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埋单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五月二十二日下午,深圳市福田区16幢共计5.1万平方米的二十年楼龄的高楼被“控制爆破”,多数媒体都以“中华第一爆”为题宣传爆破技术如何进步,惟个别媒体在议论“谁来为当年的错误埋单”?不难预料,未来中国各城市都会面临大量的拆迁楼,那将不只是因为住房空间需要进步,更多的是因为建筑审美的不断进步。试问,谁来为或者谁能为今天城市化运动中普遍忽略文化艺术的“躁动”埋单?
摘要: 五月二十二日下午,深圳市福田区16幢共计5.1万平方米的二十年楼龄的高楼被“控制爆破”,多数媒体都以“中华第一爆”为题宣传爆破技术如何进步,惟个别媒体在议论“谁来为当年的错误埋单”?不难预料,未来中国各城市都会面临大量的拆迁楼,那将不只是因为住房空间需要进步,更多的是因为建筑审美的不断进步。试问,谁来为或者谁能为今天城市化运动中普遍忽略文化艺术的“躁动”埋单?
关键词: 建筑风格 文化艺术 拆迁楼
在中国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市场中每年都有无数个展览、会议、讲座和论坛,却很难有一次机会在让人们认真地讨论有关中国的现代民族建筑风格问题。大多数人都在急功近利的忙碌中忘记了自我也忘记了别人,忘记了将来不可避免地会为今天过于注重经济进步而忽略文化创新的建设行为而要为我们遗憾的那些后人。(参考《建筑中文网》)
繁荣背后的遗憾
统计数字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在二○○四年上海国际住交会的入门正墙上有这样一组数字—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二○○三年中国GDP增长的9.3个百分点中,有1.8个百分点是由房地产业直接贡献的。中国房地产业直接带动了五十七个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有如此广泛的行业推动力。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始终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长。二○○三年中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了美国,已经达到了5.7%.而在人均GDP已是中国40倍的美国,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医药、房地产)之一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二○二○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10.2亿,年均增长4%,城镇住宅存量面积将达到330亿平方米,比二○○四年将净增198.5亿平方米,年平均需净增12.4亿平方米。
l 因此确实可以讲,中国房地产还有至少二十年的好景,尽管途中免不了还会有几番周折。
然而,在繁荣的数字背后有一个悲凉的现实—举目望去,我们在整体上竟然找不到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并且又是新的建筑风格,即使在上海这座中国目前最先进、最发达和最海派的城市里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从一九九○年对外开放之后所创造的无数建筑奇迹和技术成果,却难于看到本来也应该在这座从来就敢为人先的城市里人们对新时代的民族建筑风格的探索和创造行动。
遍寻建城至今七百一十四年、“海天富丽、工商云集”、明清时代已是“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大上海,我们能够看到的“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历史上留下的古迹,包括古镇、园林、祠堂、寺庙、会馆、古塔、老桥和宅邸等在内;殖民时期租界留下的以外滩洋楼群为代表的欧洲风格的公建和私人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值得称道却也已不新的近现代特色建筑—石库门弄堂;以陆家嘴为核心的现代和后现代建筑群;在近几年房地产热潮中拷贝过来的多种“原味”或者变味的欧陆建筑:“穿西装、戴瓜皮帽”的那些多少有些欧式建筑符号但在欧洲却绝对看不到的不伦不类的“伪风格”和“反风格”;五十年代出现的一批受到前苏联设计思想影响的建筑;当代新型住区里大量存在的现代的却没有任何民族特色的风格,多以台湾建筑师发明的“飘屋顶”为特征;更多的也是最多的则是建国以来陆续“制造”的那些军营式、火柴盒式的无风格可言的工业产品式楼宇,它们不得不接受“平改坡”的手术来掩饰其实在不堪入目的平庸。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本来具有独特的东方血统,而纵观和横视上述几种“风格”,我们不得不为今天的我们和这个民族捏一把汗—在存量如此大增量也如此大的城市建筑物的浩瀚场阵当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具有现代东方风格的建筑物,它们多半还是由外国大师设计的。事实上,上海在整体上已经成了一个万国建筑的博览会。
“合理的兼容”是美术理论中重要的一种,问题在于我们眼下的这种杂乱的兼容很不合理。今天的中国以经济成长的速度和传统文化的持久而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居于首位,今天的上海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领先而在中国百城中居于首位,为什么上海偏要成为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
