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建筑细部:必须重视的表现
栏目最新
- 景观的还原和生成——记中山温泉商务区改造
- 从设计实践中浅谈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
- 建设可持续发展给排水系统之我见
- 现代医药工业建筑设计与企业文化的相结合
- 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探析
- 远雄国际广场结构设计
- 青岛雕塑园音乐厅的构思:心海拾贝
- 从汶川地震认识结构抗震设计中填充墙的作用
- 福州泛船浦教堂神父楼整体旋转平移设计及施工
- 砖木结构抗震性能初探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文章通过对一些经典的建筑的分析和论述来强调建筑细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并试图对建筑细部设计的一些影响方面进行了试探性的讨论。以此来强调建筑细部对于审美、经典的表现。
当前的中国建筑行业不谓不火,无论何时何处,繁荣之貌遍起四方,一片空前的景象。建筑设计人员总会拥有相当丰富的设计量。这样的情景多年难得一见,这自然是与经济繁荣所分不开的。中国的良好建筑也一直在繁荣的环境之下无所不其极地层层而出。观这些年的建筑成果,或风格迥异的住宅小区,或凝练精巧的公共建筑,或成品牌的土地开发,其中涌现出的大量建筑设计之精品应当是值得在中国建筑历史中浓浓写上一笔。这些已建或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已经符合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施工工地的内容,当然它也是被促成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在中国火爆的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1]。因为开发速度的快捷,大量的大构思在迅速而快捷的思维中出现,同时被更快的施工速度所实现,这期间有个隐患或许会存在,那就是对建筑细部的错失。
1 建筑细部的回顾
建筑细部应是建筑中最能体现建筑技艺的部分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2-4]看过来,作为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虽然因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过长,社会发展缓慢,地理环境又较为封闭没有什么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近现代才有了真正改变,历史的巨轮最终还是在中国落了脚)。但中国传统建筑正因这些原因,自成萌芽自成发展,一脉相承,具备了自己独特的稳定性。在解读中国传统建筑时,更多展现的即是自传统以来随着技术的增长而得来的精工细作和章法。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营造法式》,全书34卷,确定了“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及各工种的功限料例,附有图样;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程做法则例》,列出了27种单体官式建筑的各种构件尺寸,这些都不无旁例地隐含了建筑细节在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完善和形式上的美化。如今所存留的古建筑如: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隆兴寺摩尼殿等等木构建筑,无一不保留了古代匠人们所做的技艺上的展现。错综复杂的木结构榫卯构件,柱、拱,大木作、小木作,层叠反复的吹拔,举折、飞子、托脚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建筑构件中能够看到精细的做工,准确的定位。甚至都能够与当代建筑的比较中看到那些在钢筋混凝土及轻型结构中无法所感受到的建筑的技艺之美。当然这种技艺的表现及审美可能在某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太一样,但仍然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至少在部分建筑之上。
2 建筑细部的现代及当代表现
相对于当代的建筑,可能更多能够体现出技艺的,是新材料新结构新的形式带来的各种审美意象上的前驱性。当代建筑由于技术的差异,也有迥然不同的细部特征。如钢结构中的悬索,其锚固与张拉部位特有的细部节点往往体现不同寻常的建筑技术,而膜结构的支撑与张拉点的细部处理,也能够突出强调这种崭新结构形式的意义。玻璃和钢的交接,带来了建筑轻盈透亮之审美,同样在这些构件之中存在着比木作建筑更多更繁复更精细的细节。只是和雕梁画栋的中国古建筑来说,他们要小得多,甚至在心理作用上也次要得多。不过这一点随着建筑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正在全面被否定掉。作为建筑师,他应当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洞悉大部分人的审美情趣,并发展与引申这种不自觉(或潜意识的)情趣取向,将之物化成一切建筑的部分。而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的国度,或许能在伊东1978年的论文《建筑中的拼贴和浮表性》中看到一丝端倪:“一个城市中的表面丰富感并不在于建筑的历史积累,而是来自于一种对已失去的建筑的怀念”。在这样的文字里包含着多过往历史的一种纵向的内涵的继承,也应该包括着对于精工细作的感念吧。本文的目的只是想要这样的实例更多一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深入细致地处理这些细部,对于表达一个比较新的建筑技术,是大有好处的。
包豪斯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学校[5],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而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而康定斯基作为包豪斯中早期的教师,他所上课做的练习在当时的年代奇怪而又独特(或许放在如今的讲堂之上莫不过也是如此)。他会要求学生们在各种纯色的纸张上画下各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再在这些正方形的反面或者四周填补上看起来协调的白色或黑色正方形。他所要求的尺寸严谨,基本每幅图面都有详尽的尺寸要求,正方形或矩形都必须是水平或者垂直,要求强调中心,顶部和底部平衡。这种近乎于苛求的方式或许会遭到各种各样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练习方式也成就了作为学院、手工作坊、各种小玩意儿的制造厂的包豪斯出产了大量符合大众口味和审美情趣的简约抽象的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当然也少不了简约的包豪斯校舍。而在当今的当代建筑设计之中我们又是否正有意无意地丢失掉这种看似怪异然而很有理性色彩的思维方式?
