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帖木尔王朝时期中亚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本文论证了帖木尔王朝时期中亚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指出这一时代中亚建筑艺术不仅保持了本土固有的特征,而且融合了东、西方各国、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精华,在形式结构、风格特点、材料种类和装修方法上都有所创新。
元朝灭亡后,14世纪后半叶中亚一位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尔(1335~1405年,1370年在位)战胜政敌,统一了从今格鲁吉亚到印度北部的辽阔地域,建立了一个以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所在地域为中心的庞大帝国—帖木尔帝国(1370-1507)。至此,中亚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交通畅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帖木尔时代同时,也是中亚多民族艺术空前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这一时段亦被称为“帖木尔文艺复兴时代”。(参考《建筑中文网》)
“建筑语言是抽象的,却是可以感觉到的,很难表述清楚,却很容易理解。无论哪一种艺术都不会像建筑学那样得到人们普遍的享用。”①帖木尔王朝统治时期的建筑学是当时社会习俗、工艺技术、美学思想等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关系的综合与外在表现,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反映了中亚城市生活的独特风格和建筑体系的整体美感,也体现了建筑者们所承担的伟大使命。以往世纪的建筑艺术传统对这一时期的影响是巨大的,诸如9-10世纪,在西域广大地区流行的“中心圆弯顶”建筑,宫廷式、多立柱和多组合建筑群;11一13世纪,用非浇铸的精美刻花赤陶镶面美饰建筑,使用砖砌组成画面的技术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均为以后中亚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一15世纪末中亚建筑艺术正是在保持本土特色、吸纳传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进而在形式结构、风格特点、材料种类和装修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① 普佳琴科娃《中亚艺术瑰宝》俄文版,塔什干,1987,第166页。
1. 中国装饰艺术元素之影响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中亚帖木尔王朝同明朝交往。随着绢马贸易、宝石贸易和瓷器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许多艺术元素传到了中亚,被用于建筑装饰。
首先是中国瓷器的深刻影响。帖木尔王朝的统治者对中国瓷器十分喜爱,瓷器是帖木尔朝与明朝贸易的大宗。14世纪末,以钻为呈色剂烧制的中国青花瓷器极负盛名,备受帖木尔王朝显贵推崇,并用于建筑装饰。因当时钻昂贵,帖木尔招揽的中亚各族工匠,便以传统的硅酸盐焙烧料—卡辛烧制出美观典雅的奶白色陶制品,器面以钻为呈色剂烧成高温蓝釉,创造出与中国青花瓷器极为相似的陶瓷制品。撒马尔罕、木鹿、尼萨等许多古城遗址的帖木尔王朝积淀层中出土了许多模仿中国瓷器的陶瓷制品。克拉维约一行至渴石①参观正在建筑中的帖木尔行宫时,发现客厅地面皆铺以蓝色瓷砖。②这些蓝色瓷砖可能就是仿效中国青花瓷的陶瓷制品。帖木尔之孙兀鲁伯别克在撒马尔罕的瓷器亭则使用了真正的中国方形瓷砖饰面。③巴布尔说,兀鲁伯·米儿咱在科希克山麓辟出一个花园,园中有一亭子,称瓷厅,其前面矮墙的下部都为瓷砖所铺砌,这些瓷砖是他派人去中国采办来的。④无论是模仿华瓷,还是直接采用华瓷作为建筑装饰,都说明帖木尔王朝时期的建筑吸纳了中国艺术元素。
建筑之装饰是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自然观的体现。帖木尔在撒马尔罕居住的宫殿富丽华美,寝宫有绣花之门帘悬于门口,床上铺有绣花被褥,宫内四壁悬以丝慢,颜色为玫瑰色,其上有锦绣及宝石珍珠之属……帐之四角皆有锦绣,华贵都丽。⑤由此可见,帖木尔时代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思想的吸纳。在华盛顿弗里尔艺术绘画陈列馆中收藏着一幅细密画—狩猎中的兀鲁伯别克。艺术家的描绘独具匠心,以金色的天空、碧绿的草地为背景,烘托端坐于四角翘曲、饰有涡卷图案的中国风格亭式华盖之下、地毯之上的兀鲁伯别克。在这个可以拆卸搬动的华盖上有一行题词“至高无上的苏丹兀鲁伯别克治国安民、众望枚归。”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王权思想及审美情趣对当时中亚建筑艺术之影响。
