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城市“残余空间”与户外活动调研

收录时间:2006-12-08 19:55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便可在街头巷尾、墙根、丁字路口、公园旁边等地方发现许多老年人、下岗工人、民工,他们在这里下棋、打扑克、聊天、晒太阳。这里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噪声干扰大、空气污浊、环境质量很差。这些空间往往不是经过设计而形成的,它们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数量众多,它们与宽阔的城市广场、整洁的城市公园、宜人的小区中心绿地是无法比拟的,我们姑且称这种空间为“残余空间”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众多的

延伸阅读:公园 城市 墙根 残余 空间

    一、引言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便可在街头巷尾、墙根、丁字路口、公园旁边等地方发现许多老年人、下岗工人、民工,他们在这里下棋、打扑克、聊天、晒太阳。这里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设施,而且噪声干扰大、空气污浊、环境质量很差。这些空间往往不是经过设计而形成的,它们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数量众多,它们与宽阔的城市广场、整洁的城市公园、宜人的小区中心绿地是无法比拟的,我们姑且称这种空间为“残余空间”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众多的老年人、下岗工人与民工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娱乐活动,他们为什么不去城市公园或其他休闲娱乐场所呢?本文力图通过对“残余空间”的环境状况、构成要素、空间形态,以及对“残余空间”中活动者的环境行为心理与年龄心理特征的调研与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并从中获得启示。(参考《建筑中文网

    二、调研、分析

    1、“残余空间”的基本条件在进行正式调研之前,通过预调研,我们界定了“残余空间” 的三个基本条件:①未经设计,无任何公共服务设施,周围环境嘈杂;②每天都有人在此活动,并形成交往群,活动无组织,自发形成;③活动人数一般超过5人。按照上述条件,我们在沈阳市市区内选择了11处“残余空间”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观察、记录与摄影相结合的办法。

    2、“残余空间” 的环境状况与使用情况

    1.环境 多数“残余空间"位于人流、车流密集的道路边,这儿噪声大、空气质量差,有几处实例就在废品与垃圾堆旁,”残余空间"周围建筑都较为破旧。有三处“残余空间”就在城市公园附近,其中有一处就在公园围墙外。通过访谈了解,其实大部分人对“残余空间”的环境表现出一种无奈,因为附近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虽然公园对老年人免费开放,但公园内设施极少,而且部分已损坏,所以几乎没有人去。

    2.人员 在调研的11例中,活动人数最少的为5人,最多的达30人左右,全部是男性,多数为老年人,年龄70岁以上者居多,60~70岁者次之,也有少数中年下岗工人与民工。活动者的家多数在附近,最近的步行只需2~3min ,最远的步行也仅约 20min.从社会阶层来看,在“残余空间”中活动的人多数为下层,知识分子极少(仅发现一位退休教师)。

    3.活动,“残余空间”中人们的娱乐活动有下棋、打扑克、搓麻将、聊天,也有少数人在静静地晒太阳、散步。玩扑克和搓麻将的,他们都有固定的交往群,互相之间比较熟悉。活动者都自带娱乐工具如小板凳、报纸、扑克等。这些“残余空间”已经成为这些中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一个固定的场所,它们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人们利用它,并于其中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

    3、“残余空间”的构成要素与空间形态我们统计了11处调研实例的空间构成要素,主要有:墙根、建筑阴角、矮台、树、建筑入口、自行车修理点、围栏。这些构成要素的潜在功能使“残余空间”的出现有了物质条件,并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了安全保障。“残余空间”的形态以半开敞式较多,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在11处实例中,有6处位于城市丁字路口。由于城市规划中视距三角形的控制,丁字路口处视野开阔,形成两个三角形的负空间。这种空间没有明确的归属,它们不属于任何具体的所有者,这里不仅避风、阳光充足,而且不受交通与行人干扰。

    1.“残余空间”使用者的环境行为心理与年龄心理分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同时高级需要又分为社会型和智能型两种。处于“残余空间”中的老年人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社会型需要上,即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还有心理平衡的需要,其中更主要表现在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心理平衡的需要上。

    2.归属与爱的需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辉煌已经过去,对事业的激情已不再涌起,他们希望能够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然而他们生活的支点又是什么呢?是爱、是一种对归属的认同。“残余空间”中的老人们自发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这样一个互相认同的社会小群体。他们有类似的价值标准,互相认可对方的介入,同时他们对活动群体、活动场所产生了一种归属感,这个群体与场所便成了老年人的生活天地。城市公园就在旁边,他们为什么不进去呢?一方面是公园中缺少相应的娱乐设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园人杂,妨碍老年人的这种对自我小天地的追求。