3 建筑细部的范例论述
洞悉大众的审美情趣,并物化为建筑的一部分。一个建筑值得鉴赏与否,如果让大众真正进入其中去感受,实际上在慨叹过工程量的浩大之后,绝大多数是会将眼光落在那些细节部位上的。从工作伊始,我便对这个问题求证过部分身边的朋友。我将他们带到竣工了的工地,经常无一例外的,在长时间逡巡于建筑周边之后他们都会开始挑剔起阳角的施工,瓷砖的拼贴,墙面涂料给他造成的感受。这些直观的表达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细节的错失:合理合适正好的尺寸。就如同上一段所说,康定斯基常常将画幅定在30cm×10cm,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要求。因为在这个尺度范围内,毫米的误差会被显而易见地看出来。这是否又传递了一种精细的要求?所以在建筑设计之中,人们所注目的必将不会单单是大的构思,而应当要放出同等量的精力去对待细节设计,精确到颜色的色号,精确到地砖的铺贴,精确到每一个存在于建筑中的细节。
1929年,密斯·范·德·罗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6],这座展览馆所占地段长约50m,宽约25m。其中包括了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特殊的是这个展览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和几处桌椅外,没有其他陈列品。实际上,这是供人参观的亭榭。它本身就是展览品。这座建筑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光光的板片,没有任何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连,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面板,竖板和横板相接,大理石与玻璃板直接相连等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间不做过度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这样的建筑体现着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颜色、纹理和质感。同样密斯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是非常讲究的,大理石、玛瑙石、灰色和绿色的玻璃隔墙,克罗米的柱子。虽然这个建筑在它第一次被建造出来之后只存活了短短的时间,但这一切也标明了在极简主义中对细节的重视。以致之后的重建,也是承接着大师对于细节的迷恋和热爱,少即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当然,也应该看到,这座展览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要求,造价又很宽裕,因此建筑师可以尽情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并对于各个部分要求到精益求精。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建筑物,可以说,它是一件无使用要求的纯建筑艺术作品。
1994年在京都竣工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由安藤忠雄设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回廊式绘画庭园方式。笔直坚挺的清水混凝土墙面,陶瓷艺术品,还有承载着某种东方哲思的水、瀑布构成了这个近乎于寂静的建筑。安藤忠雄将建筑的语素忠实地埋藏在名画的造形和色彩的陶板画之下,静谧而隐忍地成为一个精雕细琢的背景。这与传统的庭园从根本上有所不同,传统庭园平面构成多,而安藤忠雄强调的不是静,而是动线的重叠,错综立体的视线很深地深入地下的效果。又或者说,正是那些精确的尺度和适宜的流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人们不得不赞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工艺水平,对于美学的思考,对于文化的传承。它们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建筑细部体现出来的。
4 结束语
建筑的细部,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组合在一起反映出来的,就是建筑的灵魂的体现。在适宜的尺度和合理的空间构成之下,如果建筑需要被赏鉴,建筑细节就和音乐里激动人心的不确定音符一样,或者会毁了赏鉴的心情,或者将其升华。探究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并非是不如国外的设计水平,也不是在大的构思方面有所欠缺,恰恰相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细部设计。很多的构思方向,在与前文例子里所写出的人来比较,并非真的短出多少。但是细部,这可能跟很多问题有关。或者是设计周期,或者是设计人员的配合,又或者是敬业精神。我们不啻做最坏的猜测,长此以往,设计人员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是否就此钝化?建筑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否会被严重影响?从另一方面讲,现在的中国设计市场上,某些意志的作用,给建筑师留下的发挥空间是否显得过于局促。建筑细部的设计,应该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1 建筑细部的回顾