宋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大量采用琉璃瓦,一般多使用黄、碧、蓝三色,并以黄色为贵,仅用于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帖木尔王朝时期所修之亭、阁、台、榭,无不光彩夺目、争奇竞妍,墙壁之上多仿效中国镶砌金碧色琉璃。1402年帖木尔最钟爱之长孙摩诃末速檀死亡,为纪念他,帖木尔建一塔寺。寺之内外墙壁,皆以金碧二色琉璃镶砌。
14世纪80年代帖木尔远征之后,他不仅派遣画师前往中国学习绘画艺术,而且招募了不少中国陶工和装饰画画家来中亚传艺,他们被安置在撒马尔罕、安集延和大不里士⑦等文化中心。建于1835年的锡林·比卡·阿卡陵墓,其壁画中所描绘的淡红色树梢上落着的四只喜鹊,同中国水墨画中的喜鹊画风极其相似,这折射出中国绘画艺术对中亚建筑装饰的影响。在撒马尔罕,许多建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纪念性建筑遗迹中至今仍然保留着风景壁画的残痕。如锡林·比卡·阿卡陵墓和杜曼·阿卡陵墓(1405年)内由比比汗创作的壁画“苏丹之母”清晰可见,树木、草丛的处理与帖木尔时代的细密画完全相同,都是仿效中国青花瓷图案完成的。⑧这些说明,帖木尔时代招募的中国陶工和画师于撒马尔罕等城市传授绘画艺术和建筑技能,不仅将中国文化传向远方,而且在中亚建筑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帖木尔之孙兀鲁伯在撒马儿罕建造了一座“雕刻的清真寺”,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使用了由木块雕成的中国画来装饰,这说明中国建筑艺术元素影响着后帖木尔时代。
① 渴石,今中亚撒马尔罕以南之沙赫里夏勃兹一地方。参见冯承钧编《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
②杨兆钧译《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18页。
③普佳琴科娃《兀鲁克别克其人其事》,《亚非民族》俄文版1969年第6期。
④王治来译《巴布尔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7页。
⑤杨兆钧译克拉维约东使记》,第130页。
⑥巴尔托里德《兀鲁克别克及其时代》,《巴尔托里德文集》俄文版,第二卷,莫斯科,1964年,第145页。
⑦大不里士,伊朗西北部城市,参见布哇著冯承钧译《帖木尔帝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⑧捷尼克《中亚建筑装饰》俄文版,莫斯科一列宁格勒,1939年,第202页。
·
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特点
在帖木尔王朝统治中亚的100多年间,伊斯兰教深刻地影响着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伊斯兰文化不断深人,“作为民族精神的发扬引人注目”①。在建筑领域,这一时期所建造的清真寺、陵墓及宫殿、宗教学校、天文台,巍峨壮观,装饰华丽,雕镂精湛,色调明快,帖木尔延揽的世界各地最富技巧的工匠们将波斯、阿拉伯同突厥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广建清真寺。蒙古人侵之前,中亚就已出现大型礼拜寺,至帖木尔时代,大型清真寺规模更加宏伟,有正门、庭院、环绕的拱形结构的柱廊,有的清真寺还建有塔楼。14一15世纪的哈尼卡也已不再是简陋的寺院,有的已成为具有供礼拜集会之用的宽敞圆顶大厅的豪华建筑。布哈拉清真寺是这一时期清真寺的代表。如今这个著名的清真寺遗址有一个长方形庭院,四周由回廊环抱,众多立柱支撑着288个圆顶。寺院正门雄伟壮丽,支柱的顶端建有巨大的圆顶,四壁以青绿色瓷砖装饰。比比·哈内姆清真寺更是此时代的精品寺院宽敞,呈四方形,有回廊环绕,回廊顶盖由300多根大理石或沙岩石的柱子支撑。正门高达41米,入口正对覆盖着青绿色圆顶的寺院主建筑,庭院两侧纵向建有两个较小的圆顶建筑,庭院外墙四角耸立着4个宣礼塔,院中有一个巨大的置放《古兰经》的大理石斜面供台。②
①羽田亨《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页。
②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333页。
这一时期用于举行隆重典礼的陵园建筑在中亚得到高度发展。与以往陵园建筑相比,这个时代许多陵墓的结构和形式都留下了探索和求新的痕迹。撒马尔罕的沙赫·依·赛义德陵墓为“八面体建筑”,各部分的组合极协调,总体布局结构整齐。突厥斯坦的拉比亚·别古姆、捷夫·克斯坎的麻扎都是由八边形陵墓发展而成。撒马尔罕的楚潘·阿塔则是由塔式圆顶方形陵墓演变而来。希格纳克的科克一克赛古墓建有正门,屋顶的顶盖为圆锥形。
