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房屋建筑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先进教学模式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阿拉伯人民在拓展疆域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吸收各种先进的城市文明,对建筑艺术也加以重视,特别是在倭马亚时期为适应政治、宗教、军事层面的需要,清真寺等宗教建筑以及王宫、宫邸、行宫等王室建筑规模扩大,甚至普通民用建筑模式也愈加新颖,由此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史上别具一格的一种建筑流派——倭马亚建筑流派。
伊斯兰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建的麦地那清真寺。该寺呈方形,寺的周围是用石块和土坯垒砌而成的围墙,一些椰枣树的粗大枝干作为梁柱支撑在围墙的内部,顶部则用茂密的椰枣树叶铺就,单从形式与结构而言,该寺构造十分简单朴素,与之前的沙漠风格建筑相比并无显著变化,艺术美感更是寥寥,而当时穆罕默德建立此寺的唯一目的是容纳全体穆斯林于一室内礼拜,也并无太多雕琢之意。在麦地那清真寺的影响下,公元7 世纪中叶,伊拉克的巴士拉、库法等地所建造的清真寺与之大体相仿。倭马亚王朝的建立代表了阿拉伯民族由沙漠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变的第一步,这种变化也相应地影响了文化发展,并在清真寺建筑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参考《建筑中文网》)
倭马亚王朝建都大马士革,这使阿拉伯人跨越性地目睹了古希腊、罗马人遗留下的具有浓厚异族风情的建筑遗产,倭马亚王朝的阿卜杜·马立克哈里发和韦立德一世执政时大肆建设,所建清真寺奢华壮美,十足地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历任统治者意欲称霸世界的骄横霸气。其中留存至今并依然保有昔日神采的清真寺主要有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以及建立在凯鲁万的奥克巴清真寺和突尼斯省的宰顿清真寺。
至今保存最完好、最为重要的伊斯兰早期建筑杰作当属岩石圆顶清真寺,该寺是由马立克哈里发于公元688 至691年建立的,建立该寺的目的既是为了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举,也是为了适应政治社会的需要,借自己权利控制一个新的圣坛也有效地遏制了叛乱、分裂及王位争端,该寺主要是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它有一个八角形的底座,底座外部由大理石垒砌,整个圆顶清真寺气势宏伟,寺高9 米左右,底座上部和支撑圆顶的圆柱形墙壁上均饰以玲珑精致的装饰品,并刻有用笔苍古遒劲、彩釉陶块拼接而成的《古兰经》经文,建筑整体华美壮丽。该寺曾屡遭破坏,最后一次修缮是在公元16 世纪,哈里发下令改用镀釉瓷砖修葺。外墙内侧环绕着两层柱廊,第一层为八角形,第二层为圆柱形,寺殿内是四根方形墙柱和十二根圆柱体紧围着清真寺中央的一块巨大的岩石,圆柱形柱廊支撑着一个巨大的穹顶,穹顶周围还开放了16 扇窗户以便采光通风。该清真寺的内外装潢极为豪华,拱北内、外部分均采用金银色装饰,其柱、梁、橼都以葡萄蔓形状或其它植物图案加以精心雕饰,柱头雕饰有色彩缤纷的王冠图案,这些图案均可视为阿拉伯花叶饰艺术的先驱之作。该寺的窗户造型也与众不同,它采用五彩玻璃作为点缀品,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中世纪西方不少建筑学家和艺术家都大力称赞圆顶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安东尼·迪·艾朗德曾大力赞赏该寺的建筑风格:“这座建筑的外部,从中间部分到下端均以昂贵的大理石做贴面,而在它的上半部分或饰以马赛克,或以花卉浮雕及其它精美的图案缀之。”
