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艺术和景观论:善意景观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艺术应当真实,是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语言把当下社会的感悟真实的表达出来,与参观者交流,并期待告诉他们些什么,是发自内心的。这需要艺术家剥离浮华,独立思考,而非追随某种时尚的标准或风格。若以真为标准,恐怕今天虚张声势的伪艺术不在少数。
艺术应当真实,是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语言把当下社会的感悟真实的表达出来,与参观者交流,并期待告诉他们些什么,是发自内心的。这需要艺术家剥离浮华,独立思考,而非追随某种时尚的标准或风格。若以真为标准,恐怕今天虚张声势的伪艺术不在少数。(参考《建筑中文网》)
然而,我把艺术的善意看得更重。
我理解的艺术应该是敏感的,必定能挠到时弊的痛处,或让人在愉悦中受益。艺术家应深具同情心,对人们方向的迷失会感到痛心,有话要说。方式也许并不温和,乃至不惜“叛经离道”,但终以期待开启世人的智性为目的,利他在先,而后自利。这也是艺术成就人类高尚情感的缘由。
9.11事件后,大野洋子再演《碎片》。老人邀请公众依序剪下她衣服的一小块,直到裸体,毫无戒备的躯体与锋利刀芒间的对峙,以及可能的危险,艺术家意在唤醒人性中渴望的互信。艺术的过程表面平静,却是对当下人际诚信失落的疾呼,这是善的艺术。最近,又有徐冰的《木?林?森》计划正在实施。“孩子们画的树将变成真的树,生长在肯尼亚的土地上”。其基本过程是由艺术家本人推动,从孩子们画的树中得到灵感,进行创作,再通过艺术机构进行拍卖,获得的收益用于异域植树。这项计划中,孩子们得到了审美与理想的教育,环保、艺术人士等都从中受益。“通过程序的设定,一种源于世界自身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态模式和其蕴含的能量被借以艺术的方式唤醒”。实际上,其意义远大于此,相信所有读懂这个计划的人都成了参与者,他们的心中已种下了一棵树,一棵关乎人类福祉的树,一棵善根的树。
景观设计也是景观的艺术,由于是一种具指向性具功用性的行为,因而仅有艺术家式的情感真实是不够的,气候、水文、文化、经济,各种因素掺杂,左右着我们的决策,这时目标如何清晰?我以为,善是动机,是前提,其重要性与艺术的善意同等。
善意景观的实现包含了设计师善的发心,人际场所促进友善,以及人与自然的系统友善等环节。首先是发心:为谁?与人友善吗?会伤及其他?是否低碳?如此创造,意义何在?。从善意出发,并非易事,它包含了个人的阅历、价值观、处世原则等,从而学会思考孰轻孰重,并作出恰当的取舍判断,并能适可而止,甚至知巧不用。景观的善意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及平等意识,场所应“善解人意”,使人感到宽松、愉悦,以促进人际的亲和友善为目的,并关心弱势群体,关心日常。如康复花园,其理疗功效能安抚人的心理和情绪,激发人们热爱生命的天性;又如街区 “口袋公园”,虽然面积仅二十平米,却是邻里交流的重要场所,拉近了忙碌中渐渐疏远的亲情。
景观的善意也包含了与自然为友。说来惭愧,我们在大地之上建立家园,享受阳光及丰足的食物,实在是自然对人的恩赐。然而,技术进步了,人们却欲壑难填,无度的索取,引来了自然极端方式的劝诫。实际上,善的方法是接纳、顺应、享用自然,祖辈的经验不胜枚举,足以借鉴,当代景观实践亦不乏成功之作。如湿地保育、生态防洪、雨水收集等等,均是以水为友的佳例。
由于善意以关注他人为先,就会关注影响他人的场地,关注场地的外围影响,以及外围的外围,这种思考是系统式的。今天,“蝴蝶效应”已不再是猜想,而是关于整个生命的系统,知道“我”与这个世界鲜活地联系在一起,懂得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因而更易从景观策略上做出合适的选择,甚至借用政治力量的援助。如此等等,好像有点“越界” ,然而正是这种因善而成的大视野,才显得景观艺术充满活力。从字义理解,善 “表示美好、吉祥,又指双方关系的融洽”。善意景观,小可指场地设施的友善,大到促进人居环境的系统和谐,这决定了它的审美超越形式、技术,超越创意、时尚。
善的艺术秉承了美与善统一的儒家伦理美学,不仅具有传统的根性,也是当下多元文化亟待彰显的通性。大善至美,也许惟有此道,才够得上真正的艺术! 来源: 《建筑中文网》.