建筑细部应是建筑中最能体现建筑技艺的部分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2-4]看过来,作为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虽然因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过长,社会发展缓慢,地理环境又较为封闭没有什么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近现代才有了真正改变,历史的巨轮最终还是在中国落了脚)。但中国传统建筑正因这些原因,自成萌芽自成发展,一脉相承,具备了自己独特的稳定性。在解读中国传统建筑时,更多展现的即是自传统以来随着技术的增长而得来的精工细作和章法。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营造法式》,全书34卷,确定了“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及各工种的功限料例,附有图样;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程做法则例》,列出了27种单体官式建筑的各种构件尺寸,这些都不无旁例地隐含了建筑细节在建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完善和形式上的美化。如今所存留的古建筑如: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隆兴寺摩尼殿等等木构建筑,无一不保留了古代匠人们所做的技艺上的展现。错综复杂的木结构榫卯构件,柱、拱,大木作、小木作,层叠反复的吹拔,举折、飞子、托脚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建筑构件中能够看到精细的做工,准确的定位。甚至都能够与当代建筑的比较中看到那些在钢筋混凝土及轻型结构中无法所感受到的建筑的技艺之美。当然这种技艺的表现及审美可能在某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太一样,但仍然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至少在部分建筑之上。
2 建筑细部的现代及当代表现
相对于当代的建筑,可能更多能够体现出技艺的,是新材料新结构新的形式带来的各种审美意象上的前驱性。当代建筑由于技术的差异,也有迥然不同的细部特征。如钢结构中的悬索,其锚固与张拉部位特有的细部节点往往体现不同寻常的建筑技术,而膜结构的支撑与张拉点的细部处理,也能够突出强调这种崭新结构形式的意义。玻璃和钢的交接,带来了建筑轻盈透亮之审美,同样在这些构件之中存在着比木作建筑更多更繁复更精细的细节。只是和雕梁画栋的中国古建筑来说,他们要小得多,甚至在心理作用上也次要得多。不过这一点随着建筑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正在全面被否定掉。作为建筑师,他应当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洞悉大部分人的审美情趣,并发展与引申这种不自觉(或潜意识的)情趣取向,将之物化成一切建筑的部分。而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的国度,或许能在伊东1978年的论文《建筑中的拼贴和浮表性》中看到一丝端倪:“一个城市中的表面丰富感并不在于建筑的历史积累,而是来自于一种对已失去的建筑的怀念”。在这样的文字里包含着多过往历史的一种纵向的内涵的继承,也应该包括着对于精工细作的感念吧。本文的目的只是想要这样的实例更多一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深入细致地处理这些细部,对于表达一个比较新的建筑技术,是大有好处的。
包豪斯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学校[5],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而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而康定斯基作为包豪斯中早期的教师,他所上课做的练习在当时的年代奇怪而又独特(或许放在如今的讲堂之上莫不过也是如此)。他会要求学生们在各种纯色的纸张上画下各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再在这些正方形的反面或者四周填补上看起来协调的白色或黑色正方形。他所要求的尺寸严谨,基本每幅图面都有详尽的尺寸要求,正方形或矩形都必须是水平或者垂直,要求强调中心,顶部和底部平衡。这种近乎于苛求的方式或许会遭到各种各样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练习方式也成就了作为学院、手工作坊、各种小玩意儿的制造厂的包豪斯出产了大量符合大众口味和审美情趣的简约抽象的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当然也少不了简约的包豪斯校舍。而在当今的当代建筑设计之中我们又是否正有意无意地丢失掉这种看似怪异然而很有理性色彩的思维方式?