从伊斯兰初期的类似帐篷的倭马亚清真寺到完全摆脱沙漠粗犷风格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仅间隔约半个世纪,这一时期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发展和突破可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革新局面,不得不叹之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清真寺也吸收了罗马建筑风格,公元335 年罗马人建筑了一座闻名世界的圆形教堂建筑——复活日教堂,堪称世界史上圆形建筑的创举,公元4 世纪时约旦境内的一座著名八角建筑物——索伍德教堂其建筑特色也被阿拉伯人收纳改进。此外,花卉、树藤等植物以及马赛克等图案虽是首次用于清真寺建筑装饰上,但据考证,早在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类似这样的图纹饰艺就已在叙利亚地区广泛传播并得以巧妙应用,可以说圆顶清真寺的建成是阿拉伯人民凝结了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基督教堂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成果,它造型别致、设计精美、豪华壮丽,尽管该寺的异族色彩浓厚,但它作为伊斯兰早期最著名的清真寺建筑之一,对阿拉伯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阿拉伯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开创先河的启迪意义。
另一座著名清真寺是倭马亚清真寺,又称大马士革清真寺,该寺建于公元707 年,历时七年才得以竣工,该寺原址是罗马帝国的朱庇特神殿,后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又将它改为圣约翰教堂,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地区,因双方互有宗教需要,于是半个圣约翰教堂暂时做为清真寺使用,公元705 年,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一世瓦立德·伊本·阿布杜·马立克在与基督教徒谈判后,以重修四座教堂为条件换取圣约翰教堂的全部使用权。该寺有两层,都以大理石柱子支撑,寺的整体呈方形,内围墙附有一圈拱廊,拱廊上绘有大型壁画并用金砂、五彩石、贝壳等加以镶嵌描绘了大马士革的繁华盛况,主体建筑的礼拜大殿是仿拜占廷宫殿式样,有凯旋式穹顶大门,均以大理石柱支撑,柱顶为镀有金箔的皇冠形刻样,殿内更是金碧辉煌,顶棚上是用黄金珠宝雕琢的大理石艺术雕刻,一盏盏耀人眼目的巨大水晶灯垂坠而下。倭马亚清真寺的拱北(即圆拱)也是木结构,与圆顶清真寺极为相似,它被当地穆斯林称为“鹰拱北”,该寺的方形宣礼塔可谓一大特色,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地理学家麦斯欧迪曾记载“此后,基督教渗入,该地便成了基督教教堂,进入伊斯兰时代,瓦立德重整教堂建筑,使它成为一座清真寺,储藏楼则保持原样,用于宣礼。”但大寺多次遭受火灾,目前存留的是艾尤比王朝、马木路克王朝及奥斯曼帝国时期所重建的。据记载,倭马亚清真寺的地板原是由马赛克砖铺成,外墙面至地面两米左右高度全是用大理石砌成,上面都是由五彩玻璃、“基沙泥”瓷砖雕饰的参天大树、潺潺流水或宫楼庭宇等几何图案,布局精妙,给人以圣洁、梦幻之感,时至今日它的风采犹比往昔。
伊斯兰建筑学家认为,在清真寺四隅造宣礼塔和在朝拜方向建壁龛是倭马亚建筑开天辟地的一大创举,这一建筑形式为清真寺建筑布局和内部构成确立了方圆,倭马亚清真寺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举,在它的影响下,后来许多城市营造的清真寺风格与它相似,比如突尼斯省的宰顿清真寺、凯鲁万的奥克巴清真寺,由此便形成了以倭马亚清真寺为代表的伊斯兰建筑史上第一个流派——倭马亚建筑流派。
除此之外,倭马亚王朝的宫殿建筑也别具一格,一些哈里发或其他王室成员的行宫远离了热闹的城市街区,却在叙利亚以及约旦东部的沙漠地区耸起。例如矗立在约旦东部沙漠带中最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库塞尔阿穆拉城堡,公元8 世纪时期建成,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城堡内部墙壁上保留着大量笔法细腻优美的壁画,甚至还存有阿拉伯绘画中异常罕见的战士凯旋、狮追白马等人物和动物画像,城堡内有两个房间铺有马赛克地砖,这座城堡作为哈里发的沙漠行宫使用,派遣防御工事的卫兵常年守卫,此外还修建了花草茂盛、果园芬芳的花园,可谓是一个悠然闲适、令人神往的度假休憩圣地。
