筑空间意境塑造的几种有效途径。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最早出现在诗学领域,在唐宋时期它基本上是一个诗学范畴,元明以后“意境”的观点和理论开始延伸到其他文艺门类,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美学的引入和中国美学的建构,“意境”便逐渐成为一个美学范畴了。
意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其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1]。由实的意象(艺术形象)和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构成。其产生一般需经历“物→象→意象→意境”的过程,是一番提炼、布置、修正、复合的设计过程。本文认为建筑意境的概念应该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影响下,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形象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1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图1 浙江美术馆
建筑是离不开环境的,建筑必然是环境中的建筑,离开了环境也就无所谓建筑,更谈不上意境。不顾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到处乱搬的建筑,不能算是真正的建筑,就像是孩子玩的搭“积木”它是摆在那里的,这样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建筑意境的生成离不开环境这一要素,即建筑意境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程泰宁先生设计的浙江美术馆(图1)位于西子湖畔,背靠着苍翠的玉皇山麓,建筑依山傍水,环境得天独厚。建筑依山形展开,并向湖面层层跌落。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整个建筑,深具水墨画和书法的审美趣味,不乏现代美术的动态和敏感。传统的规范和精神,加上了现代的抽象与变形,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细腻对话,人工与天巧的完美结合。建筑造型自然而又充分地流露了江南文化所特有的韵味。粉墙黛瓦的色彩构成、坡顶穿插的造型特征、清新脱俗而又灵动洒脱的文化品位,在“似与不似之间”被融入了建筑创作之中。宛如天开,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山水画,让人陶醉于其中。
安藤忠雄设计的“水的教堂”(图2)。这是一座小型的婚礼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平原处。
图2 水的教堂
基地四周为野生丛林,景色宜人。建筑由两个边长为10m和15m的正方形空间体量上下搭接构成,一道“L”形的墙从背面环绕着建筑和池塘建筑意境逐层展开:人们从教堂后面沿墙走向教堂,一路听见水声却看不见水,转过这道墙,经过一段平缓的坡道,进入光线透射的玻璃前厅;然后,走进祷告堂,透过整面玻璃幕墙(玻璃可以全部滑到一侧,使室内与自然完全沟通,堂内面对的自然景观全面展开———池塘水面如镜,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伫立其中,融入到山林与天空的背景之中;水天一色,映照着无穷的自然与宇宙,具有隐含的“宇宙感”,天人之境合一;西方的上帝在这里被融入到东方理念的“自然”之中,使人在祈祷默念之余,可以将思绪与自然的变化、人生的变幻联系起来,产生无穷的联想,人们内心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纯洁感和神圣感!建筑因此意境深远,境界甚高。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环境”,它是指相对于建筑主题对象而言的外界条件的总和。所以它不单是指物质形态的实体环境,另一方面还包括人、社会、文化、历史等虚体环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对话的更深层次就是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融合与对话,这就是建筑意境生命的源泉。
2 建筑中的“留白”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存在时,仅仅满足其使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对它的艺术存在形式做出思索,怎样在确保实用的同时更好地表达主题和设计者的情感,来满足人们对意境的追求,这就需要建筑的一部分在观赏者或体验者的意识中“隐退”,以便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幻想,这些隐退了的部分即“建筑留白”,所谓的建筑留白,概括地说则是指在建筑的实体及空间形象中存在的表现为空缺、不存在或呈现为不确定状态的部分,这些部分引起观者视觉的关注和心理的联想,在主观思维中产生出新的意向。
建筑的存在含有两部分重要内容:即建筑的实体和实体所围合的空间[2,3]。空间是建筑的重要属性,对建筑根本的利用是对空间的利用。建筑留白是指包括建筑实体形象的建筑形态和平立面中出现的空缺或不确定的部分。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3)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研究室为8个同等的立方体单元,静静的排列于两侧,“护送”中央的庭院和水池缓缓通向无际的大海,中庭广场没有种植一棵树,也没有布置任何古典柱式和神像,只安排了一组“泰姬玛哈尔陵”式的清列丰盈,错落有致的水池和大理石座,有的尽是“空”的感觉,而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墙与广场上惟一保留的一条小水沟,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空广的太平洋,意味深长。这种简洁空灵的处理手法,正是建筑空间留白的体现。
图3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需要说明的是,“留白”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是相对于“存在”;“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建筑中的留白是无法以量的办法来评价和规范的,建筑作品的好坏也不能用单纯的用“留白”的有无和多少来评价的,在建筑创作中有条件时有意识的去形成留白,以便更好的去表达作品意向,从而唤起观赏者和体验者的联想与幻想。
3 建筑中光与水的运用
