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浅谈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从过分追求建筑形式的弊端,联系到建筑创作与技术的发展。从建筑技术发展的历程,分析各个时期的技术特点;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关系;面对新旧世纪相交之际,分析现阶段建筑技术的与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并列举实例佐证绿色生态建筑是目前建筑发展的方向。
0 引言
20 世纪,技术在建筑创作中交融互动了整个过程。21 世纪,技术又该在建筑创作的瓶颈中处于怎样的角色?新世纪伊始,建筑界踌躇、观望。(参考《建筑中文网》)
建筑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于建筑和建筑创作的影响愈加深刻。20 世纪末的世界建筑流派分呈、多元并存,建筑创作观念不断翻新,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多变。然而,世纪交替呈现出 2 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出现的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感到技术的局限与无奈,引发了建筑领域对于技术、技术思维和观念的反思;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冲击,以及注重技术表现的建筑创作倾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新技术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状态。然而,人们在探索建筑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追求理想化的乐土,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每个图形的密度、角度、方位、弧线都经过仔细考究,让它们更富有弹性和生命力。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不再那么界限分明,而可以相互转换;世界、自然不再是均匀而线性的,变得离散而突变。纵然伟大的建筑师们有再“疯狂”的头脑,始终离不开技术的坚实后盾。
1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
建筑技术的发展大概可归结为 3 个阶段:最初的手工技术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技术阶段及现在正向以信息化为核心迈进的高技术阶段。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三次建筑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共 4 个阶段,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
1.1 手工技术阶段
人类经历了由穴居野处到构木为巢再到建造房屋的过程。最初的所谓房屋是用树木搭成的,仅仅是为了遮雨蔽风、防寒祛暑。这只能说是建筑的雏形时期,从巢居穴居到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原始人类用智慧把生产经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建筑技术形态(见图 1)。
1.2 工业化时前期
建筑技术以手工技术为主,当时的工匠们身兼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等角色为一身,近乎完美地将娴熟的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工业革命后期,新材料、新技术等大量应用到建筑创作中。这个时期,现在科学融入建筑中,建筑不再是简单地追求美,而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对科学技术、艺术等的有机结合。然而绝对平庸的现代主义只顾追求形式与技术却忽略了人类的本源。自然、环境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城市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20 世纪初期的建筑把技术玩弄于股掌之中,极端的技术思维把建筑带入了盲区,使之脱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类的情感。
1.3 飞跃的信息化时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渐渐在建筑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的时代使得建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也达到空前水平。现如今,人类迎来数字化的新时代,建筑技术也濒临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传统建筑对资源的消耗,人类觉醒,在人类文明的智慧下,建筑技术又该怎样发展?
2 建筑技术的属性
2.1 本质属性
建筑技术包含很多方面知识,如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利用尖端的科学技术,人类解决了建筑施工中的种种问题。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建筑机械得到了发展。建筑材料经历由天然的树枝、泥土、石料,到人造的砖瓦、石灰、水泥、玻璃、钢铁等,再到合成的塑料、纤维、纳米材料。建筑由原始的石器到金属、斧、锯等。建筑机械由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机械化到自动化。一座建筑的落成离不开建筑技术,一座备受瞩目的世界性建筑更是需要超高水平的建筑技术才能完成。
2.2 自然属性
现如今“,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时常出现在各个建筑论坛上,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建筑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亲密无间,相互映衬,因此,建筑技术的生态性早已被提上日程。生态技术运用到建筑创作中,并体现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不断地发展多种技术,并在建筑中自然地体现出来,最终力求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寻找到深层的联系。有机建筑崇尚自然并且赋予建筑生命,自流水别墅然是有机建筑的基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任何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而生态技术给建筑带来的内在魅力令人倍感亲切又富有进取精神,进而流露出其如诗的情怀。流水别墅见图 2。
2.3 艺术属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技术作为建筑创作表现手段及造型创意源泉的重要地位,与建筑及艺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然而建筑艺术的表现则离不开技术的不断更新。组装结构技术的创新运用、材料潜力的充分发挥、精美细部构造的着重处理等是其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而建筑艺术创作过程也是技术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3 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建筑技术的现状