沙漠中宫邸建造已在倭马亚王朝时期赫然成风,当时历任哈里发以及皇室贵族颇爱外出游乐和野外狩猎,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临时安榻的需求,更体现了他们对沙漠坏境的依恋和对传统贝都因生活的怀旧心理,自倭马亚王朝建都大马士革开始,阿拉伯民族的沙漠生活彻底画上了句点,但从情感上来讲,他们无法完全割舍掉传统的游牧生活,也难以全盘接受城市文明生活,史书上多次记载倭马亚数任哈里发仍喜欢在沙漠中搭建帐篷居住,而这些沙漠中崛起的宫殿阁楼正是这样一种曲折心理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默夫.阿拉伯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2] 伯纳·路易斯.历史上的阿拉伯人[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3] 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 扎基·穆罕默德·哈桑.穆斯林学者盛赞中国艺术[J].马继高,译.中国穆斯林,1983(2).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倭马亚王朝建都大马士革,这使阿拉伯人跨越性地目睹了古希腊、罗马人遗留下的具有浓厚异族风情的建筑遗产,倭马亚王朝的阿卜杜·马立克哈里发和韦立德一世执政时大肆建设,所建清真寺奢华壮美,十足地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历任统治者意欲称霸世界的骄横霸气。其中留存至今并依然保有昔日神采的清真寺主要有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以及建立在凯鲁万的奥克巴清真寺和突尼斯省的宰顿清真寺。
至今保存最完好、最为重要的伊斯兰早期建筑杰作当属岩石圆顶清真寺,该寺是由马立克哈里发于公元688 至691年建立的,建立该寺的目的既是为了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举,也是为了适应政治社会的需要,借自己权利控制一个新的圣坛也有效地遏制了叛乱、分裂及王位争端,该寺主要是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它有一个八角形的底座,底座外部由大理石垒砌,整个圆顶清真寺气势宏伟,寺高9 米左右,底座上部和支撑圆顶的圆柱形墙壁上均饰以玲珑精致的装饰品,并刻有用笔苍古遒劲、彩釉陶块拼接而成的《古兰经》经文,建筑整体华美壮丽。该寺曾屡遭破坏,最后一次修缮是在公元16 世纪,哈里发下令改用镀釉瓷砖修葺。外墙内侧环绕着两层柱廊,第一层为八角形,第二层为圆柱形,寺殿内是四根方形墙柱和十二根圆柱体紧围着清真寺中央的一块巨大的岩石,圆柱形柱廊支撑着一个巨大的穹顶,穹顶周围还开放了16 扇窗户以便采光通风。该清真寺的内外装潢极为豪华,拱北内、外部分均采用金银色装饰,其柱、梁、橼都以葡萄蔓形状或其它植物图案加以精心雕饰,柱头雕饰有色彩缤纷的王冠图案,这些图案均可视为阿拉伯花叶饰艺术的先驱之作。该寺的窗户造型也与众不同,它采用五彩玻璃作为点缀品,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中世纪西方不少建筑学家和艺术家都大力称赞圆顶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安东尼·迪·艾朗德曾大力赞赏该寺的建筑风格:“这座建筑的外部,从中间部分到下端均以昂贵的大理石做贴面,而在它的上半部分或饰以马赛克,或以花卉浮雕及其它精美的图案缀之。”
从伊斯兰初期的类似帐篷的倭马亚清真寺到完全摆脱沙漠粗犷风格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仅间隔约半个世纪,这一时期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发展和突破可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革新局面,不得不叹之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清真寺也吸收了罗马建筑风格,公元335 年罗马人建筑了一座闻名世界的圆形教堂建筑——复活日教堂,堪称世界史上圆形建筑的创举,公元4 世纪时约旦境内的一座著名八角建筑物——索伍德教堂其建筑特色也被阿拉伯人收纳改进。此外,花卉、树藤等植物以及马赛克等图案虽是首次用于清真寺建筑装饰上,但据考证,早在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类似这样的图纹饰艺就已在叙利亚地区广泛传播并得以巧妙应用,可以说圆顶清真寺的建成是阿拉伯人民凝结了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基督教堂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成果,它造型别致、设计精美、豪华壮丽,尽管该寺的异族色彩浓厚,但它作为伊斯兰早期最著名的清真寺建筑之一,对阿拉伯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阿拉伯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开创先河的启迪意义。
