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栏目最新
- 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
- 呼和浩特市房地产行业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 征地拆迁中的各方利益博弈和法律秩序的重建
- 浅议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制度
- 妥善解决征地拆迁范围内房地产权问题
- 桂西北中心城区建设征地拆迁工作总结
- 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中的职务犯罪分析
- 秦直道遗址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 河南国网宝泉抽水蓄能电站投资计划管理实践
- 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做为保温墙体的节能分析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在分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微观影响、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新校区建设为例,运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得出了该案例项目影响后评价的结论。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果对今后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提出了相关建议。
近年来,项目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后评价是建设项目后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在项目建成后,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相结合,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各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1]。影响后评价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项目实际发生对社会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以及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社区的影响和对社区各群体的影响[2]。相对于日臻成熟的经济后评价而言,影响后评价目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其实践工作的开展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一些大型或特大型的公共项目,它们作为社会生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将有力地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从而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构建适合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加以应用,对完善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评价机制,发挥大学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功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考《建筑中文网》)
1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一般来说,项目的影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1)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分析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所属行业和国家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或换汇成本)、技术进步等;(2)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3)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重点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和社区的影响,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持续性等内容[3]。
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大型的社会事业性项目,投资的主要目标不是“未来净收益的最大化”,而是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等社会效益为目标[4],因此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是对社会影响的评价,而不是对经济影响的评价。
同时,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额巨大,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受益或受害群体上,而且还会对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作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考虑。
另外,新校区建设项目是由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和行政办公楼等众多功能不一的建筑共同组成的,在考虑单个建筑的建设效益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位置功能协调效应,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在后评价中应采取整体评价与典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因此,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两个层次来分析,即项目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三个方面的影响评价,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分析。一般来说项目对所在国家与地区(省、市)的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宏观影响分析,对社区的影响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微观影响分析。考虑到社会影响评价是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故将社会影响评价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分开,同时作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对社会的微观层次影响是指新校区项目的主要使用者——在校师生对项目的满意程度。
2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师生满意度)、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
2.1 师生满意度
通过师生满意度可以充分反馈新校区项目对个人(即受益人)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查师生满意度来评价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主要通过七个指标来对师生满意度进行描述:(1)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绿化情况、校园景观的舒适程度、校园建筑整体风格是否和谐美观等;(2)校园交通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各单体建筑方位布置是否合理,校园道路规划是否合理,校园道路建设质量状况,道路附属配套设施(如路灯、隔离绿化带等)是否令人满意等;(3)教学楼和图书馆建设;(4)实验楼建设;(5)行政办公建筑建设;(6)宿舍楼建设;(7)其他生活辅助设施建设。这七项指标中,前两项“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交通建设”属于对新校区建设项目整体的评价,而后五项指标则属于对项目单体的评价,单体评价主要针对相关单体建筑的建设质量情况和建筑功能实现程度进行评判。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对在校师生进行调查访谈获取相应的客观评价。
2.2 高校新校区对社会的宏观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为高校更好地实现其三大基本职能而服务的,因此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社会宏观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包含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前后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实验室使用面积、图书馆使用面积以及体育场馆使用面积的增加;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的增加等[5]。
(2)对高校知识创新的贡献,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 EI、SCI 和ISTP 收录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各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科研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授权专利获奖情况的增加等[6]。
(3)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贡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7]。因此这项指标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设施服务的增加等。以上三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层面上的评价,一般可运用“有无对比法”进行综合判定。
2.3 高校新校区对经济的影响
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不仅会对社会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其所在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描述经济影响的指标很多,由于新校区建设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因此本文采用这三项指标来评价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经济的影响[8]。
(1)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期间会有大量资金投入,这将有利于繁荣当地的建筑市场;另一方面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市场,附近的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也将蓬勃发展。这些都将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比项目建成前后区域经济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来衡量。
(2)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满足新校区入住师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和相关服务行业将会招收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同时学校周边商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将创造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该项指标可以通过新增的直接、间接就业岗位来衡量。
(3)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新校区的建设有效改善了高校的科研条件,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和比例,从而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用新校区项目前后由于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长来量度。以上三项指标中,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反映了高校新校区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校区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
2.4 高校新校区对环境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通过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美化自然景观三个指标来衡量项目对环境的影响[9]。
1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一般来说,项目的影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1)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分析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所属行业和国家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或换汇成本)、技术进步等;(2)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3)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重点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和社区的影响,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持续性等内容[3]。
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大型的社会事业性项目,投资的主要目标不是“未来净收益的最大化”,而是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等社会效益为目标[4],因此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是对社会影响的评价,而不是对经济影响的评价。
同时,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额巨大,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受益或受害群体上,而且还会对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高校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作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的考虑。
另外,新校区建设项目是由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和行政办公楼等众多功能不一的建筑共同组成的,在考虑单个建筑的建设效益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位置功能协调效应,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在后评价中应采取整体评价与典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因此,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两个层次来分析,即项目对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三个方面的影响评价,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分析。一般来说项目对所在国家与地区(省、市)的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宏观影响分析,对社区的影响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微观影响分析。考虑到社会影响评价是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的重点,故将社会影响评价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分开,同时作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对社会的微观层次影响是指新校区项目的主要使用者——在校师生对项目的满意程度。
2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师生满意度)、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
2.1 师生满意度
通过师生满意度可以充分反馈新校区项目对个人(即受益人)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查师生满意度来评价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主要通过七个指标来对师生满意度进行描述:(1)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绿化情况、校园景观的舒适程度、校园建筑整体风格是否和谐美观等;(2)校园交通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各单体建筑方位布置是否合理,校园道路规划是否合理,校园道路建设质量状况,道路附属配套设施(如路灯、隔离绿化带等)是否令人满意等;(3)教学楼和图书馆建设;(4)实验楼建设;(5)行政办公建筑建设;(6)宿舍楼建设;(7)其他生活辅助设施建设。这七项指标中,前两项“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交通建设”属于对新校区建设项目整体的评价,而后五项指标则属于对项目单体的评价,单体评价主要针对相关单体建筑的建设质量情况和建筑功能实现程度进行评判。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对在校师生进行调查访谈获取相应的客观评价。
2.2 高校新校区对社会的宏观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为高校更好地实现其三大基本职能而服务的,因此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社会宏观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包含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前后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完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实验室使用面积、图书馆使用面积以及体育场馆使用面积的增加;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的增加等[5]。
(2)对高校知识创新的贡献,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 EI、SCI 和ISTP 收录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各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科研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授权专利获奖情况的增加等[6]。
(3)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贡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7]。因此这项指标主要包含项目建成前后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设施服务的增加等。以上三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层面上的评价,一般可运用“有无对比法”进行综合判定。
2.3 高校新校区对经济的影响
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不仅会对社会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其所在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描述经济影响的指标很多,由于新校区建设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因此本文采用这三项指标来评价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对经济的影响[8]。
(1)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期间会有大量资金投入,这将有利于繁荣当地的建筑市场;另一方面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市场,附近的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也将蓬勃发展。这些都将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比项目建成前后区域经济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来衡量。
(2)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满足新校区入住师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和相关服务行业将会招收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同时学校周边商业、餐饮业的发展也将创造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该项指标可以通过新增的直接、间接就业岗位来衡量。
(3)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新校区的建设有效改善了高校的科研条件,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和比例,从而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该项指标可以用新校区项目前后由于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长来量度。以上三项指标中,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反映了高校新校区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校区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
2.4 高校新校区对环境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通过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美化自然景观三个指标来衡量项目对环境的影响[9]。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47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