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城市的凝固记忆,是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作为地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可归属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技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古建筑因其特有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中国古建筑泛指近代西方文明决定性地影响中华文明之前,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制。中国古建筑的影响范围遍及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在世界建筑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甲骨文中,不少汉字就借用两坡顶的建筑形象来造字,现代汉字中偏旁部首中的“宝盖头”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相对于西方文明,中国的古建筑充分发挥的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优势,以四角起翘的大屋顶和斗拱为象征;同时,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绵延几千公里,从战国时代就开始修筑的长城,在失去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作用之后,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参考《建筑中文网》)
中国古建筑除了少量石建筑外,大部分以木、土、砖瓦为主要建造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易损毁的特点,尤其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材料,其易腐、易燃等缺陷,使得古建筑一旦受损,就会主体坍塌,形象无存。目前所知保存下来的最久远的地上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此殿很小,甚至只能代表唐代建筑的一般水平。而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有榫卯的木结构构件,反映了我国木结构技术的悠久历史。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宫、唐朝大明宫等辉煌的历史建筑已经只剩下一些难以辨认的土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下保存的遗址遗物被发现出来,为建筑史增添了重要的内容。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宫的发掘和清东陵裕陵地宫的清理开放,揭示了帝王陵寝地宫的面貌。但遗憾的是,日本侵略军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对中国各类古建筑肆意摧残,竭力毁坏,古建筑遭到空前的劫难。山西境内的纯阳宫、大佛寺、三清殿、大禹庙、关帝庙,山东高密、章邱、邹平等地寺庙、古塔毁损殆尽。从黑龙江至海南岛,从黄海之滨到云贵高原,名胜古迹尽遭厄运。日军侵华期间,战争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中国各种建筑物毁灭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中国古建筑时时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在日军侵占区,中国古建筑更遭受灭顶之灾,有日军轰炸、焚烧所致,有日军抢劫、肆意捣毁所致,亦有日军改作军用等所致。1937年12月初,日军飞机对南京城区实施狂轰滥炸,并对南京各类建筑物施以猛烈的炮击,南京古城墙遭受的破坏十分惨烈。明朝初年修建的砖石城墙堪称世界第一,遭受日军炮火摧残后,中山门城墙、光华门城墙、中华门城墙大部分被毁,原本30多公里的古城墙只余约20公里,所剩部分大多也伤痕累累。
在维修古建筑的工程中,为了保存古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必须保存原来的构件。但是早期木结构的梁、枋、柱、檀等木料易于糟朽劈裂。过去匠师们曾采用过墩接镶补等方法来保存木料,但是这样材料的受力性能受到损失。古建维修部门经过试验和研究,采用了现代化学粘合材料结合其他工艺拼合大梁,灌注糟朽的柱子,解决了大料来源的困难,更多地保存了早期木构原件。在保护建筑的过程中,除了防止人为地破坏之外,更重要的是防止自然的侵蚀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发现的古建筑实物和遗址、构件等,大大充实了建筑史的实物资料。这些发现,经过鉴别、选择,使之系统化,将成为一部实物的建筑史。现在我们对于中国古代那些辉煌一时的建筑,除了考古的证据,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玩味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个凄婉追求,也成为对于一代代建筑工官、工匠默默奉献的最嘹亮的赞歌。中国历史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筑风格的流变,例如随着佛教文化的引入和传播,起源于印度的宝塔建筑发展成为古建筑中的一大门类;佛教建筑中的石窟建筑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保鲜柜”。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古建筑的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如园林城市苏州在得知常州在城市建设中,将拆除荷花池地区6万平方米的老街区后,购得几处尚未来得及拆除并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编号绘图后,拆卸下所有构件,异地复建。从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古建筑如何从被视为破旧而遭拆除,到被视为新的资源加以利用开发,实现了利用基础上的保护的过程,这一过程为我们做好文物建筑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与旅游注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一个城市甚至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古建筑拥有多重价值和功能,如果这些价值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展示,那么古建筑就会出现价值缺失的现象。旅游因其特有的可愉悦大众的功能,无疑成为古建筑价值展示的首要途径。以旅游形式展现的古建筑,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旅游使得古建筑的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激发社会公众自发或自觉保护古建筑的行为。
古建筑之可贵,除了它们是用金钱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经过了不知多少年的岁月磨炼,有的已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如果毁坏了它们,就不可能再得。比如一个唐、宋时期的古建筑被拆毁了,就无从再得,纵或根据资料能重新恢复,但它已成了一个复制品,一个假古董,它的价值也就大减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一件文物、一座古建筑的破坏称为“不可挽回的损失、不可弥补的损失”。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主要结果,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在现代化建设中,它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2]王军.城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3:3.
[3]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6.
