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

收录时间:2008-11-27 08:0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金磊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是伴随城市化变迁的历史,本文从分析并盘点中国建筑六十年的史料入手,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特别从北京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研究了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近而结合全国正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提出了编研《新中国优秀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价值及实施思路。

延伸阅读:建筑中国六十年 建筑遗产保护 新建筑评选 标志性

摘要: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是伴随城市化变迁的历史,本文从分析并盘点中国建筑六十年的史料入手,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特别从北京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研究了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近而结合全国正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提出了编研《新中国优秀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价值及实施思路。
    关键词:建筑中国六十年; 建筑遗产保护; 标志性; 新建筑评选
   
    Abstract: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60 years history of new China accompanied with the city evolution. Starting from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is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ersonnel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media.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the three appraisals in history for "ten prominent buildings" in Beijing and the third relics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now in 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influence of city symbolic buildings on the city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editing the Directory of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Relics of New China in Modern and Recent Time and the relative 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
   
    刚刚谢幕的第29届奥运会,在实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庄严承诺的同时,为北京、为中国创作出一大批新标志性建筑。建筑承载理念、建筑塑造城市,建筑使奥运创意成为可能。以至于当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有不少媒体要求我不仅应撰文写写北京奥运建筑,还希望一并呼吁要开展21世纪初的北京“新十大建筑”评选活动。无论是评点伟大城市及国家“赛事”背景下的北京奥运建筑,还是无数引人注目的奥运配套设施,也不论是我们该怎样思考北京新建筑将带给这座正步入国际化行列的都市影响力,中国改革三十年对设计的鲜明性的开发作用等都需要建筑界人士要从战略上去思索,因为面对即将到来的共和国六十周年的庆典,建筑界实在应有些举措,而这些举措应是展示给世界的,应成为对世界建筑界的中国贡献。
   
    1盘点建筑中国六十年是历史与全社会的使命
    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均尚未接到“盘点”中国建筑设计六十年的任务,但为什么我自身有某种负重感呢?恐怕是责任,恐怕是由于这些年从事前瞻性传媒工作所具有的自觉意识。事实上,在2006年12月出版的“中国工程勘察设计五十年”丛书第四卷《建筑工程设计发展卷》中笔者应邀完成了“综述”第一章,其中概述了中国建筑设计50年,特别从七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建筑设计50年的基本经验。它们主要是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国建筑和建筑师在世界上的地位、工业建筑的发展、建筑艺术水准、中外合作设计、特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等。我以为对中国建筑设计六十年而言,不是只在过去“编年史”上增加21世纪以来的一大批新建筑,而是要从整个国家及城市文化的视角再去品评其新概念,并从中发现一批新建筑背后所反映的城市化进程及其新“风景”。
    建筑中国60年的建筑分析不是独立的问题,它极有赖于业内系统化的城市化演变评析,这种评析会使新建筑的出现变得有所依据。从大的视角看新中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两大历程,其一是1949年~1979年间的曲折历程,其中有平稳上升期(1949~1959年)、剧烈波动期(1958~1965年)、徘徊停滞期(1966~1978年);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从1980年的19.39%,提高到2000年的36.22%,超过了印度和一批低收入国家水平。但必须承认,在20世纪90年代迄今的时段中,虽然城市化率不断上升,但出现了不少没有特色的城市,因为大江南北,一眼望去,无论是办公建筑,还是大学校园类的作品太雷同,缺少个性设计的项目钻了城市化建设要快的“空子”,社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浮躁心态,使建筑丧失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变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同一词”的堆砌,到处是“欧陆风格”的媚俗建筑越来越无法掩饰住建筑文化本身内涵的贫乏。也有国内评论家在总结五十年前的大城市建筑时说,面对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喜之者欢呼其为“日新月异”,而厌其者称之为“面目全非”,而在国外基本上截止20世纪始对新中国建筑的高度评价也一直停留在少数北京五十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等项目上。必须承认是新北京、新奥运的追求,给北京城市面貌以几个点上的新奇变化,在奥林匹克公园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三大特色项目;在北京CBD出现了华贸中心建筑群及其在颇受争议中胜出的CCTV大厦;而长安街上的国家大剧院“巨蛋”因其建筑与艺术、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也说明并启示了一大批传统观念作祟下的不拥护者。如今它们已成为用建筑塑造并反映北京城市精神的项目,它们的品质及其影响力越来越为世界所承认,当之无愧不仅是中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令世界建筑界所仰慕。在用建筑项目去“盘点”历史的过程中,尤其发现之所以我们找准了建筑创作的方向,其功绩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国家精神,得益于我们广博地吸引并发展自身的建筑文化,得益于理性对待国外合作设计背景下的原创设计能力的再挖掘,这些都是有待于总结的建筑设计的发展史料。
   
    2三次“北京十大建筑”评选与新北京“建筑地图”
    纵观北京历史上三次不同的“北京十大建筑”(详见附录)会发现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力:
    2.1五十年代北京国庆“十大建筑”
    20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可以说完全是以政治为背景的产物。已故的著名建筑大师张镈先生(1914~1999年)曾回忆道:当时中国的“大跃进”之风已鼓动起来,而中苏关系趋于恶化,赫鲁晓夫在大肆攻击中国,所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时强调要搞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证实中国的新面貌及实力。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任务,10月25日陆续放线开工,仅用了一年时间,到1959年9月全部完成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1959年10月完工,现已炸毁后新建)共10座,总建筑面积67.3万m2,为此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盛赞这些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尽管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不一定代表建筑师创作的意志,但其意义至少表现在:⑴它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⑵建筑中的集体创作,注定了建筑作品的折衷性而不具先锋性;⑶在当时即出现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是极其可贵的,在新技术上暗含国际潮流,做了诸多以新结构为切入点的中国建筑的新探索。
    2.2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项目产生于1980年1月1日~1987年12月31日期间竣工的作品,它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这时的作品强调“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其入选的作品涉及文化、交通、旅游、园林、艺术、历史等功能建筑,既有现代的,也有民族的;既有中国人设计的,也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评选是首次通过专家评议,最终由广大市民直接投票选举,它较五十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的政府性进了一大步。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有些在建筑师心目中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榜上无名?为什么有些建筑师感到平淡无味的建筑却受到市民的推崇?是公众的建筑欣赏力不高,还是建筑师太脱离现实。我以为,一个真正的优秀建筑作品,不但能获得专家们的赞赏,也会换来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所以,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留给建筑师的思考是:建筑创作如何保持多元化的格局;建筑创作如何吸收外来文化,运用好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对与城市形象和公众关系密切相关的建筑项目应更多听取公众的意见,避免形式成永久性遗憾;
    2.3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于2001年5月15日正式揭晓,它是又一次对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成就的大检阅。人们在祝贺“十大建筑”诞生的同时,也该思考一下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品牌记录的“十大建筑”丰碑般的含义及影响力。在本人主编的《北京十大建筑设计》一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中,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在接受《建筑创作》杂志社专访时所言“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与过去不同,它充分反映了专家和公众的心声,这次共有60多万封来信投票,体现了公众关心建筑及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性”。纵观“北京十大建筑”评选不仅要继续北京新十大建筑创作思想的研究,更要思考并营造一种氛围让建筑文化走进公众。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1/1206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英国登录建筑保护政策特点分析

步行街入口设计初探

“刻意”造就不了标志性建筑

让城市的记忆更完整—应加强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的保护

一个城市需要多少标志性建筑?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