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中国建筑作品与建筑师的影响力解读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中国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加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国内各大城市中高耸的新建筑诠释出影响中国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历史性转变。通过探讨新中国60年建筑作品与建筑师这两大主题和对建筑设计行业的过去、现状的理性梳理,可以发现对"未来建筑学"有指导意义的建筑观念。
2009年9月12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倾全力策划、组织编撰的《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七卷本),在天津大学召开首发式。会上不仅研讨了出版《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的意义及作用,更展开了中国建筑60年相关问题的评述。本人在主持学术座谈会上对《建筑中国六十年》给予了如下评介:它是中国建筑60年的全景记录;它是中国建筑60年的精神侧影;它是中国建筑60年的理性思辨。它同时又向中外建筑界及全社会展示了新中国几代建筑师的创作道路及梦想。本文集中探讨新中国60年建筑作品与建筑师的两大主题,希望对建筑设计行业的过去、现状的理性梳理中,发现对“未来建筑学”有指导意义的建筑观念。(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解读中国建筑设计60年的作品
目前席卷中国并影响着世界的城市化建设无论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呈现着突飞猛进的状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杭州、南京、西安高耸的新建筑正诠释出影响中国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历史性转变。对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叶如棠曾指出: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日渐提高,在空前广阔的建筑舞台上,充分施展其才能,中国建筑的成就日益为世界所瞩目。广厦万千的发展奇迹散落在华夏大地:从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到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再到中部的长株潭城市群和西部的成渝经济区,还扩展到北部的京津冀城市群。中国的城市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现在的655个,以不及全国1/10的土地,承载了全国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不足4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7平方米;全国近年每年新建建筑量达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而北京或上海一个城市的建筑量就相当于整个欧盟国家的建筑总量。在《建筑中国六十年·作品卷》前言中布正伟先生在充分肯定新中国建筑作品成绩的同时,更理性地指出“走向21世纪的新一代中国建筑师,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如何从建筑本体、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和建筑归宿去探索建筑创作的真谛?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大目标,认真地去善待环境和城市,让建筑能叶落归根?如何才能在恢复对中国建筑设计的主导权的同时,从真正意义上去走向世界……”。应该指出,在已有众多学界专家评述新中国建筑设计历程的当下,我以为我们尤应把握的要点是:充分看待成就,理性分析现实,不盲从且不能贬低新中国60年的建筑设计成就。
(一)从四次“北京十大建筑”评选看首都天际线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迄今的“北京十大建筑”,不仅已是时代在城市生活中的烙印,更同时丰富地勾勒出首都的天际线,不论从过去还是现在讲“北京十大建筑”已有“中国十大建筑”的美誉,从中可强烈地感受到建筑中国的行进记忆。以下试作细解。
1.20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58年8月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国庆工程,9月6日,北京副市长万里向北京千余名建筑师、工程师作了动员,标志着“大搞群众运动、群策、群力”的“国庆十大工程”的展开。在这一工程中,共提交了400多个方案,仅人民大会堂就有84个平面方案及189个立面方案,1958年10月14日人民大会堂方案最后确定。“国庆十大工程”从1958年9月初动员会到10月25日陆续放线、开工,不足一年时间就相继完成,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以“大跃进的产儿”为题发表社论,高度赞扬十大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已在原址上重建)这十大建筑总面积为67·3万平方米,其中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比明清两代建设了数百年的紫禁城皇宫总面积还大。对于那时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集中爆发,我们不能不说它是政治意志、民族自豪、群众力量、智慧汇聚的巨大胜利。对此邹德侬教授评介了四个特点:(1)北京十大建筑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由于其政治意义,利用了被视为禁忌的“三边”做法和“人海战术”,将一种意志化为共和国10年的纪念碑;(2)由于建筑中的集体创作,注定了建筑作品的折衷性而不具有先锋性;(3)由于中央的支持,使得创作思路是自由的,同时允许出现了大屋顶模式(全国农业展览馆)、西洋古典模式(人民大会堂)、前苏联模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4)十大建筑暗含着国际潮流,以新结构为切入点开展了中国建筑的探索(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民族饭店),在当时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新技术探索。
