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表皮的更换和当代中国的建筑立面改造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首先对这个提法作一些说明。这里说“建筑其他因素不变”指的是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等方面的大的格局保持不变,而不是保持与建筑表皮更换之前完全相同。
1、对建筑表皮更换的一些相关概念的解释
首先对这个提法作一些说明。这里说“建筑其他因素不变”指的是建筑结构、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等方面的大的格局保持不变,而不是保持与建筑表皮更换之前完全相同。(参考《建筑中文网》)
这里说的表皮的更换,含有包括从建筑表皮形式的改变到建筑表皮的完全更换等不同层次上的意义。即使同样以装饰建筑为目的的建筑表皮更换,也可以分为与原有建筑形式紧密结合的修饰和附加的、独立的装饰两种类型。杰弗里。凯布尼斯曾把这两类装饰建筑的方式分别称为“化妆”和“装扮”。装扮就像首饰,是作为独立物体挂靠在躯体上的;而化妆就不是独立的,它一定会和皮肤发生关系。当“装扮”将独立的形体作为自己的本性时,“化妆”则以范围、口红、阴影或色调,以气息和空气来起作用。
由于建筑支撑结构的不同和建筑表皮在建筑支撑结构中的作用的区别,建筑表皮更换过程受到的技术限制是不同的。所以建筑表皮的更换的程度也有所区别。最常用的的建筑表皮更换有更换墙体饰面材料、外包表皮和建筑表皮完全更换三种。但判断是否属与建筑表皮更换的标准应该是看其是否造成了建筑形象的足够程度的改变。如建筑外饰面翻新,由于没有使建筑形象发生足够程度的改变,只能被称为建筑表皮的维护,而不是建筑表皮的更换了。
在当代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建筑表皮的更换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叫“外观装修”,简称“外装”,在建筑界被称为“立面改造”。但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建筑表皮的外观,只是建筑表皮更换活动的一种最常见和最普遍的类型而已。今天在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建筑表皮更换,主要是建筑立面改造活动相当频繁,对建筑师来说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建筑现象。这里从建筑价值观、建筑历史、以及这种社会需求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和评价这种现象,并对建筑表皮更换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作一些探讨。
2、历史上各种建筑理论对建筑表皮更换所持的不同价值观点
对建筑表皮更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建筑价值观的问题。建筑价值观是对建筑现象的价值判断的依据,曾被译为“建筑伦理”。建筑价值观与建筑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各种建筑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建筑价值观的基础上。所以,谈到建筑价值观必然涉及到建筑理论。
近现代意义上的建筑理论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算起,可以大致分为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当代多元化的建筑理论三个大的类别。不同的建筑理论对建筑表皮的更换的评价各不相同。而在基本属于同一建筑理论体系之内的不同建筑思想也对这个现象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评价。这里逐一作分析和评价。
2.1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对建筑表皮更换的价值观点
从文艺复兴时代并在最终发展成为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体系的传统建筑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建筑的形象,而对建筑的形象的研究深受形式美学和透视法的影响,对建筑形象的处理手法更多基于将建筑的不同的面区别开来分别对待的“立面处理”原则,重视形式的秩序性和和谐性,对代表这种秩序性和和谐性的“数的比例”原则推广到建筑的普遍原则的高度上去认识。将建筑技术视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学科,对建筑功能虽然重视但更从经验的角度而更少从分析研究的角度对待建筑功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建筑功能需要配合建筑形式美感和建筑秩序作出自己的牺牲。
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筑价值尺度是“美”和“和谐”。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建筑表皮处理与建筑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并不完全无关,但至少在价值判断和处理方式上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概念。在基于传统形式美学原则的数的比例的“美”是建筑价值判断的最高准则。所以,当某一建筑的形象被认为不符合这一价值准则时,将建筑表皮的形式进行更换是这种理论所接受的。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对维琴察的巴西利卡的改建工程就是对一座建于1444年的哥特式巴西利卡大厅通过外包表皮的方法进行建筑表皮更换的代表性例子。
2.2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建筑表皮更换的几种不同观点
