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交流的场所交往的空间
栏目最新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通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设计的介绍,探讨建筑、环境、场所的关系,研究塑造特定场所与空间的意义,提出建立交往空间是创新教学建筑设计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通过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设计的介绍,探讨建筑、环境、场所的关系,研究塑造特定场所与空间的意义,提出建立交往空间是创新教学建筑设计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新教学楼;建筑;环境;交流场所;交往空间
建筑都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并有其独特的场所意义和空间属性。建筑总是离不开环境,它必须植根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空间才有特定的意味。不同场所环境的各要素对于建筑的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等起着不同的关联和制约作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等多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把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要物化成一种主体精神或地域精神,融入到场所的内涵和形态之中,使场所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空间,还具有表现生活中特定的空间逻辑结构生成,从而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
1 建筑、环境、场所
场所是建筑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与主观人文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力场”,其本质就是环境中各主客观要素的特性。建筑的场所性要求建筑是生长于其所处的环境中的,能够回应其所处环境中的多个要素(诸如地形地貌、地理气候、文化背景等)的特性。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是为适应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建设的一栋教学综合楼,其功能设置有大中教室、400人多功能厅等。该教学楼建筑面积约12000m2,位置在校区最北端,城市3号路和河滨路交叉处,学院主大门北侧,从客观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分析基地的场所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图1)
建筑基地位于三峡职业学院最北端角部,地段呈三角形,东西两面均为城市道路,且向西与学院主校门相邻,南侧为学院规划教学楼群。这些制约条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关联性的影响;
作为学院与城市的界面,教学建筑应考虑布局、功能安排如何适应基地的周围环境需要并积极应对,使其合理化。
基于以上分析,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适应自然地形,活跃建筑界面。由于基地呈三角形,又位于城市交叉路,建筑对城市形象具有较大影响,且考虑朝向因素,新教学楼呈院落式布局,主体部分平行呈南北向布置;根据城市规划和转角视线分析,在北侧建筑前留出大片绿化地,种植高大乔木,既美化教学环境与城市街景,又有效隔离交通噪声,同时在临学院大门一侧,建筑呈曲线展开且设计成退台,避免对大门造成压抑感,并活跃了学院大门区域建筑与城市的界面,空间层次感强。
重视学生行为心理的分析研究。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交往与交流,设置不同层级的开敞空间,如在规划教学楼群与教学楼之间、以及利用内庭院设置共享交流广场,动静相得益彰。
2 建筑空间意义的生成
建筑最终目的是多种对象活动需求的物质性空间的实现,而建筑物的空间意义则是因环境场所各要素制约而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空间的存在意味,创造一种生活情境模式。 2.1 功能空间布局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建筑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室包括50人、100人、120人、160人、200人等多种规模的大教室,适合多种形式教学,400人多功能厅:教师办公室等。根据功能要求,建筑呈三合院布局,主要教室均呈南北向布置,两排教室之间设400人报告厅、教师办公室、卫生间,临学院大门方向退台设置120人教室,沿道路曲线形布局,增加了校园入口建筑趣味,建筑内部庭院可供学生开展多层次交流,拓展为开放的交往空间,形成教学、走廊、庭院三个层级的过渡性交往空间,全方位交流。(图2)
2.2 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安排
空间物质特征适合于人们的行为,人们便产生场所感。在该设计中,内院、退台屋面、花园和各种交往空间组织到设计理念中,形成了教学楼各部分互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
建筑临学院大门方向退台式布局,加上400人报告厅的屋面,形成多重屋顶花园和观景活动平台,立体式设计学生活动空间。建筑内庭院通过连廊与外部环境既相互联系又有机隔离,在视觉上连为一体,具有通透性。庭院的设置解决了自然采光和教室间距问题,同时,人们步行和停留在走廊时,形成人景互动。
建筑的外走廊临城市干道一侧采用竖向隔栅,既解决了对交通噪声的隔离,又能通风,强烈的光影效果与西晒的解决得到兼顾,半开放式和无遮挡的外廊互为补充。(图2)
3 场所精神的塑造
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身的特征,因此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建筑的场所精神要求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反映出场所环境的特性,并创造出容纳人们活动的具有强烈人文气氛的空间,场所具有领域感。
3.1 开放交往性