什么可以称之为创新?符合功能和美观的设计与创新的关系又在哪里?如果一味地将精力投入在研发科学技术上,那么会造成精神需要的缺憾;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的情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可以给予人们全新的互动体验,它反映使用者的情绪并对使用者有所启发。20 世纪末对建筑技术对形式的追求,使建筑脱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类的情感。因此,好的设计除了有吸引人的外观、制造工艺、科技水平、合理的功能分配外,还需要有精神的寄托和启示。然而,目前大多数建筑表现的依旧漠然,技术也只为了追求形式而停留在徒有虚表的状态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提出 21 世纪是“一个神奇的技术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那么,21 世纪将更加辉煌。
3.2 绿色生态建筑形势
为了迎接 21 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向高增长值与知识集约型转变。生态绿色的智能建筑的兴起与发展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需要。
3.3 对绿色建筑的思索
当人们还为影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的情景目瞪口呆时,影片中的影像正悄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自然界对人类无休止的肆虐攫取进行了惩罚。当每次灾难来临时,建筑的视觉过剩和肆意的形式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们不禁再次探寻建筑的本意应该是什么?
灾难过后,全球建筑师协会(AIA)纷纷评选“绿色建筑奖”。在新奥尔良地区遭遇卡特里娜飓风的自然灾害后,杜兰大学发起一场绿色运动,坚决提倡把可持续设计作为重要建筑策略。
拉文 - 伯尼克中心 (The Lavin-Bernick Center)关于绿色设计的策略如下:
(1)再利用现存建筑物;
(2)以建筑原料的使用寿命为主要原则;
(3)使用原料和低维护的设计方法;
(4)设计和建造有相同使用寿命的关键结构;
(5)视觉舒适的室内设计;
(6)边缘空间远离日光光照,功能空间使用日光光照;
(7)分级利用地下水和雨水;
(8)室外景观设计形成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
20 世纪,技术在建筑创作中交融互动了整个过程。21 世纪,技术又该在建筑创作的瓶颈中处于怎样的角色?新世纪伊始,建筑界踌躇、观望。(参考《建筑中文网》)
建筑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于建筑和建筑创作的影响愈加深刻。20 世纪末的世界建筑流派分呈、多元并存,建筑创作观念不断翻新,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多变。然而,世纪交替呈现出 2 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出现的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感到技术的局限与无奈,引发了建筑领域对于技术、技术思维和观念的反思;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冲击,以及注重技术表现的建筑创作倾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新技术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状态。然而,人们在探索建筑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追求理想化的乐土,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每个图形的密度、角度、方位、弧线都经过仔细考究,让它们更富有弹性和生命力。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不再那么界限分明,而可以相互转换;世界、自然不再是均匀而线性的,变得离散而突变。纵然伟大的建筑师们有再“疯狂”的头脑,始终离不开技术的坚实后盾。
1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
建筑技术的发展大概可归结为 3 个阶段:最初的手工技术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技术阶段及现在正向以信息化为核心迈进的高技术阶段。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三次建筑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共 4 个阶段,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
1.1 手工技术阶段
人类经历了由穴居野处到构木为巢再到建造房屋的过程。最初的所谓房屋是用树木搭成的,仅仅是为了遮雨蔽风、防寒祛暑。这只能说是建筑的雏形时期,从巢居穴居到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原始人类用智慧把生产经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建筑技术形态(见图 1)。
1.2 工业化时前期
建筑技术以手工技术为主,当时的工匠们身兼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等角色为一身,近乎完美地将娴熟的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工业革命后期,新材料、新技术等大量应用到建筑创作中。这个时期,现在科学融入建筑中,建筑不再是简单地追求美,而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对科学技术、艺术等的有机结合。然而绝对平庸的现代主义只顾追求形式与技术却忽略了人类的本源。自然、环境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城市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20 世纪初期的建筑把技术玩弄于股掌之中,极端的技术思维把建筑带入了盲区,使之脱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类的情感。
1.3 飞跃的信息化时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渐渐在建筑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的时代使得建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也达到空前水平。现如今,人类迎来数字化的新时代,建筑技术也濒临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传统建筑对资源的消耗,人类觉醒,在人类文明的智慧下,建筑技术又该怎样发展?