帖木尔时代宗教学校的建筑风格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教传人初期的传统,没有进一步发展。其基本特点是封闭的直角围墙,正方形的院子,有两个或四个廊亭,以小室环绕四周。陵园建筑是伊斯兰宗教学校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撒马尔罕的伊斯兰宗教学校和穆罕默德的哈尼卡形成一个统一的庭院。古尔·艾米尔的陵墓就建在这个庭院的中心。比比·哈内姆的陵墓属于萨莱·穆里克·哈内姆的宗教学校的组成部分,赫拉特帖木尔王朝的陵墓在考哈尔沙德宗教学校内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其规模宏伟,各个组成部分排列有序,空间装修完整,装饰富丽豪华,所有这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帖木尔王朝统治下中亚别具一格的伊斯兰建筑风貌。
“建筑语言是抽象的,却是可以感觉到的,很难表述清楚,却很容易理解。无论哪一种艺术都不会像建筑学那样得到人们普遍的享用。”①帖木尔王朝统治时期的建筑学是当时社会习俗、工艺技术、美学思想等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关系的综合与外在表现,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反映了中亚城市生活的独特风格和建筑体系的整体美感,也体现了建筑者们所承担的伟大使命。以往世纪的建筑艺术传统对这一时期的影响是巨大的,诸如9-10世纪,在西域广大地区流行的“中心圆弯顶”建筑,宫廷式、多立柱和多组合建筑群;11一13世纪,用非浇铸的精美刻花赤陶镶面美饰建筑,使用砖砌组成画面的技术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均为以后中亚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一15世纪末中亚建筑艺术正是在保持本土特色、吸纳传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进而在形式结构、风格特点、材料种类和装修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① 普佳琴科娃《中亚艺术瑰宝》俄文版,塔什干,1987,第166页。
1. 中国装饰艺术元素之影响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中亚帖木尔王朝同明朝交往。随着绢马贸易、宝石贸易和瓷器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许多艺术元素传到了中亚,被用于建筑装饰。
首先是中国瓷器的深刻影响。帖木尔王朝的统治者对中国瓷器十分喜爱,瓷器是帖木尔朝与明朝贸易的大宗。14世纪末,以钻为呈色剂烧制的中国青花瓷器极负盛名,备受帖木尔王朝显贵推崇,并用于建筑装饰。因当时钻昂贵,帖木尔招揽的中亚各族工匠,便以传统的硅酸盐焙烧料—卡辛烧制出美观典雅的奶白色陶制品,器面以钻为呈色剂烧成高温蓝釉,创造出与中国青花瓷器极为相似的陶瓷制品。撒马尔罕、木鹿、尼萨等许多古城遗址的帖木尔王朝积淀层中出土了许多模仿中国瓷器的陶瓷制品。克拉维约一行至渴石①参观正在建筑中的帖木尔行宫时,发现客厅地面皆铺以蓝色瓷砖。②这些蓝色瓷砖可能就是仿效中国青花瓷的陶瓷制品。帖木尔之孙兀鲁伯别克在撒马尔罕的瓷器亭则使用了真正的中国方形瓷砖饰面。③巴布尔说,兀鲁伯·米儿咱在科希克山麓辟出一个花园,园中有一亭子,称瓷厅,其前面矮墙的下部都为瓷砖所铺砌,这些瓷砖是他派人去中国采办来的。④无论是模仿华瓷,还是直接采用华瓷作为建筑装饰,都说明帖木尔王朝时期的建筑吸纳了中国艺术元素。
建筑之装饰是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自然观的体现。帖木尔在撒马尔罕居住的宫殿富丽华美,寝宫有绣花之门帘悬于门口,床上铺有绣花被褥,宫内四壁悬以丝慢,颜色为玫瑰色,其上有锦绣及宝石珍珠之属……帐之四角皆有锦绣,华贵都丽。⑤由此可见,帖木尔时代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思想的吸纳。在华盛顿弗里尔艺术绘画陈列馆中收藏着一幅细密画—狩猎中的兀鲁伯别克。艺术家的描绘独具匠心,以金色的天空、碧绿的草地为背景,烘托端坐于四角翘曲、饰有涡卷图案的中国风格亭式华盖之下、地毯之上的兀鲁伯别克。在这个可以拆卸搬动的华盖上有一行题词“至高无上的苏丹兀鲁伯别克治国安民、众望枚归。”⑥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王权思想及审美情趣对当时中亚建筑艺术之影响。
宋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大量采用琉璃瓦,一般多使用黄、碧、蓝三色,并以黄色为贵,仅用于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帖木尔王朝时期所修之亭、阁、台、榭,无不光彩夺目、争奇竞妍,墙壁之上多仿效中国镶砌金碧色琉璃。1402年帖木尔最钟爱之长孙摩诃末速檀死亡,为纪念他,帖木尔建一塔寺。寺之内外墙壁,皆以金碧二色琉璃镶砌。