光,这里所讨论的“光”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光现象,而是指美学意义上的光现象。光的照明是人们观察和认识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光人们才得以觉察对象的形状、大小、轮廓、细部、色彩、相互关系以及位置等。勒·柯布西耶认为:“光和影是建筑艺术的元素”[4]。建筑中光的运用对烘托环境气氛,表达空间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光是环境构成与表达中一个重要因素,空间的认识、对材质特性及色彩等的表达,都是借助光的作用。光的设计与应用不仅是功能性的,也是表达性的,直接用光线生成意境空间的最成功的实例莫过于安藤中雄的光的教堂,安藤运用光线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空间氛围。
“光的教堂”是安藤运用光线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光是建筑的主题。这个教堂位于大阪市郊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为与街道和现有建筑相结合,光的教堂采取一个十字形入口,只因有光的存在,这个十字架才真正有意义。白天有阳光和夜晚的灯光从教堂外面透过这个十字形开口射进来,在墙上,地上拉出长长的阴影。祈祷的教徒身在暗处,面对这个光的十字架,仿佛看到了天堂的光辉。实际上,从古罗马万神庙穹顶泄入的天光,到中世纪哥特教堂透过彩色玻璃进入的光线,再到朗香教堂四壁射入的弥幻的神光,无不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思冥想[5]。
水,水是景观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它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人类文明的萌生和发育离不开水源的滋养,因而人类对于清澈、纯净的水体具有先天的亲切感。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水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静水,静水不光给人清澈、明净之感,而且由于水的反射性和透射型,景物会在水中留下虚幻的倒影,引起观赏者无限的联想;另一种是动水,建筑中动水的形式很多,如喷泉、跌水、水幕等,它主要是以形态和水声来引发观者的想象。静水和动水在并不是孤立的,经常是结合一起共同构成了建筑的意境空间。
图4 圣·克里斯特博
如巴拉甘的圣·克里斯特博(SanCristobal),位于墨西哥州(图4),由马房,马的运动外部空间和主人住宅构成。其中马房和溜马的院子是巴拉甘精心构思的部分,主人住宅部分很小,偏于一角。马棚前的石铺地面逐渐向下坡,形成一个大水池,从马棚的一翼伸出一片红墙,墙的端头流出泉水,泄入大水池。院中的墙体、马棚、水池、饲料槽和沙石地面在阳光照射下非常灿烂,成为非常丰富画面的重要的构图元素,创造了马的主人的生动,完整的生活画面,意味深长。
4 结束语
建筑意境的塑造,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来触发人们的审美情感[6]。涉及到建筑意境的客体,也涉及到建筑欣赏与体验的主体,涉及到建筑的创作环节,也涉及到建筑接受环节。建筑意境的塑造需要建筑创作者在把握整体的大环境下,将建筑与环境情感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建筑观赏者及体验者进行强烈的情感刺激,从而引发其审美想象,产生建筑意境。
意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其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1]。由实的意象(艺术形象)和虚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构成。其产生一般需经历“物→象→意象→意境”的过程,是一番提炼、布置、修正、复合的设计过程。本文认为建筑意境的概念应该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影响下,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形象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1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图1 浙江美术馆
建筑是离不开环境的,建筑必然是环境中的建筑,离开了环境也就无所谓建筑,更谈不上意境。不顾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到处乱搬的建筑,不能算是真正的建筑,就像是孩子玩的搭“积木”它是摆在那里的,这样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建筑意境的生成离不开环境这一要素,即建筑意境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程泰宁先生设计的浙江美术馆(图1)位于西子湖畔,背靠着苍翠的玉皇山麓,建筑依山傍水,环境得天独厚。建筑依山形展开,并向湖面层层跌落。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整个建筑,深具水墨画和书法的审美趣味,不乏现代美术的动态和敏感。传统的规范和精神,加上了现代的抽象与变形,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细腻对话,人工与天巧的完美结合。建筑造型自然而又充分地流露了江南文化所特有的韵味。粉墙黛瓦的色彩构成、坡顶穿插的造型特征、清新脱俗而又灵动洒脱的文化品位,在“似与不似之间”被融入了建筑创作之中。宛如天开,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山水画,让人陶醉于其中。
安藤忠雄设计的“水的教堂”(图2)。这是一座小型的婚礼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平原处。
图2 水的教堂
基地四周为野生丛林,景色宜人。建筑由两个边长为10m和15m的正方形空间体量上下搭接构成,一道“L”形的墙从背面环绕着建筑和池塘建筑意境逐层展开:人们从教堂后面沿墙走向教堂,一路听见水声却看不见水,转过这道墙,经过一段平缓的坡道,进入光线透射的玻璃前厅;然后,走进祷告堂,透过整面玻璃幕墙(玻璃可以全部滑到一侧,使室内与自然完全沟通,堂内面对的自然景观全面展开———池塘水面如镜,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伫立其中,融入到山林与天空的背景之中;水天一色,映照着无穷的自然与宇宙,具有隐含的“宇宙感”,天人之境合一;西方的上帝在这里被融入到东方理念的“自然”之中,使人在祈祷默念之余,可以将思绪与自然的变化、人生的变幻联系起来,产生无穷的联想,人们内心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纯洁感和神圣感!建筑因此意境深远,境界甚高。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环境”,它是指相对于建筑主题对象而言的外界条件的总和。所以它不单是指物质形态的实体环境,另一方面还包括人、社会、文化、历史等虚体环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对话的更深层次就是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融合与对话,这就是建筑意境生命的源泉。