2 建筑技术的属性
2.1 本质属性
建筑技术包含很多方面知识,如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利用尖端的科学技术,人类解决了建筑施工中的种种问题。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建筑机械得到了发展。建筑材料经历由天然的树枝、泥土、石料,到人造的砖瓦、石灰、水泥、玻璃、钢铁等,再到合成的塑料、纤维、纳米材料。建筑由原始的石器到金属、斧、锯等。建筑机械由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机械化到自动化。一座建筑的落成离不开建筑技术,一座备受瞩目的世界性建筑更是需要超高水平的建筑技术才能完成。
2.2 自然属性
现如今“,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时常出现在各个建筑论坛上,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建筑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亲密无间,相互映衬,因此,建筑技术的生态性早已被提上日程。生态技术运用到建筑创作中,并体现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不断地发展多种技术,并在建筑中自然地体现出来,最终力求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寻找到深层的联系。有机建筑崇尚自然并且赋予建筑生命,自流水别墅然是有机建筑的基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任何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而生态技术给建筑带来的内在魅力令人倍感亲切又富有进取精神,进而流露出其如诗的情怀。流水别墅见图 2。
2.3 艺术属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技术作为建筑创作表现手段及造型创意源泉的重要地位,与建筑及艺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然而建筑艺术的表现则离不开技术的不断更新。组装结构技术的创新运用、材料潜力的充分发挥、精美细部构造的着重处理等是其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而建筑艺术创作过程也是技术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3 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建筑技术的现状
什么可以称之为创新?符合功能和美观的设计与创新的关系又在哪里?如果一味地将精力投入在研发科学技术上,那么会造成精神需要的缺憾;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类的情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可以给予人们全新的互动体验,它反映使用者的情绪并对使用者有所启发。20 世纪末对建筑技术对形式的追求,使建筑脱离了自然,远离了人类的情感。因此,好的设计除了有吸引人的外观、制造工艺、科技水平、合理的功能分配外,还需要有精神的寄托和启示。然而,目前大多数建筑表现的依旧漠然,技术也只为了追求形式而停留在徒有虚表的状态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提出 21 世纪是“一个神奇的技术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那么,21 世纪将更加辉煌。
3.2 绿色生态建筑形势
为了迎接 21 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向高增长值与知识集约型转变。生态绿色的智能建筑的兴起与发展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需要。
3.3 对绿色建筑的思索
当人们还为影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的情景目瞪口呆时,影片中的影像正悄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自然界对人类无休止的肆虐攫取进行了惩罚。当每次灾难来临时,建筑的视觉过剩和肆意的形式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们不禁再次探寻建筑的本意应该是什么?
灾难过后,全球建筑师协会(AIA)纷纷评选“绿色建筑奖”。在新奥尔良地区遭遇卡特里娜飓风的自然灾害后,杜兰大学发起一场绿色运动,坚决提倡把可持续设计作为重要建筑策略。
拉文 - 伯尼克中心 (The Lavin-Bernick Center)关于绿色设计的策略如下:
(1)再利用现存建筑物;
(2)以建筑原料的使用寿命为主要原则;
(3)使用原料和低维护的设计方法;
(4)设计和建造有相同使用寿命的关键结构;
(5)视觉舒适的室内设计;
(6)边缘空间远离日光光照,功能空间使用日光光照;
(7)分级利用地下水和雨水;
(8)室外景观设计形成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1/1469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