14世纪80年代帖木尔远征之后,他不仅派遣画师前往中国学习绘画艺术,而且招募了不少中国陶工和装饰画画家来中亚传艺,他们被安置在撒马尔罕、安集延和大不里士⑦等文化中心。建于1835年的锡林·比卡·阿卡陵墓,其壁画中所描绘的淡红色树梢上落着的四只喜鹊,同中国水墨画中的喜鹊画风极其相似,这折射出中国绘画艺术对中亚建筑装饰的影响。在撒马尔罕,许多建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纪念性建筑遗迹中至今仍然保留着风景壁画的残痕。如锡林·比卡·阿卡陵墓和杜曼·阿卡陵墓(1405年)内由比比汗创作的壁画“苏丹之母”清晰可见,树木、草丛的处理与帖木尔时代的细密画完全相同,都是仿效中国青花瓷图案完成的。⑧这些说明,帖木尔时代招募的中国陶工和画师于撒马尔罕等城市传授绘画艺术和建筑技能,不仅将中国文化传向远方,而且在中亚建筑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帖木尔之孙兀鲁伯在撒马儿罕建造了一座“雕刻的清真寺”,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使用了由木块雕成的中国画来装饰,这说明中国建筑艺术元素影响着后帖木尔时代。
① 渴石,今中亚撒马尔罕以南之沙赫里夏勃兹一地方。参见冯承钧编《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
②杨兆钧译《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118页。
③普佳琴科娃《兀鲁克别克其人其事》,《亚非民族》俄文版1969年第6期。
④王治来译《巴布尔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7页。
⑤杨兆钧译克拉维约东使记》,第130页。
⑥巴尔托里德《兀鲁克别克及其时代》,《巴尔托里德文集》俄文版,第二卷,莫斯科,1964年,第145页。
⑦大不里士,伊朗西北部城市,参见布哇著冯承钧译《帖木尔帝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⑧捷尼克《中亚建筑装饰》俄文版,莫斯科一列宁格勒,1939年,第202页。
·
伊斯兰建筑风格和特点
在帖木尔王朝统治中亚的100多年间,伊斯兰教深刻地影响着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伊斯兰文化不断深人,“作为民族精神的发扬引人注目”①。在建筑领域,这一时期所建造的清真寺、陵墓及宫殿、宗教学校、天文台,巍峨壮观,装饰华丽,雕镂精湛,色调明快,帖木尔延揽的世界各地最富技巧的工匠们将波斯、阿拉伯同突厥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广建清真寺。蒙古人侵之前,中亚就已出现大型礼拜寺,至帖木尔时代,大型清真寺规模更加宏伟,有正门、庭院、环绕的拱形结构的柱廊,有的清真寺还建有塔楼。14一15世纪的哈尼卡也已不再是简陋的寺院,有的已成为具有供礼拜集会之用的宽敞圆顶大厅的豪华建筑。布哈拉清真寺是这一时期清真寺的代表。如今这个著名的清真寺遗址有一个长方形庭院,四周由回廊环抱,众多立柱支撑着288个圆顶。寺院正门雄伟壮丽,支柱的顶端建有巨大的圆顶,四壁以青绿色瓷砖装饰。比比·哈内姆清真寺更是此时代的精品寺院宽敞,呈四方形,有回廊环绕,回廊顶盖由300多根大理石或沙岩石的柱子支撑。正门高达41米,入口正对覆盖着青绿色圆顶的寺院主建筑,庭院两侧纵向建有两个较小的圆顶建筑,庭院外墙四角耸立着4个宣礼塔,院中有一个巨大的置放《古兰经》的大理石斜面供台。②
①羽田亨《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8页。
②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333页。
这一时期用于举行隆重典礼的陵园建筑在中亚得到高度发展。与以往陵园建筑相比,这个时代许多陵墓的结构和形式都留下了探索和求新的痕迹。撒马尔罕的沙赫·依·赛义德陵墓为“八面体建筑”,各部分的组合极协调,总体布局结构整齐。突厥斯坦的拉比亚·别古姆、捷夫·克斯坎的麻扎都是由八边形陵墓发展而成。撒马尔罕的楚潘·阿塔则是由塔式圆顶方形陵墓演变而来。希格纳克的科克一克赛古墓建有正门,屋顶的顶盖为圆锥形。
帖木尔时代宗教学校的建筑风格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教传人初期的传统,没有进一步发展。其基本特点是封闭的直角围墙,正方形的院子,有两个或四个廊亭,以小室环绕四周。陵园建筑是伊斯兰宗教学校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撒马尔罕的伊斯兰宗教学校和穆罕默德的哈尼卡形成一个统一的庭院。古尔·艾米尔的陵墓就建在这个庭院的中心。比比·哈内姆的陵墓属于萨莱·穆里克·哈内姆的宗教学校的组成部分,赫拉特帖木尔王朝的陵墓在考哈尔沙德宗教学校内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其规模宏伟,各个组成部分排列有序,空间装修完整,装饰富丽豪华,所有这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帖木尔王朝统治下中亚别具一格的伊斯兰建筑风貌。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44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