    3.心理平衡的需要 “残余空间”所在之处都为市井喧哗之所,但我们常说老年人好静,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老年人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任何人都惧怕孤独,尤其是老年人。他不愿静静地看着生命脱离了多彩的生活而一点点地逝去,生命的活力和匆忙的人群是他们所向往的,也是他们曾经历过的。流动的车流、喧闹的叫喊声,这些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现实之中,他们也可以和年轻人一样享受这个城市带给他们的各种强烈体验。同时,曾经沧海的他们,每日平静地望着眼前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洞穿生命奥秘的心理慰藉,这使得老年人那颗暗含悲凉的心得到一些平衡,这平衡使他们得以平静。

    三、评价与改进

    1、“残余空间”评价

    1.分类:按照“残余空间”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第一类位于人行道上,而且多数伴随个体经营活动,由于人的滞留给交通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会影响城市景观,这类具有消极意义的“残余空间”应该尽量减少。第二类位于丁字路口处,这类“残余空间”的形态较完整,相对道路独立,活动人员较多,有潜力成为更适合人们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并成为良好城市景观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一个有“人气”的场所 “残余空间”的物质环境的确很恶劣,可以说是“非人性的”,但在这个极小的场所中,他们演绎的却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城市中,像“残余空间”之类的小空间还有很多很多,虽然环境没有“人性”,但这个场所非常有“人气”。然而,我们再看一下那些广场、公园与小区中心绿地,究竟它们的利用率有多大,究竟有多少空间是具有“人性”的呢?

    3.反思 “残余空间”是现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空间形态,然而它常常被我们忽视。“残余空间”虽小,但是它的出现却暴露出了当今建筑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观念上的好大喜功,不求实际,造成许多只满足视觉景观要求的城市空间;缺乏对城市微小空间环境的关注,这导致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不能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在建筑与城市设计进程中的某些阶段,没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改进措施针对城市“残余空间”现象,我们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加强居住区的户外环境设计 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通常都很高,户外绿化、小品不足,娱乐设施常年得不到改善,这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居住区的户外环境能够吸引居民,那些具有消极意义的“残余空间”必将减少。

    2.制定城市设计导则 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对城市街道、道路交叉口等地方的设计应制定切实的城市设计导则。导则在关注城市整体景观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的室外活动需求,以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营造一个环境宜人的活动场所。对于上述第二类“残余空间”,导则应根据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一定数量的此类空间,并提出景观与户外活动设计的具体要求,同时指导性地配置修理服务业者的工作空间。

    四、启示

    1、塑造丰富、连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演化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从原始的几条街道(线性空间)演变成如今具有点、线、面三者结合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离不开点式空间、线性空间、面空间三者的完美结合,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三者的协调发展。“残余空间”可以归属于城市空间序列中的一个微小的“点空间”。然而,这个微小的“点空间”在当今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备受冷落”,这必将使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出现“断层”现象,从而导致城市空间的畸形发展。如今,全国各地一哄而起都搞“城市景观街”、“景观广场”等,的确这些城市形象工程美化了城市景观,使城市空间有了“闪光点”,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略了类似“残余空间”之类的小空间。这不仅不利于营造一个形态上丰富多样而且连续的城市空间,而且会影响城市历史文脉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大众的建筑与城市设计 “残余空间”中人的行为是城市中最平凡的人的活动,正是无数这样的活动构成了我们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城市就只是一架巨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而人类生存的意义,则被淹没在滚滚的车流中。建筑师要做的不只是给“残余空间”设几个石桌、石椅,而更应该从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特征出发,从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出发,去了解城市中各种人的真正需要,然后营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场所。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来临,如何营造一个适合中老年人的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必将成为建筑师职业工作的新课题。同时,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些老工业城市(如沈阳),大量的下岗职工将涌向城市街头,他们的突然出现,给城市空间产生了很大压力,并导致了城市空间的拥挤与无序。城市设计工作者必须关注这个突然而来的社会因素,这样才能做到“有意插柳柳更阴”,才能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多彩、健康、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存空间。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2/706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梧桐山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初步研究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有关巴黎城市空间价值的探讨

人性城市广场的设计和研究

高层建筑与城市设计

关于城市广场公共性的思考

我国城市流通空间规划探析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