另一座著名清真寺是倭马亚清真寺,又称大马士革清真寺,该寺建于公元707 年,历时七年才得以竣工,该寺原址是罗马帝国的朱庇特神殿,后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又将它改为圣约翰教堂,公元7 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地区,因双方互有宗教需要,于是半个圣约翰教堂暂时做为清真寺使用,公元705 年,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一世瓦立德·伊本·阿布杜·马立克在与基督教徒谈判后,以重修四座教堂为条件换取圣约翰教堂的全部使用权。该寺有两层,都以大理石柱子支撑,寺的整体呈方形,内围墙附有一圈拱廊,拱廊上绘有大型壁画并用金砂、五彩石、贝壳等加以镶嵌描绘了大马士革的繁华盛况,主体建筑的礼拜大殿是仿拜占廷宫殿式样,有凯旋式穹顶大门,均以大理石柱支撑,柱顶为镀有金箔的皇冠形刻样,殿内更是金碧辉煌,顶棚上是用黄金珠宝雕琢的大理石艺术雕刻,一盏盏耀人眼目的巨大水晶灯垂坠而下。倭马亚清真寺的拱北(即圆拱)也是木结构,与圆顶清真寺极为相似,它被当地穆斯林称为“鹰拱北”,该寺的方形宣礼塔可谓一大特色,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地理学家麦斯欧迪曾记载“此后,基督教渗入,该地便成了基督教教堂,进入伊斯兰时代,瓦立德重整教堂建筑,使它成为一座清真寺,储藏楼则保持原样,用于宣礼。”但大寺多次遭受火灾,目前存留的是艾尤比王朝、马木路克王朝及奥斯曼帝国时期所重建的。据记载,倭马亚清真寺的地板原是由马赛克砖铺成,外墙面至地面两米左右高度全是用大理石砌成,上面都是由五彩玻璃、“基沙泥”瓷砖雕饰的参天大树、潺潺流水或宫楼庭宇等几何图案,布局精妙,给人以圣洁、梦幻之感,时至今日它的风采犹比往昔。
伊斯兰建筑学家认为,在清真寺四隅造宣礼塔和在朝拜方向建壁龛是倭马亚建筑开天辟地的一大创举,这一建筑形式为清真寺建筑布局和内部构成确立了方圆,倭马亚清真寺集中体现了这一创举,在它的影响下,后来许多城市营造的清真寺风格与它相似,比如突尼斯省的宰顿清真寺、凯鲁万的奥克巴清真寺,由此便形成了以倭马亚清真寺为代表的伊斯兰建筑史上第一个流派——倭马亚建筑流派。
除此之外,倭马亚王朝的宫殿建筑也别具一格,一些哈里发或其他王室成员的行宫远离了热闹的城市街区,却在叙利亚以及约旦东部的沙漠地区耸起。例如矗立在约旦东部沙漠带中最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库塞尔阿穆拉城堡,公元8 世纪时期建成,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城堡内部墙壁上保留着大量笔法细腻优美的壁画,甚至还存有阿拉伯绘画中异常罕见的战士凯旋、狮追白马等人物和动物画像,城堡内有两个房间铺有马赛克地砖,这座城堡作为哈里发的沙漠行宫使用,派遣防御工事的卫兵常年守卫,此外还修建了花草茂盛、果园芬芳的花园,可谓是一个悠然闲适、令人神往的度假休憩圣地。
沙漠中宫邸建造已在倭马亚王朝时期赫然成风,当时历任哈里发以及皇室贵族颇爱外出游乐和野外狩猎,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临时安榻的需求,更体现了他们对沙漠坏境的依恋和对传统贝都因生活的怀旧心理,自倭马亚王朝建都大马士革开始,阿拉伯民族的沙漠生活彻底画上了句点,但从情感上来讲,他们无法完全割舍掉传统的游牧生活,也难以全盘接受城市文明生活,史书上多次记载倭马亚数任哈里发仍喜欢在沙漠中搭建帐篷居住,而这些沙漠中崛起的宫殿阁楼正是这样一种曲折心理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默夫.阿拉伯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2] 伯纳·路易斯.历史上的阿拉伯人[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3] 钱学文.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 扎基·穆罕默德·哈桑.穆斯林学者盛赞中国艺术[J].马继高,译.中国穆斯林,1983(2).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302/1520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