然而,我把艺术的善意看得更重。
我理解的艺术应该是敏感的,必定能挠到时弊的痛处,或让人在愉悦中受益。艺术家应深具同情心,对人们方向的迷失会感到痛心,有话要说。方式也许并不温和,乃至不惜“叛经离道”,但终以期待开启世人的智性为目的,利他在先,而后自利。这也是艺术成就人类高尚情感的缘由。
9.11事件后,大野洋子再演《碎片》。老人邀请公众依序剪下她衣服的一小块,直到裸体,毫无戒备的躯体与锋利刀芒间的对峙,以及可能的危险,艺术家意在唤醒人性中渴望的互信。艺术的过程表面平静,却是对当下人际诚信失落的疾呼,这是善的艺术。最近,又有徐冰的《木?林?森》计划正在实施。“孩子们画的树将变成真的树,生长在肯尼亚的土地上”。其基本过程是由艺术家本人推动,从孩子们画的树中得到灵感,进行创作,再通过艺术机构进行拍卖,获得的收益用于异域植树。这项计划中,孩子们得到了审美与理想的教育,环保、艺术人士等都从中受益。“通过程序的设定,一种源于世界自身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态模式和其蕴含的能量被借以艺术的方式唤醒”。实际上,其意义远大于此,相信所有读懂这个计划的人都成了参与者,他们的心中已种下了一棵树,一棵关乎人类福祉的树,一棵善根的树。
景观设计也是景观的艺术,由于是一种具指向性具功用性的行为,因而仅有艺术家式的情感真实是不够的,气候、水文、文化、经济,各种因素掺杂,左右着我们的决策,这时目标如何清晰?我以为,善是动机,是前提,其重要性与艺术的善意同等。
善意景观的实现包含了设计师善的发心,人际场所促进友善,以及人与自然的系统友善等环节。首先是发心:为谁?与人友善吗?会伤及其他?是否低碳?如此创造,意义何在?。从善意出发,并非易事,它包含了个人的阅历、价值观、处世原则等,从而学会思考孰轻孰重,并作出恰当的取舍判断,并能适可而止,甚至知巧不用。景观的善意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及平等意识,场所应“善解人意”,使人感到宽松、愉悦,以促进人际的亲和友善为目的,并关心弱势群体,关心日常。如康复花园,其理疗功效能安抚人的心理和情绪,激发人们热爱生命的天性;又如街区 “口袋公园”,虽然面积仅二十平米,却是邻里交流的重要场所,拉近了忙碌中渐渐疏远的亲情。
景观的善意也包含了与自然为友。说来惭愧,我们在大地之上建立家园,享受阳光及丰足的食物,实在是自然对人的恩赐。然而,技术进步了,人们却欲壑难填,无度的索取,引来了自然极端方式的劝诫。实际上,善的方法是接纳、顺应、享用自然,祖辈的经验不胜枚举,足以借鉴,当代景观实践亦不乏成功之作。如湿地保育、生态防洪、雨水收集等等,均是以水为友的佳例。
由于善意以关注他人为先,就会关注影响他人的场地,关注场地的外围影响,以及外围的外围,这种思考是系统式的。今天,“蝴蝶效应”已不再是猜想,而是关于整个生命的系统,知道“我”与这个世界鲜活地联系在一起,懂得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因而更易从景观策略上做出合适的选择,甚至借用政治力量的援助。如此等等,好像有点“越界” ,然而正是这种因善而成的大视野,才显得景观艺术充满活力。从字义理解,善 “表示美好、吉祥,又指双方关系的融洽”。善意景观,小可指场地设施的友善,大到促进人居环境的系统和谐,这决定了它的审美超越形式、技术,超越创意、时尚。
善的艺术秉承了美与善统一的儒家伦理美学,不仅具有传统的根性,也是当下多元文化亟待彰显的通性。大善至美,也许惟有此道,才够得上真正的艺术!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2/1471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