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及欧洲近5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欧洲或者是德国的战后50年的城市建设的历程的,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按照五个阶段来说,战后的50阶段可以作为战后的重建阶段的一个建设期,德国以及欧洲的许多城市都二战后被重创,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重建,重建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按照战前的格局和面貌的基本恢复,还有一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格局,因为原来城市被炸毁了,他们愿意按照新的建筑理念来进行建设,还有得中间路线,恢复部分战前的格局,其他的部分但按新的理念进行
欧洲或者是德国的战后50年的城市建设的历程的,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按照五个阶段来说,战后的50阶段可以作为战后的重建阶段的一个建设期,德国以及欧洲的许多城市都二战后被重创,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重建,重建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按照战前的格局和面貌的基本恢复,还有一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格局,因为原来城市被炸毁了,他们愿意按照新的建筑理念来进行建设,还有得中间路线,恢复部分战前的格局,其他的部分但按新的理念进行建设。(参考《建筑中文网》)
在50年代战后重建,在原先的城区外围部分,逐渐形成了新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主要由独立式住宅或者是二到层的多层住宅组成的。高层住宅在40、50年代作为新居住类型也已经出现。在50年代,德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建设主题就是社会住宅,就是政府给建方的这些开发商以资金上的补贴,这些开发商建了这些房子以后,以低廉的价格租给那些没有住房的低收入的家庭。进入到60年代,我们可以说当时的欧洲也是经济快速的膨胀时期,60年代是德国和欧洲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时代,一方面大规模的住宅建设继续进行,为居住配套的文化、社会、科学、教育、管理商业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全面展开。在建筑界经过50年代的讨论后,到60年代国际风格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无论在已建老城区,其是新建城区。在60年代的时候,居住区建设上,国际风格的大体量的居住建筑成为主导,即使是很小的城市,也在城市周边建设了这类居住建筑。
在60年代时期,德国和欧洲许多的国家把整这个时期称为是汽车年代,为汽车制定了道路计划,适应汽车的交通发展是主导的原则,这个城市以汽车为本的时代,为了能让汽车方便地到达各个地方,拆掉了许多老城区的建筑物,来扩建适合汽车通行的道路和停车场和停车库。在60年代,因为汽车的体系进入程序,拆掉的建筑物甚至超过了在二战当中被炸毁的总量,这个是反映当时欧洲的发展的局面。大量的汽车涌入加快了老城区的衰败。很多中上层收入的人家都离开了老城,到了城市周围的新建的居住区去居住。当时的城市规划还有一个特征是强调这个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商业购物等等不同的功能被完全的隔离开来,比如说在城市不同的区域,形成各自不同的中心,学校和教育中心,购物中心、管理中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区都分别割据了城市外围的空地,处理大量的社会住宅建设外,迁出城的中上阶层热衷于拥有城市边缘的带花园的独立住宅,大量农田被侵占,村庄变城市。
到了70年代,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他们欧洲和德国的一个旧城更新的一个年代,因为7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和环境危机,当时的石油危机和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当时的发展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历史老城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同时新的居住区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城市发展的中心逐渐由新区建设转向已建成区的更新。为推动旧城更新,出台了新的特别法规及措施。在70年代,随着人们对历史老城价值的认识发生改变,规划的思想和方针也发生了转变,从抛弃传统追求现代风格,到充分认识传统的价值,学习传统设计手法的过程。
70年代也是一个旧城更新的时代,德国以及欧洲的每一个城市都经历了从追求国际化风格到充分认识自己。从自身的发展历史、地理条件,传统和文化背景等出发,塑造自己的个性的过程。人们认识到,保护城市的历史,塑造城市的个性,给居民提供家乡感觉,增加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特征,还可以从当时提出的口号中体现出来,如:市民参加城市建设;城市设计中的造型和文物建筑保护;在城市中居住;等等。
到了80年代,这个时期我想可以用追求城市品质这几个字来概括德国以及欧洲的城市发展的追求与目标。80年代在7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城市的内部发展,恢复已建城区的活力,维护更新已有建筑物,基本思想是:扩建优先于新建。目标是通过持续连贯的城市更新运动,不断提高城市的空间及居住品质,增强城市中心的吸引力。
这个时候的城市更新的主导思想是城市是生活空间,通过对城市内部不良地区的该杂,使城市内部空间重新变得生动、有吸引力,旧的住宅更新后,拥有现代设备和舒适的居住条件,在城市里有更好的购物环境、服务业、文化设施和休闲活动丰富多彩;建立步行区和安静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精心塑造城市公共空间,从生态角度出发塑造绿地景观空间。
80追求城市的品质,还反映在这个居住区建设面貌的改变上,这两张图片反映的是80年代居住建筑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的居住区和高层住宅的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住宅单体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注重环境品质,生态保护渐渐得到重视。80在欧洲还有一个主题是改造老的废气的工业设施,有一些要么就迁到郊区,要么就废气了,这些老的工业设施也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追求课题。
到了90年代,我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来概括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针,这个活动的发起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环境会议,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90年代的城市发展的主题。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要求有全面完整的规划纲领,充分考虑自然界各元素,土壤、水体、空气、气候、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景观的保护。所有的这东西都我们快速的发展当中受到忽视的,在90年代中是很重要的要考虑的元素。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原则有这么几点,第一是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各个元素,土壤、水体、空气、气候、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尽可能节省能源和可利用可再生性能源,为保证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必须尽可能降低噪音和保证空气的纯净度,节约自然资源,慎重使用建筑材料,在建筑单体设计时注重立面和屋顶绿化;尽可能减少地面覆盖以及公众参与。
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就是可再生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90年代可持续性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交通系统,大力推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这几个交通应该是并行的,都有完整的自己的享受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这个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大的题目,因时间的关系,无法对详细的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和案例进行介绍,感兴趣的同行可以阅读我编著的最新出版的书《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一书。我在这本书里面是比较详细地把欧洲这方面敬德经验和实例做了一些剖析,系统的介绍。
回顾欧洲以及德国近50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虽然彼此过国情不同,发展背景也不同,但谈到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今天中国的城市发展树立了一面镜子,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之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到底我们今天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5/1111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