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与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体系不同的建筑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打破了一元化建筑价值观。不再将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建筑技术看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而视为紧密相关的部分。对建筑的评价标准从单纯的数的比例的美和和谐的价值观转化为对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技术互动的,整体性的评价。现代主义理论自身也有很多不同甚至对立的流派。正是由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多元化特色,对建筑表皮的更换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基于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的各部分应该如同植物一样自然生长出来,强调基于特定的基地环境、特定的功能要求的建筑形式的“唯一解”的特点。基于这种理论,赖特反对建筑表皮可以相对独立地更换。有机建筑理论对后来的现代建筑理论影响很大。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的国际式理性主义流派,基于相似的理由对建筑表皮的相对独立地更换作了价值观上的否定。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将建筑表皮的处理视为强化建筑形体的手段,事实上等于否认了建筑表皮具有独立的建筑学价值,当然也就同时否定了基于建筑表皮自身价值的建筑表皮更换的意义。但柯布西耶的建筑理论在另一方面默许了基于功能原则的建筑表皮更换。
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卢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但并没有提出取代装饰的新的建筑表皮处理原则。在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体系中,装饰几乎是建筑表皮处理的唯一内容,取消了装饰,建筑成为了依据功能要求的窗和墙的组合。在卢斯的清教徒式的建筑思想中,古典学院派建筑理论体系中的“数的比例”被保留下来成为建筑表皮处理原则的中心内容。
但很快新的成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建筑空间原则和建筑功能原则提出了建筑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对于现代建筑来说的重要性,而建筑表皮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建筑空间的品质和功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与基于建筑功能原则的建筑功能可变性原理配合来看,建筑功能的不同对建筑空间品质的要求自然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求建筑功能可以灵活改变,那么通过建筑表皮的灵活更换达到建筑功能的灵活改变至少是可行的方法。
20世纪60、70年代,以英国的阿基格拉姆小组(Archigram)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为主的一些建筑师,从这种建筑价值观念出发,将建筑的一切要素—— 包括建筑的表皮——可变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80年代张永和先生的竞赛获奖作品“四间房”则从这种价值观出发,以建筑空间的变化作为建筑创作构思基点,探讨了建筑表皮的可更换性问题。在这个设计中,一些空间尺度和比例完全相同的房间布满一个较大尺度的立方体。然而,每个空间通过其建筑表皮的不同,也就是与外部环境接触的界面的方式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性格,适应作为居住建筑的不同功能需要。而空间形态的改变乃至空间功能的改变的主要方式是建筑表皮的更换。
与以上所说的基于建筑功能和建筑空间的价值观念导致的对建筑表皮更换所持的肯定原则有所区别,柯布西耶著名的“现代建筑五原则”中的自由立面原则就是从现代建筑的形式出发对建筑表皮处理的新的理念了。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原则的技术实现基础是摆脱了承重功能的墙体拥有了摆脱点式方窗式建筑立面形式的技术条件,然而这个原则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对技术的新特征作出说明,而是充分利用技术的新特征实现建筑立面形式的解放。而这个原则的隐含意义是进一步疏远建筑表皮与建筑功能和空间的关系。对自由立面原则持批判态度的建筑评论家 Reichlin说:“自由立面原则抛弃了一切理性的模式,把立面形式投入到混乱的秩序之中。它的提出和实现,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原有的看法,即形式要服从功能、结构和空间。”虽然我们可以对这位评论家的价值取向商榷,但这句话说出了一个事实,即自由立面原则实际上弱化了建筑表皮与建筑其他要素的关系,而增强了建筑表皮在形式意义上的独立性。所以,按照自由立面原则,既然建筑表皮是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的,那么,从形式出发更换建筑表皮应该并无不妥。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建筑表皮的更换有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基于纯粹建筑美学意义上的建筑表皮更换是被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否定的,而基于功能和空间考虑的建筑表皮更换更加受到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鼓励。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7/1167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