2.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如果说1949~1957年,中国建筑经历了由现代建筑的短暂自发延续与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1958~1976年,中国建筑又经历了“双革”运动、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探索,那么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民间资本的活跃,北京开始耸立起一批风格迥异的新建筑。如《北京日报》等单位发起的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评选,自1987年8月~1988年4月先后11次向市民推荐并介绍30项候选建筑,最终经市民投票选举的“十大建筑”是: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站。由于收到225361份选票,反映出了市民对于建筑文化的渴求心理,也说明在首都北京,建筑的文化特质是会影响全社会的。它至少启示人们,一个真正的优秀建筑作品,不但可得到建筑设计学界的赞赏,也会受到普通市民的接受。如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国际饭店都是专家与市民共同称道的优秀建筑。对此,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也提出了面对现实的理性观点,他认为: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要有正确理解,要创作既带有传统色彩又具现代新鲜内容的建筑形式;建筑创作允许争鸣,尤应保持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注重吸引外来文化时,尤其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市民对身边的建筑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参与意识,促使建筑师要避免闭门造车,防止造成永远的遗憾。
3.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到了20世纪末,北京亚运村及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筑群已成为公众心中的北京新地标。此外,北京国际航空港T2航站楼及中央商务区CBD应运而生更使北京迈开了国际化步伐。获得北京90年代十大建筑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东安市场和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对于这次全新意义上的评选,正如原北京市规化委员会主任赵知敬先生所言,“新十大建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精品”。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也指出:这次有60多万封来信投票,体现了群众关心建筑及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十大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品牌,还给北京留下了新的丰碑。马国馨院士在评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规划的构思时强调了四个创作上的“结合”,即:亚运会与奥运会的结合;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功能与形式的结合;通过城市、总体、个体直至细部的处理,以达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建筑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环境与建筑的结合是现代设计的第一要义。崔恺大师在谈到外研社项目入选十大建筑时表示,它之所以令公众喜爱,除了大家公认的红色外,与其新颖的造型和其被赋予的象征寓意的表达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理念上,崔恺大师强调,在以往的设计中,建筑师多关注建筑造型的创意和建筑功能的布局,由于种种原因,对室内装修和环境设计都难以顾及,结果很容易造成室内外设计风格的脱节,很难成就完整的作品。在外研社工程中,建筑师力图向国际水准看齐,从建筑与环境,从围墙灯具到广场铺地、旗杆座基,从室内装修到房间陈设甚至门牌与标志都留下了建筑师的手迹。结合外研社成功的设计,崔恺进一步坦言,“入世”已带动整个设计市场的国际接轨,大型项目的国际竞赛越来越多,但现实没有给中国人与外国人同样的机会、环境、条件和待遇,事实上,中国建筑师是不比外国建筑师差的。新旧世纪之交的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中国召开,吴良镛院士发表了著名的《北京宣言》,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外建筑界创作发展的北京之路。
4.21世纪“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
一、解读中国建筑设计60年的作品
目前席卷中国并影响着世界的城市化建设无论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呈现着突飞猛进的状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杭州、南京、西安高耸的新建筑正诠释出影响中国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历史性转变。对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叶如棠曾指出: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日渐提高,在空前广阔的建筑舞台上,充分施展其才能,中国建筑的成就日益为世界所瞩目。广厦万千的发展奇迹散落在华夏大地:从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到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再到中部的长株潭城市群和西部的成渝经济区,还扩展到北部的京津冀城市群。中国的城市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现在的655个,以不及全国1/10的土地,承载了全国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不足4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7平方米;全国近年每年新建建筑量达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而北京或上海一个城市的建筑量就相当于整个欧盟国家的建筑总量。在《建筑中国六十年·作品卷》前言中布正伟先生在充分肯定新中国建筑作品成绩的同时,更理性地指出“走向21世纪的新一代中国建筑师,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如:如何从建筑本体、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和建筑归宿去探索建筑创作的真谛?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大目标,认真地去善待环境和城市,让建筑能叶落归根?如何才能在恢复对中国建筑设计的主导权的同时,从真正意义上去走向世界……”。应该指出,在已有众多学界专家评述新中国建筑设计历程的当下,我以为我们尤应把握的要点是:充分看待成就,理性分析现实,不盲从且不能贬低新中国60年的建筑设计成就。
(一)从四次“北京十大建筑”评选看首都天际线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迄今的“北京十大建筑”,不仅已是时代在城市生活中的烙印,更同时丰富地勾勒出首都的天际线,不论从过去还是现在讲“北京十大建筑”已有“中国十大建筑”的美誉,从中可强烈地感受到建筑中国的行进记忆。以下试作细解。