3 建筑细部的范例论述
洞悉大众的审美情趣,并物化为建筑的一部分。一个建筑值得鉴赏与否,如果让大众真正进入其中去感受,实际上在慨叹过工程量的浩大之后,绝大多数是会将眼光落在那些细节部位上的。从工作伊始,我便对这个问题求证过部分身边的朋友。我将他们带到竣工了的工地,经常无一例外的,在长时间逡巡于建筑周边之后他们都会开始挑剔起阳角的施工,瓷砖的拼贴,墙面涂料给他造成的感受。这些直观的表达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细节的错失:合理合适正好的尺寸。就如同上一段所说,康定斯基常常将画幅定在30cm×10cm,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要求。因为在这个尺度范围内,毫米的误差会被显而易见地看出来。这是否又传递了一种精细的要求?所以在建筑设计之中,人们所注目的必将不会单单是大的构思,而应当要放出同等量的精力去对待细节设计,精确到颜色的色号,精确到地砖的铺贴,精确到每一个存在于建筑中的细节。
1929年,密斯·范·德·罗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6],这座展览馆所占地段长约50m,宽约25m。其中包括了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特殊的是这个展览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和几处桌椅外,没有其他陈列品。实际上,这是供人参观的亭榭。它本身就是展览品。这座建筑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光光的板片,没有任何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连,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面板,竖板和横板相接,大理石与玻璃板直接相连等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间不做过度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这样的建筑体现着建筑材料本身固有的颜色、纹理和质感。同样密斯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是非常讲究的,大理石、玛瑙石、灰色和绿色的玻璃隔墙,克罗米的柱子。虽然这个建筑在它第一次被建造出来之后只存活了短短的时间,但这一切也标明了在极简主义中对细节的重视。以致之后的重建,也是承接着大师对于细节的迷恋和热爱,少即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当然,也应该看到,这座展览建筑本身没有任何实用的功能要求,造价又很宽裕,因此建筑师可以尽情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并对于各个部分要求到精益求精。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建筑物,可以说,它是一件无使用要求的纯建筑艺术作品。
1994年在京都竣工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由安藤忠雄设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回廊式绘画庭园方式。笔直坚挺的清水混凝土墙面,陶瓷艺术品,还有承载着某种东方哲思的水、瀑布构成了这个近乎于寂静的建筑。安藤忠雄将建筑的语素忠实地埋藏在名画的造形和色彩的陶板画之下,静谧而隐忍地成为一个精雕细琢的背景。这与传统的庭园从根本上有所不同,传统庭园平面构成多,而安藤忠雄强调的不是静,而是动线的重叠,错综立体的视线很深地深入地下的效果。又或者说,正是那些精确的尺度和适宜的流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人们不得不赞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工艺水平,对于美学的思考,对于文化的传承。它们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建筑细部体现出来的。
4 结束语
建筑的细部,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组合在一起反映出来的,就是建筑的灵魂的体现。在适宜的尺度和合理的空间构成之下,如果建筑需要被赏鉴,建筑细节就和音乐里激动人心的不确定音符一样,或者会毁了赏鉴的心情,或者将其升华。探究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并非是不如国外的设计水平,也不是在大的构思方面有所欠缺,恰恰相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细部设计。很多的构思方向,在与前文例子里所写出的人来比较,并非真的短出多少。但是细部,这可能跟很多问题有关。或者是设计周期,或者是设计人员的配合,又或者是敬业精神。我们不啻做最坏的猜测,长此以往,设计人员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是否就此钝化?建筑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否会被严重影响?从另一方面讲,现在的中国设计市场上,某些意志的作用,给建筑师留下的发挥空间是否显得过于局促。建筑细部的设计,应该要引起更多的重视。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2/1481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