[4]陈孟东.古建筑的管理与保护,2001:1.
[5]马炳坚.关于中国古建筑学科发展的几点看法,1999:3.
[6]孙薇.古建筑的社会保护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2007:12.
作者简介:王昭言,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教师。 来源: 《建筑中文网》.
中国古建筑除了少量石建筑外,大部分以木、土、砖瓦为主要建造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易损毁的特点,尤其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材料,其易腐、易燃等缺陷,使得古建筑一旦受损,就会主体坍塌,形象无存。目前所知保存下来的最久远的地上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此殿很小,甚至只能代表唐代建筑的一般水平。而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有榫卯的木结构构件,反映了我国木结构技术的悠久历史。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宫、唐朝大明宫等辉煌的历史建筑已经只剩下一些难以辨认的土台。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下保存的遗址遗物被发现出来,为建筑史增添了重要的内容。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宫的发掘和清东陵裕陵地宫的清理开放,揭示了帝王陵寝地宫的面貌。但遗憾的是,日本侵略军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对中国各类古建筑肆意摧残,竭力毁坏,古建筑遭到空前的劫难。山西境内的纯阳宫、大佛寺、三清殿、大禹庙、关帝庙,山东高密、章邱、邹平等地寺庙、古塔毁损殆尽。从黑龙江至海南岛,从黄海之滨到云贵高原,名胜古迹尽遭厄运。日军侵华期间,战争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中国各种建筑物毁灭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中国古建筑时时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在日军侵占区,中国古建筑更遭受灭顶之灾,有日军轰炸、焚烧所致,有日军抢劫、肆意捣毁所致,亦有日军改作军用等所致。1937年12月初,日军飞机对南京城区实施狂轰滥炸,并对南京各类建筑物施以猛烈的炮击,南京古城墙遭受的破坏十分惨烈。明朝初年修建的砖石城墙堪称世界第一,遭受日军炮火摧残后,中山门城墙、光华门城墙、中华门城墙大部分被毁,原本30多公里的古城墙只余约20公里,所剩部分大多也伤痕累累。
在维修古建筑的工程中,为了保存古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必须保存原来的构件。但是早期木结构的梁、枋、柱、檀等木料易于糟朽劈裂。过去匠师们曾采用过墩接镶补等方法来保存木料,但是这样材料的受力性能受到损失。古建维修部门经过试验和研究,采用了现代化学粘合材料结合其他工艺拼合大梁,灌注糟朽的柱子,解决了大料来源的困难,更多地保存了早期木构原件。在保护建筑的过程中,除了防止人为地破坏之外,更重要的是防止自然的侵蚀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发现的古建筑实物和遗址、构件等,大大充实了建筑史的实物资料。这些发现,经过鉴别、选择,使之系统化,将成为一部实物的建筑史。现在我们对于中国古代那些辉煌一时的建筑,除了考古的证据,更多的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玩味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性关怀的一个凄婉追求,也成为对于一代代建筑工官、工匠默默奉献的最嘹亮的赞歌。中国历史上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古建筑风格的流变,例如随着佛教文化的引入和传播,起源于印度的宝塔建筑发展成为古建筑中的一大门类;佛教建筑中的石窟建筑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保鲜柜”。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古建筑的保护与资源利用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如园林城市苏州在得知常州在城市建设中,将拆除荷花池地区6万平方米的老街区后,购得几处尚未来得及拆除并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编号绘图后,拆卸下所有构件,异地复建。从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古建筑如何从被视为破旧而遭拆除,到被视为新的资源加以利用开发,实现了利用基础上的保护的过程,这一过程为我们做好文物建筑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建筑与旅游注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一个城市甚至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古建筑拥有多重价值和功能,如果这些价值不能有效地向公众展示,那么古建筑就会出现价值缺失的现象。旅游因其特有的可愉悦大众的功能,无疑成为古建筑价值展示的首要途径。以旅游形式展现的古建筑,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旅游使得古建筑的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激发社会公众自发或自觉保护古建筑的行为。
古建筑之可贵,除了它们是用金钱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经过了不知多少年的岁月磨炼,有的已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如果毁坏了它们,就不可能再得。比如一个唐、宋时期的古建筑被拆毁了,就无从再得,纵或根据资料能重新恢复,但它已成了一个复制品,一个假古董,它的价值也就大减了。所以人们常常把一件文物、一座古建筑的破坏称为“不可挽回的损失、不可弥补的损失”。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主要结果,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在现代化建设中,它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2]王军.城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3:3.
[3]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6.
[4]陈孟东.古建筑的管理与保护,2001:1.
[5]马炳坚.关于中国古建筑学科发展的几点看法,1999:3.
[6]孙薇.古建筑的社会保护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2007:12.
作者简介:王昭言,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教师。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2/1455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