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国建筑师如何面对入世挑战

收录时间:2008-07-27 00:21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面对入世,扪心自问,在全新的国际大舞台上,与众多世界级的名角、大腕们同台竞技,要看到我们自身的劣势,但也要坚信我们的优势。如果说入世对中国建筑师是某种“威胁”,那么也提供了再发展的新机遇。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中的共性问题为例如执法不严、无序竞争,长官意志、变相招标、相互压价、欠费赖帐、乱挂靠、卖图章、压周期改设计,甚至是业主指挥主宰一切等等,都会严重削弱和影响各单位的竞争力和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但说

延伸阅读:中国 名角 图章 建筑师 设计

    面对入世,扪心自问,在全新的国际大舞台上,与众多世界级的名角、大腕们同台竞技,要看到我们自身的劣势,但也要坚信我们的优势。如果说入世对中国建筑师是某种“威胁”,那么也提供了再发展的新机遇。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中的共性问题为例:如执法不严、无序竞争,长官意志、变相招标、相互压价、欠费赖帐、乱挂靠、卖图章、压周期改设计,甚至是业主指挥主宰一切等等,都会严重削弱和影响各单位的竞争力和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但说到底,这毕竟大多属于内战内耗的因素。当然,这些问题也应该解决,而且正在和逐步解决之中。可是如果把注意力投向境外国外同行挑战的话,影响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第一是设计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方案水平。第二是人才,是创精品的尖子人才。(参考《建筑中文网

    虽然,入世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但对每个人来说必须要从观念上做好入世后的准备。做为一名城市建筑科技工作者要从自身从更大的视角上建立新的设计精品意识;入世不是让步而是进步;入世不是牺牲而是贡献;入世不是超前而是补课。它不是达到最高境界而入门的第一步,从此种意义讲要把握住入世的机遇,居安思危求得发展。具体讲要树立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所驾驭环境的竞争能力。作为中国建筑师要认识到,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不差,先进的民族建筑文化及精品只有靠自身去打造,重要的是要加快练内功的步伐,尽快瞄准国际化建筑师管理,组建国际化的建筑设计团队,用创新精神及设计理念去构筑属于国人的精品。

    应该指出:创作精品是好事,但不是每一个建筑都是精品,特别当前的住宅设计,并不需要每栋建筑都涂上鲜艳的颜色。国外有人这样做是按照他自己特有的体系来定,而在北京想用一些色块来对北京的灰色加以冲击,还需要进行探讨。实践表明:精品的产出不是评选出来,是经过历史沉淀后显露出来的,我们现在的精品,只是将一些诸如室外、室内、灯光等内容做得精美一些而已,但与国外的好作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应该进行更深的探索和研究,可能到那时会出现一些好的作品。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师其实是默默无闻的,只是在其本土上延续了自己的风格,建设了一系列的同一风格的建筑,并使其走向完善完美,从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师,他们是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后沉淀下的思想,其作品是很深厚、有功底的。所以,从民族化的本土气质及传统上看,建筑设计要注重“以人为本”即建筑师最注重对地方、乡土建筑师的培养。而外国建筑师不可能有中国建筑师对自己环境的了解,那种心灵的体验和感受。北京建筑师要在北京作设计,要有那种北京“胡同”的乡土情感才能够做好,这对建筑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要搞出有层次、有文化、有水平的东西,就需要有乡土背景的建筑师去做。入世之所以强调“观念”入世应为先,主要应基于如下考虑:

    其一,各级管理者要有所醒悟,应该回过头来看一看近20年来,并非所有外国建筑师(有不少华人)在国内留下的作品,有品差价高的情况,对于外国建筑师也要分它三六九等,不可一概以大师论之,先进的建筑文化还要由中国人自己去创造去探索;

    其二,设计实践表明创作精品的难度。中国建筑师素质并不差,更不乏一批优秀者,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如何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从体制、设计分工、设计理念、高新技术、语言交流、执业实践等方面入世对建筑行业面临的紧迫性逐一分析,虽“精品”的要领值得再界定,但弘扬精品及标志是必要的。呼吁国内开发商要冷静、要醒悟,要学习一点起码的建筑文化;

    其三,面对入世,思路出财路,尤其要容忍建筑评论中的某些偏颇之处。建筑创新要发展需要高水平的评论。但不应该讲建筑师就不能参与评论,那么好的评论出自谁家呢?要大力开展建筑评论,不可仅停止在口号上要有行动。

    其四,建议在全行业开展建筑评论,活跃建筑创作,推动建筑理论的发展。应结合国优、部优的评选活动,推荐作品表彰创新创优单位和个人事迹,以精品推名人。面对已涌入的外国建筑师,中国建筑师要勇于介绍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我们也要主动走向世界,要靠综合实力及优势融入全球的竞争与创新的浪潮中去。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7/1106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建筑师当看重现场

严迅奇-香港建筑师的中国宝盒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细部于建筑,究竟有多重

谈谈中国建筑的国际招标

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环境和地位追求-一个青年建筑师的思考

谁毁掉了中国建筑?对建筑师的7大叩问

展览机制下的中国建筑:后殖民荣誉

论建筑师的培养及建筑设计的企业再教育

仿生学原理用于建筑设计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