建筑采用单面走廊布置成南北两主楼,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形成教室环绕的大客厅式交往空间,这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如何使课堂之外的“课堂”更加具有“人气”是交往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行为环境理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依据。
“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们闲暇时间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看人与被看这方面。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室内或室外空间,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多是浅层次的,大多是被动式接触,但这种活动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在该建筑中,我们以楼梯、回廊、天桥、挑台、休息角组合成多层次空间,与庭院合为一体,使学生们在行进中无意间已经成为交往活动的参与者了。这种“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关系充分诱发着“人看人”现象的发生。诗人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诗句,道出了景观和观景的辩证法。凯文·林奇将25m左右的空间尺度作为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这一尺度是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表情与心绪的界限,在这种空间中的见面才会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2 公共性与私密性
这是人的基本需要,所有聚居地与建筑都是这两者间矛盾平衡的体现。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研究称为接近学,并总结出个人空间大小、分类及影响因素。对每个人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良好的交往环境既可支持也可阻止这些需求的实现。交往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即私密性与公共性。
教学楼庭院的交往空间设计中大量采用绿化、花台、挡墙围合成许多大小不同、有较强限定感的半封闭空间,与外界保持视线交流但又不致使他人贸然侵入,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心理需求。
师生在教室之外交往空间中的活动多为没有组织的聚集,一般是学生之间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交谈,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如果小群扩大至约10人以上在一起交谈,则多半是有所组织或涉及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中心议题。
门厅、过厅、走道、天桥等很好地满足了小范围的交往模式需要。而教学楼的内庭院、2~4层的空中花园平台、屋顶露天平台则为有组织成规模的聚会、研讨提供了最佳场所。同时新建教学楼出人口的设置有效整合了校园入口交通及与已有办公建筑的空间关系。
4 结语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的设计意在创造一种突出交往的场景和教学模式,实现建筑教育人、环境熏陶人、场所感染人的特定教学空间。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新教学楼;建筑;环境;交流场所;交往空间
建筑都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并有其独特的场所意义和空间属性。建筑总是离不开环境,它必须植根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空间才有特定的意味。不同场所环境的各要素对于建筑的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等起着不同的关联和制约作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等多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把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要物化成一种主体精神或地域精神,融入到场所的内涵和形态之中,使场所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空间,还具有表现生活中特定的空间逻辑结构生成,从而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
1 建筑、环境、场所
场所是建筑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与主观人文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力场”,其本质就是环境中各主客观要素的特性。建筑的场所性要求建筑是生长于其所处的环境中的,能够回应其所处环境中的多个要素(诸如地形地貌、地理气候、文化背景等)的特性。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是为适应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建设的一栋教学综合楼,其功能设置有大中教室、400人多功能厅等。该教学楼建筑面积约12000m2,位置在校区最北端,城市3号路和河滨路交叉处,学院主大门北侧,从客观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分析基地的场所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图1)
建筑基地位于三峡职业学院最北端角部,地段呈三角形,东西两面均为城市道路,且向西与学院主校门相邻,南侧为学院规划教学楼群。这些制约条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关联性的影响;
作为学院与城市的界面,教学建筑应考虑布局、功能安排如何适应基地的周围环境需要并积极应对,使其合理化。
基于以上分析,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适应自然地形,活跃建筑界面。由于基地呈三角形,又位于城市交叉路,建筑对城市形象具有较大影响,且考虑朝向因素,新教学楼呈院落式布局,主体部分平行呈南北向布置;根据城市规划和转角视线分析,在北侧建筑前留出大片绿化地,种植高大乔木,既美化教学环境与城市街景,又有效隔离交通噪声,同时在临学院大门一侧,建筑呈曲线展开且设计成退台,避免对大门造成压抑感,并活跃了学院大门区域建筑与城市的界面,空间层次感强。