被人们认为是“欧美快餐”的“万国”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西方殖民时代的文化艺术入侵加上国人崇洋意识的泛滥,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建筑师们在民族建筑新创作方面的无所作为。汽车之“万国”尚可容忍,毕竟汽车的寿命远不及房屋那样久远,汽车的可移动性也不同于固定房屋那样必需要考究视觉上的相生或者相克。何况,每个国家的汽车也是有着自己的风格的,例如美国的林肯、英国的捷豹、法国的雷诺以及德国的奔驰等等都展现了自己国家的审美习性和文化品格。
在一个大步迈向国际化的大都市里容留有一定数量的外国建筑,无论她纯粹或是不纯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把“万国博览会”视为合理甚至引为荣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种文化艺术的继续殖民过程中所普遍表现出来的麻木,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懂得—在盛世强国中一个民族的艺术必须完成集体的创造,从而留下千古的绝响。
不能再有的文化殖民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六个相对“兴盛”的时代:周、秦、唐、宋、明、清,其后在近代的一度衰落是因为西方殖民文化的东进,导致“礼失求诸洋”。饱受殖民主义之痛的中国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尽管西方文化中确实有不少优秀的东西。不算少数的同胞们走过了一条从“尊夏卑夷”到崇洋媚外的历史道路。
在上海的外滩地区一共有五十二座殖民时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一方面是建筑艺术的文物,述说着大约在上个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的三十年左右的一段时期内西方设计师们在远东的不朽创作;另一方面也如同难以抹去的伤痕,写照着那一段被外族人和他们的文化奴役的辛酸日子。
西方文化之于中国,从正面讲带来了新的文明、新的艺术和新的技术,让人们看到了比封建社会体系更加进步的一面。与之同时,也严重地阻断了中国人在艺术上的本能创造,长时期的文化屈从和被动认同导致了民族艺术观的一个历史断层的产生。
不容忽视的是,在自一九九八年开始的这一轮历史性的城市发展中,大量的来自西方的楼宇文化和建筑设计过多地、毫无遏制地弥漫于中国城市中,这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大家却不但没有知觉反而大加赞赏。
在欧洲旅游观光,我们有理由为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和乡镇的美轮美奂而叹服。有人甚至感叹“把欧洲的美丽分一点给我们吧”!历经若干个完整的艺术风格时代的欧洲,以那来源于也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感受到西方艺术观中那种丰饶、华美、富丽、阳光、和谐与大气。
在欧洲我们应当敬佩而不能指责欧陆的建筑艺术,但我们毕竟生活在东方亚洲这个历史远比欧洲久远和深沉得多的地方,我们有理由为欧洲的文明惊叹,但绝无理由因为徒有这种惊叹而在自己的土地上碌碌无为。中国的城市今天心甘情愿地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这块最大的艺术蛋糕拱手让给了许多西方人和他们的崇拜者,让他们在东方古国和东方大国的土地上痛快地献演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且愈演愈烈的文化殖民。当中国人以非凡的大度敞开胸怀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时候,只有极少数可怜的学者们在羞涩和胆怯地研究着民族创新的理论,祈盼着有朝一日终会到来的艺术复兴。“太现代了”和“太国际了”的呼声成了伴随着褒赞的无情批评。
上海的城市建筑在中国城市建筑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相对而言上海的城市建筑在数量上最大、综合素质也最好;另一方面上海的城市建筑也折射出中国城市建筑在艺术风格的走向上普遍的偏失—过于国际化和过于现代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不少,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本土的一部分有审美引导权的建筑师们、一部分有投资决策权的老板们盲目并且普遍地崇洋,他们对本民族的艺术源泉缺乏深刻的理解,故而对本土的艺术风格缺乏创造的自信,只好甘拜下风、甘当配角。
二十多年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帕金森先生曾对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可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那些虚伪的肤浅的标准和概念的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遭遇了这种威胁,你们需要用你们的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西方人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在批评的“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建筑艺术如今正在中国到处流行。如果说几乎悉数由外国人设计的上海陆家嘴建筑群的整体风格相对于代表着“过去”的外滩应该定位于“现代”的话,那么将来的北外滩和东外滩的整体风格不应该简单地在“现代”的前面加上“更加”。今天,中国的现代建筑太缺少“中国性”,“更中国”比“更国际”和“更现代”都更为重要,菲薄民族、地域和历史人文的现代主义必然会面临审美危机。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8/370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