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之香花墩上包公祠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刚到合肥,就听到热心的朋友介绍:即使再忙,也要到包公祠看看。(参考《建筑中文网》)
包公祠坐落在合肥市东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香花墩志》有这样的记载:包河之中香花墩,为包拯读书处,亦称包公墩。周围“蒲荷数里,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明翳”。正如清人龚镇湘楹联所写:深柳依然读书处,香花不改旧时墩。
祠院的正前方便是包孝肃公祠。左右两扇大门,写着“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活了六十四岁,死后朝廷封给他“孝肃”的谥号。他一生秉公无私,刚正不阿,扶困济贫,不畏权势。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是位了不起的“清官”。
步入祠堂,一眼看到高大魁梧的包公塑像。他头戴乌纱,身着公服,端庄而坐,严峻、锐利的目光直视前方,令人肃然起敬:正上方“庐阳正气”、“清风亮节”、“色正芒寒”的横幅巨匾及两侧“理冤狱关节不到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的对联,更增添了浓重的庄严色彩。
像的左方,在“铁面冰心”的大字下,并排摆着三口铁铡,刀背上端分别为“龙头”、“虎头”和“狗头”。无疑,包公就是用这些刑具来惩治那些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贪官污吏的。
转身向东,只见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矗立堂前,这就是著名的“包拯家训”,上面清晰地镌刻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细细读来,字里行间闪烁着包拯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他不仅自己奉公守法,而且对包氏后代也是如此,毫不留情、毫不特殊。
包公祠两厢房内,正在展览着《包氏支谱》。这部珍贵资料告诉人们:从包公算起,他的后世子孙现已延续三十六代,而包公上祖还可追溯三十四代,即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在位时的公元前528年,也就是至今已七十余代、跨越了二千五百多年。包拯是第三十五代,其父共生三子,他排行老三。
包拯家族墓地,在城东十五华里的大兴集,这是以包拯夫妇为主体的家族墓。《合肥县志》有明确记述:“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意以下皆附葬”。1973年4月,有关部门曾对墓地进行探钻,清出十二座,其中包括有包拯夫妇、长子和次子夫妇及孙包家年墓。这块墓群是从北宋仁宗嘉祜八年葬包公始,到葬孙包永年止,前后长达五十七年。据当地人讲,目前正着手将其墓地移至包河公园附近,便于更多游人瞻仰、凭吊。
走出包公祠院门,顺路东行数十步,有座六角方亭,上悬“廉泉”二字。亭中是眼石栏水井,俯身望去,水面可见。亭的背后有块石碑,做了详细介绍:相传,有个贪官喝了这井水后,立刻感到头痛难忍。后来,有几个穷学生来包公祠游览,不信此事,专门提井水泡茶,果然安然无羌……同样井水,喝后竟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其实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憎恶和对以包拯为代表的“清官”的恭敬之情。
离开包公祠,沿绿色浓郁的林间小径,踏上曲桥,面对满目荷莲,不由想起千百年来流传的那个故事:当初,宋仁宗赵帧曾赐给包公巢湖,他却辞而不受,只要了合肥的一段护城河。他认为:河不同于地亩,子孙后代既不可分也不能卖,只能用来养龟、种藕。后来,人们便把这段护城河改名“包河”。说也奇怪,在这河里长出的藕,有节无丝。乡亲们说,那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
建筑时报·陈淀国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4/434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