1.20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58年8月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国庆工程,9月6日,北京副市长万里向北京千余名建筑师、工程师作了动员,标志着“大搞群众运动、群策、群力”的“国庆十大工程”的展开。在这一工程中,共提交了400多个方案,仅人民大会堂就有84个平面方案及189个立面方案,1958年10月14日人民大会堂方案最后确定。“国庆十大工程”从1958年9月初动员会到10月25日陆续放线、开工,不足一年时间就相继完成,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以“大跃进的产儿”为题发表社论,高度赞扬十大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已在原址上重建)这十大建筑总面积为67·3万平方米,其中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比明清两代建设了数百年的紫禁城皇宫总面积还大。对于那时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集中爆发,我们不能不说它是政治意志、民族自豪、群众力量、智慧汇聚的巨大胜利。对此邹德侬教授评介了四个特点:(1)北京十大建筑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由于其政治意义,利用了被视为禁忌的“三边”做法和“人海战术”,将一种意志化为共和国10年的纪念碑;(2)由于建筑中的集体创作,注定了建筑作品的折衷性而不具有先锋性;(3)由于中央的支持,使得创作思路是自由的,同时允许出现了大屋顶模式(全国农业展览馆)、西洋古典模式(人民大会堂)、前苏联模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4)十大建筑暗含着国际潮流,以新结构为切入点开展了中国建筑的探索(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民族饭店),在当时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新技术探索。
2.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如果说1949~1957年,中国建筑经历了由现代建筑的短暂自发延续与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1958~1976年,中国建筑又经历了“双革”运动、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探索,那么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民间资本的活跃,北京开始耸立起一批风格迥异的新建筑。如《北京日报》等单位发起的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评选,自1987年8月~1988年4月先后11次向市民推荐并介绍30项候选建筑,最终经市民投票选举的“十大建筑”是: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地铁东四十条站。由于收到225361份选票,反映出了市民对于建筑文化的渴求心理,也说明在首都北京,建筑的文化特质是会影响全社会的。它至少启示人们,一个真正的优秀建筑作品,不但可得到建筑设计学界的赞赏,也会受到普通市民的接受。如北京图书馆新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国际饭店都是专家与市民共同称道的优秀建筑。对此,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也提出了面对现实的理性观点,他认为: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要有正确理解,要创作既带有传统色彩又具现代新鲜内容的建筑形式;建筑创作允许争鸣,尤应保持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注重吸引外来文化时,尤其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市民对身边的建筑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参与意识,促使建筑师要避免闭门造车,防止造成永远的遗憾。
3.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到了20世纪末,北京亚运村及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筑群已成为公众心中的北京新地标。此外,北京国际航空港T2航站楼及中央商务区CBD应运而生更使北京迈开了国际化步伐。获得北京90年代十大建筑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北京新东安市场和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对于这次全新意义上的评选,正如原北京市规化委员会主任赵知敬先生所言,“新十大建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精品”。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也指出:这次有60多万封来信投票,体现了群众关心建筑及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十大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品牌,还给北京留下了新的丰碑。马国馨院士在评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规划的构思时强调了四个创作上的“结合”,即:亚运会与奥运会的结合;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功能与形式的结合;通过城市、总体、个体直至细部的处理,以达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建筑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环境与建筑的结合是现代设计的第一要义。崔恺大师在谈到外研社项目入选十大建筑时表示,它之所以令公众喜爱,除了大家公认的红色外,与其新颖的造型和其被赋予的象征寓意的表达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设计理念上,崔恺大师强调,在以往的设计中,建筑师多关注建筑造型的创意和建筑功能的布局,由于种种原因,对室内装修和环境设计都难以顾及,结果很容易造成室内外设计风格的脱节,很难成就完整的作品。在外研社工程中,建筑师力图向国际水准看齐,从建筑与环境,从围墙灯具到广场铺地、旗杆座基,从室内装修到房间陈设甚至门牌与标志都留下了建筑师的手迹。结合外研社成功的设计,崔恺进一步坦言,“入世”已带动整个设计市场的国际接轨,大型项目的国际竞赛越来越多,但现实没有给中国人与外国人同样的机会、环境、条件和待遇,事实上,中国建筑师是不比外国建筑师差的。新旧世纪之交的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中国召开,吴良镛院士发表了著名的《北京宣言》,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外建筑界创作发展的北京之路。
4.21世纪“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2/1455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