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重庆清代移民会馆、移民宗族祠堂建筑历史与形态述论

收录时间:2010-06-04 14:02 来源: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  作者:何智亚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会馆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系地缘关系,祠堂则主要是为了维系血缘关系。重庆清代移民会馆和祠堂的建筑布局、建筑形态、装饰雕刻,明显反映出移民原籍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又结合了客地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本文对重庆市域的会馆和祠堂,作了一系列翔实的介绍和深刻的探讨。

延伸阅读:会馆 建筑历史 祠堂 重庆

        一、概述

        重庆移民会馆和移民宗族祠堂多为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期的产物。由于多年来对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缺乏保护措施,现存状况已不容乐观。对移民会馆和移民宗族祠堂的建筑历史与建筑形态进行研究,对于传承优秀乡土建筑的精华,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发掘其中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重庆市域的会馆和祠堂情况,作了一系列深刻探讨。会馆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系地缘关系,祠堂则主要是为了维系血缘关系。重庆清代移民会馆和祠堂的建筑布局、建筑形态、装饰雕刻,明显反映出移民原籍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又结合了客地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重庆地区多山多水,地形复杂,营造者巧妙利用山地的自然坡度、江河岸线的景观特点,使得修建的会馆和祠堂形成了顺应地势、依托山水、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建筑特色。据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统计,重庆约有300多所清代移民会馆,但过去对会馆的统计在很大程度上遗漏了乡、场、镇的会馆。由于清代“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基本上每个乡镇都建有会馆,一些位于水码头或重要驿道上的乡镇往往建有几个会馆。清初重庆府有数百个场镇,重庆各厅、州、县和乡镇的会馆数量不会少于1000所。重庆现在保留下来的会馆数量未作准确统计,保存完好程度不同,估计尚有保护价值的不足百处。(参考《建筑中文网

        清代移民宗族祠堂数量众多,难以统计。在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文物普查中,基本未将其纳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调查和登录统计。各地移民在移入地落地生根、生存繁衍和家族兴旺之后,建祠之风盛起,且互相攀比,争富斗艳,宗祠建筑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家族兴旺之后不可避免出现分家,于是宗族祠堂除总祠外,就出现了分祠、支祠。到清中后期,一个县有几百处祠堂已不鲜见。迄今为止,重庆地区尚保存了数量不少的宗祠,许多有价值的宗祠甚至还未被发现。

        二、重庆城的“八省会馆”

        重庆城八省会馆包括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浙江会馆、江南会馆、广东会馆、山西会馆,加上后来云贵公所,共有9处会馆。湖广会馆包括湖南、湖北两省,江南会馆包括江苏、安徽两省,云贵公所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加起来就涉及12个省。除了省级会馆外,一些府、州、县还在重庆城建有地区性的公所和会馆,大多附属在省级会馆内。人们习惯于将这些会馆、公所统称重庆“八省会馆”。

        八省会馆始建于康熙,在历史上曾多次修复或重建。在西南传统建筑中,重庆八省会馆建筑群具有其鲜明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地形地貌的群体布局特色。从现存的湖广会馆建筑群来看,既有四合院落形态,又不完全拘泥于中轴线对称;三个会馆既自成一体,又彼此之间互有关联;根据各自的规模与所处地形,因地制宜,在高差几十米的坡地上,形成山地特有的爬坡退台式建筑,共同构成了纵深叠进的院落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 因受地形制约,会馆建筑大多布局紧凑,特别是戏楼尺度精巧,戏楼与看厅之间的距离和庭院都很小。如齐安公所的戏楼、院坝小巧玲珑,禹王宫戏楼距看厅仅不到4米。二是丰富的单体造型艺术特色。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三个会馆综合运用了不同的悬山、硬山、卷棚、歇山等传统屋顶形式,建筑造型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建筑风格上,既结合了重庆本土的山地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外来的建筑文化特征,如广东公所高耸封闭的围墙就体现了客家围屋的造型意韵。三是精致的雕刻装饰艺术特色。会馆建筑群的木雕和石雕有透空镂雕、深浮雕、浅浮雕等,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雕刻的山花、脊饰、窗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是儒家伦理,戏曲故事、花草图案和吉祥珍宝等。齐安公所戏楼看厢四周镌刻的“二十四孝图”,造型生动活泼,体现了会馆建筑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有益教化作用。

        三、重庆县城、乡镇移民会馆、移民祠堂

        重庆历史上的会馆遍布城乡,其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这和当时各省移民大量进入川东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族祠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大社会文化现象,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尤以南方为盛。各地移民入川之后通常聚族而居,移民家族为了保持家族的紧密团结,抵御可能出现的土地、财产和其他侵害,祭拜先祖和乡土神灵,制定族规、编修和延续族谱,在一个地方安家立业后,一般都要建立以同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祠堂。遍布巴蜀的移民祠堂是各省移民文化和移民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随着族人的繁衍派生,大的宗族建有总祠和分祠、支祠。

