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城市的灵魂?
-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雅安芦山县地震过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之路
- 四川雅安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规划
- 养老社区的规划问题、规划原则和设计建议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城镇化道路解析及其城乡规划体系构建探索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研究
- 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
内容提示:“太相像了,哪里都差不多,如果不到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走在普通的大街小巷,或者从宾馆的房间望出去,你甚至会在某一瞬间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十一长假过后,避开黄金周出行的高峰,贵州的李先生带着新婚的妻子开始了蜜月旅行,上海—南京—天津—北京—西安,精心选择的线路先后经过五个历史悠久的名城,李先生期望能够和妻子一起感受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和最现代的城市风貌。然而,二十天的旅行让他们得出的结论
“太相像了,哪里都差不多,如果不到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走在普通的大街小巷,或者从宾馆的房间望出去,你甚至会在某一瞬间有些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在哪里。”十一长假过后,避开黄金周出行的高峰,贵州的李先生带着新婚的妻子开始了蜜月旅行,上海—南京—天津—北京—西安,精心选择的线路先后经过五个历史悠久的名城,李先生期望能够和妻子一起感受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和最现代的城市风貌。然而,二十天的旅行让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其实都大同小异,各地的楼房跟我们家乡的也没有太大区别。”
李先生的感慨也是许多人共同的感受。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然而,在建筑市场欣欣向荣、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的同时,“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的“千城一面”现象却日益突出。(参考《建筑中文网》)
“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需要受到严重关注的时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关切。
北京四合院、延安窑洞、山西大院、苏州园林,云南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也从来都不缺乏光辉灿烂的建筑文明。因此,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城市的趋同、特色的丧失,是谁偷走了城市的灵魂?
发展太快,需求太快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所长朱波在谈及“千城一面”的原因时,一连说了许多次“太快”。他认为,“发展太快,社会需求太快,以至于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来不及反思,也来不及仔细斟酌。”
在朱波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铁的定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满足老百姓基本的住房需求是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人只有先满足了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才有可能考虑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千城一面'是不得已、也是必然的产物。”
“国外做十年、八年的项目,我们可能就十个月、八个月,不允许规划师、设计师反复考虑论证。”这是朱波的切身体会,也几乎是国内设计师的共识。因此,著名建筑设计师、也是倍受争议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方案的设计者库哈斯曾这样调侃中国同行:“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建筑师的1/10,在1/5的时间内设计了5倍数量的建筑。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倍。”250倍的提法不一定科学,但是,目前城市建设的速度过快乃至过于盲目,的确值得警惕和反思。朱文一也指出,“城市化速度过快,建设周期短,从而导致工业流水线式的标准化、装配式的建筑模式,是导致'千城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建设部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的41.8%,这个速度在全世界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四百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建三百亿平方米。
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有偿使用及房地产行业的崛起也是一个重要推动因素。用朱波的话说,“在市场环境下,对利润的追求不可避免,政府虽然有相当的调控能力,但对许多东西也无能为力。”
外来文化的冲击
“这些发展总体是好的,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在大发展的同时,来不及、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对于作为专业人员并不希望看到的“千城一面”,朱波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他也指出,“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做到现在这样的程度,是不是一定要大拆大建,是不是有必要都拆了,是不是一定要建四处一样的、放在这儿可以、换个地儿也行的玻璃盒子、方盒子?”
“所谓'千城一面',其实就是没有特征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景观。哪里来的?实际是西方功能主义演变的结果。”朱波认为,禁锢了太长时间,国门忽然打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我们对自身文化一再否定,导致审美没有一致标准,是造成“千城一面”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是崇洋心理和文化的迷失在相当程度导致了乏味而没有特征的现代建筑大行其道。他说道:“一个民族,吸纳别的民族的优良文化是必然的,但总得有个度。西方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结果,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根基不同,通常只能学到形式或皮毛,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唤醒意识是关键
就在大面积新建筑建设得如火如荼的同时,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迹和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地消失了。这让两院院士、先后师从梁思成和沙里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心痛不已:“为了最大限度取得土地效益,老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仅仅将其当作'地皮'来处理,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作'纸浆',将商周铜器当作'废铜'来使用。”
对于正在少数大城市兴建的一些奇异建筑,吴良镛也表示出十分的关注和担心,“现代化与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不堪设想的是,这些用中国人民的血汗浇铸的摩天大厦在各地一座一座建起来之后,随着这建筑史短暂的一页翻过去之后,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
对于被吴良镛先生称之为“旧城损毁、新建凌乱”的一系列问题,朱文一教授指出了他认为的问题症结所在:“包括投资方、决策者、人民群众乃至设计师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意识的匮乏是造成'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本原因。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才能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 他认为,无论是追求政绩的领导,还是崇尚“欧陆风”的开发商或普通民众,包括绝大部分设计师,如果能唤醒人们对文化的再认识,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欣赏和珍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情况将有所不同,市场导向就会不一样,政绩观也会随之改变。
他指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学习了西方的知识,根是不会变的。”“要想改变'千城一面',挖掘自己地方的特色是惟一途径。这些特色包括:自然环境、文化和人。不同地方三部分特色所占比重会有不同,但是一定是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通过对城市这三方面的分析,就可以设计出产生于特定环境、依赖于特定文化、符合特定人群生活习惯的建筑。”
他还指出,城市特色缺失将导致人们自我识别能力的丧失,生活在没有识别性、缺乏亲切感的城市里,很容易导致人们对城市缺乏认同感,甚至引发焦虑、心理不平衡等情绪。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疏离,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方盒子式的单元楼房有关。
一个城市的复兴最终所要表现的不只是经济上的繁荣,更要有文化艺术的积极传承和不断创造。如何找回属于中国城市的灵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和几代人共同的不懈奋斗和努力。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众,城市规划意识和对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视已明显加强,人们期待着一个多元并存、既有普适性、又能保持地方特色的新的城市面貌出现。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北京,1999年6月通过)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5/1081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