重视学生行为心理的分析研究。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交往与交流,设置不同层级的开敞空间,如在规划教学楼群与教学楼之间、以及利用内庭院设置共享交流广场,动静相得益彰。
2 建筑空间意义的生成
建筑最终目的是多种对象活动需求的物质性空间的实现,而建筑物的空间意义则是因环境场所各要素制约而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空间的存在意味,创造一种生活情境模式。 2.1 功能空间布局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建筑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室包括50人、100人、120人、160人、200人等多种规模的大教室,适合多种形式教学,400人多功能厅:教师办公室等。根据功能要求,建筑呈三合院布局,主要教室均呈南北向布置,两排教室之间设400人报告厅、教师办公室、卫生间,临学院大门方向退台设置120人教室,沿道路曲线形布局,增加了校园入口建筑趣味,建筑内部庭院可供学生开展多层次交流,拓展为开放的交往空间,形成教学、走廊、庭院三个层级的过渡性交往空间,全方位交流。(图2)
2.2 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安排
空间物质特征适合于人们的行为,人们便产生场所感。在该设计中,内院、退台屋面、花园和各种交往空间组织到设计理念中,形成了教学楼各部分互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
建筑临学院大门方向退台式布局,加上400人报告厅的屋面,形成多重屋顶花园和观景活动平台,立体式设计学生活动空间。建筑内庭院通过连廊与外部环境既相互联系又有机隔离,在视觉上连为一体,具有通透性。庭院的设置解决了自然采光和教室间距问题,同时,人们步行和停留在走廊时,形成人景互动。
建筑的外走廊临城市干道一侧采用竖向隔栅,既解决了对交通噪声的隔离,又能通风,强烈的光影效果与西晒的解决得到兼顾,半开放式和无遮挡的外廊互为补充。(图2)
3 场所精神的塑造
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身的特征,因此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建筑的场所精神要求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反映出场所环境的特性,并创造出容纳人们活动的具有强烈人文气氛的空间,场所具有领域感。
3.1 开放交往性
建筑采用单面走廊布置成南北两主楼,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形成教室环绕的大客厅式交往空间,这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如何使课堂之外的“课堂”更加具有“人气”是交往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行为环境理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依据。
“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们闲暇时间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看人与被看这方面。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室内或室外空间,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多是浅层次的,大多是被动式接触,但这种活动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在该建筑中,我们以楼梯、回廊、天桥、挑台、休息角组合成多层次空间,与庭院合为一体,使学生们在行进中无意间已经成为交往活动的参与者了。这种“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关系充分诱发着“人看人”现象的发生。诗人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诗句,道出了景观和观景的辩证法。凯文·林奇将25m左右的空间尺度作为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这一尺度是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表情与心绪的界限,在这种空间中的见面才会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2 公共性与私密性
这是人的基本需要,所有聚居地与建筑都是这两者间矛盾平衡的体现。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研究称为接近学,并总结出个人空间大小、分类及影响因素。对每个人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良好的交往环境既可支持也可阻止这些需求的实现。交往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即私密性与公共性。
教学楼庭院的交往空间设计中大量采用绿化、花台、挡墙围合成许多大小不同、有较强限定感的半封闭空间,与外界保持视线交流但又不致使他人贸然侵入,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心理需求。
师生在教室之外交往空间中的活动多为没有组织的聚集,一般是学生之间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交谈,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如果小群扩大至约10人以上在一起交谈,则多半是有所组织或涉及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中心议题。
门厅、过厅、走道、天桥等很好地满足了小范围的交往模式需要。而教学楼的内庭院、2~4层的空中花园平台、屋顶露天平台则为有组织成规模的聚会、研讨提供了最佳场所。同时新建教学楼出人口的设置有效整合了校园入口交通及与已有办公建筑的空间关系。
4 结语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的设计意在创造一种突出交往的场景和教学模式,实现建筑教育人、环境熏陶人、场所感染人的特定教学空间。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1/1386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