        移民祠堂保留和延续了家乡文化传统,是外来移民在异地他乡的精神依托,为维系家族在异地落脚生根后的团结和睦,保证家族的繁衍生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对其价值的认识和有效保护,绝大多数祠堂已经消失,余下的祠堂多数也是风雨飘摇,破败凋敝,亟待保护和抢救。

        重庆移民会馆和祠堂在20世纪50年代后,大部分被改作学校、区乡公所、粮库或分给农民居住。“大跃进”时期,许多会馆、祠堂被拆除,木料、石材移用修水库。“文化大革命”中,会馆、祠堂被视为封建糟粕,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近20多年来的城镇改造和扩张,又将剩余的会馆和祠堂拆除不少。

        据我初步考察,重庆现存尚有保护价值的会馆不足百处,祠堂数量较多,但由于没有作系统的调查统计,尚不能确定其准确数字。重庆区县、乡镇典型移民会馆和移民祠堂举例如下。

        (一)重庆酉阳县龙潭镇万寿宫

        龙潭万寿宫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万寿宫里保存的几块石碑,记载了江西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临江府、抚州府捐银的人头和数额。万寿宫风水选择非常考究,前靠龙潭镇石板街,后临龙潭河,坐东朝西,隔龙潭河,与大坟堡山相对;出下厅大门,有一方形阅台,阅台是在河边垒石十几米高而建成的一座平台,站在这里,可以观赏龙潭河景致。万寿宫为三进三院,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万寿宫有两个山门,一面临酉水河,牌楼墙上嵌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瓷件,上面写着“万寿宫”三个竖排白底蓝字。另一面临龙潭老街,牌楼墙上镶嵌石匾,镂刻“豫章公所”四字。江西南昌在汉代为豫章郡,至今南昌城仍称豫章城,因此,龙潭万寿宫应为江西南昌府会馆。

        (二)重庆渝北区龙兴镇禹王宫

        龙兴禹王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及光绪年间都进行过重建。新中国成立后,禹王宫作为龙兴区公所。龙兴禹王宫地势平坦,会馆规模宏大,为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按中轴线布局建造。戏楼面宽5米,进深8米,戏楼的台口、穿枋都镂刻有人物浮雕。戏楼两侧为耳房,上下两层,为穿斗结构,长50米,进深3.5米,耳楼外为砖砌封火山墙。正厅为三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宽约22米,抬梁结构。第一层檐下有横额木匣,题“帝德神功”,额下横枋镂刻九龙纹图案。第二层檐下左右各有横匣,左题“三江既奠”,右题“九州攸同”。

        (三)重庆綦江县东溪镇南华宫

        东溪南华宫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复建于道光十五年,位于东溪镇朝阳街18号,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南华宫的戏楼保存基本完好,屋顶为歇山式,脊饰为岭南风格。戏台上的穿枋雕刻精美,台口横额镂刻分上下两幅,上为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下为生动有趣的二龙戏珠。“文革”中,当地群众用黄泥将戏楼镏金木雕封盖,乃躲过一劫,使戏楼精美的木雕基本保存下来。南华宫正殿面阔5间,为单檐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结构。

        (四)重庆潼南双江镇禹王宫

        双江禹王宫坐落在双江镇北街,始建于清初。禹王宫占地面积22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56平方米。过去禹王宫的大山门门楣上方刻有砖雕戏目20余台,砖雕玲珑剔透,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现在山门已经改为双江镇中心小学校门,昔日的砖雕已不见踪影。禹王宫戏楼建造考究,戏楼为歇山顶,飞檐翘角、屋顶过去为琉璃筒瓦,气派华丽,现在改成了素筒瓦。戏台宽约10米,由8根立柱支撑,两侧立柱与角梁之间的牛腿粗犷夸张,有近两米长,但与整个戏楼又显得协调。戏台下沿台口镂刻有戏曲人物24组、近1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可惜它们在“文革”中大都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从院坝上12步台阶到看厅。看厅为抬梁式结构,6柱5开间。看厅的立柱、柱础、斜撑尚保存着原貌。看厅后殿梁架结构和驼峰、斜撑、垂花柱保存完好。双江禹王宫由于建造的地势平坦,其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在重庆市保存下来的会馆中算较大的。禹王宫右侧有一规模宏大、面阔五间的大殿,系专供祭祀大禹的场所,为光绪二十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06/1434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松江老宅概观

房价与股价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住宅建设科技发展五十年

争辩中的20世纪建筑

解析文人建筑与商人建筑

山陕甘会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重庆城市视觉价值的迷失与觉醒

采用BT方式项目招投标相关问题探讨

从东莞台商会馆大楼的勘察实践看工程勘察手段的综合运用与专题研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