2 建筑中的“留白”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存在时,仅仅满足其使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对它的艺术存在形式做出思索,怎样在确保实用的同时更好地表达主题和设计者的情感,来满足人们对意境的追求,这就需要建筑的一部分在观赏者或体验者的意识中“隐退”,以便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幻想,这些隐退了的部分即“建筑留白”,所谓的建筑留白,概括地说则是指在建筑的实体及空间形象中存在的表现为空缺、不存在或呈现为不确定状态的部分,这些部分引起观者视觉的关注和心理的联想,在主观思维中产生出新的意向。
建筑的存在含有两部分重要内容:即建筑的实体和实体所围合的空间[2,3]。空间是建筑的重要属性,对建筑根本的利用是对空间的利用。建筑留白是指包括建筑实体形象的建筑形态和平立面中出现的空缺或不确定的部分。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3)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研究室为8个同等的立方体单元,静静的排列于两侧,“护送”中央的庭院和水池缓缓通向无际的大海,中庭广场没有种植一棵树,也没有布置任何古典柱式和神像,只安排了一组“泰姬玛哈尔陵”式的清列丰盈,错落有致的水池和大理石座,有的尽是“空”的感觉,而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墙与广场上惟一保留的一条小水沟,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空广的太平洋,意味深长。这种简洁空灵的处理手法,正是建筑空间留白的体现。
图3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需要说明的是,“留白”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存在”是相对于“存在”;“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建筑中的留白是无法以量的办法来评价和规范的,建筑作品的好坏也不能用单纯的用“留白”的有无和多少来评价的,在建筑创作中有条件时有意识的去形成留白,以便更好的去表达作品意向,从而唤起观赏者和体验者的联想与幻想。
3 建筑中光与水的运用
光,这里所讨论的“光”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光现象,而是指美学意义上的光现象。光的照明是人们观察和认识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光人们才得以觉察对象的形状、大小、轮廓、细部、色彩、相互关系以及位置等。勒·柯布西耶认为:“光和影是建筑艺术的元素”[4]。建筑中光的运用对烘托环境气氛,表达空间意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光是环境构成与表达中一个重要因素,空间的认识、对材质特性及色彩等的表达,都是借助光的作用。光的设计与应用不仅是功能性的,也是表达性的,直接用光线生成意境空间的最成功的实例莫过于安藤中雄的光的教堂,安藤运用光线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空间氛围。
“光的教堂”是安藤运用光线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光是建筑的主题。这个教堂位于大阪市郊人口不太密集的地区,为与街道和现有建筑相结合,光的教堂采取一个十字形入口,只因有光的存在,这个十字架才真正有意义。白天有阳光和夜晚的灯光从教堂外面透过这个十字形开口射进来,在墙上,地上拉出长长的阴影。祈祷的教徒身在暗处,面对这个光的十字架,仿佛看到了天堂的光辉。实际上,从古罗马万神庙穹顶泄入的天光,到中世纪哥特教堂透过彩色玻璃进入的光线,再到朗香教堂四壁射入的弥幻的神光,无不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思冥想[5]。
水,水是景观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它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人类文明的萌生和发育离不开水源的滋养,因而人类对于清澈、纯净的水体具有先天的亲切感。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水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静水,静水不光给人清澈、明净之感,而且由于水的反射性和透射型,景物会在水中留下虚幻的倒影,引起观赏者无限的联想;另一种是动水,建筑中动水的形式很多,如喷泉、跌水、水幕等,它主要是以形态和水声来引发观者的想象。静水和动水在并不是孤立的,经常是结合一起共同构成了建筑的意境空间。
图4 圣·克里斯特博
如巴拉甘的圣·克里斯特博(SanCristobal),位于墨西哥州(图4),由马房,马的运动外部空间和主人住宅构成。其中马房和溜马的院子是巴拉甘精心构思的部分,主人住宅部分很小,偏于一角。马棚前的石铺地面逐渐向下坡,形成一个大水池,从马棚的一翼伸出一片红墙,墙的端头流出泉水,泄入大水池。院中的墙体、马棚、水池、饲料槽和沙石地面在阳光照射下非常灿烂,成为非常丰富画面的重要的构图元素,创造了马的主人的生动,完整的生活画面,意味深长。
4 结束语
建筑意境的塑造,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什么来触发人们的审美情感[6]。涉及到建筑意境的客体,也涉及到建筑欣赏与体验的主体,涉及到建筑的创作环节,也涉及到建筑接受环节。建筑意境的塑造需要建筑创作者在把握整体的大环境下,将建筑与环境情感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建筑观赏者及体验者进行强烈的情感刺激,从而引发其审美想象,产生建筑意境。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2/1481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