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与《周易》美学智慧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理论根基。“天人合一”是周易美学的文化心理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中国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它的设计精神为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西方文化只能借鉴,不能克隆,中国现代建筑的风格的探索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走多元化的道路。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理论根基。“天人合一”是周易美学的文化心理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中国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它的设计精神为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西方文化只能借鉴,不能克隆,中国现代建筑的风格的探索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走多元化的道路。(参考《建筑中文网》)
《周易》美学智慧的原始思维的文化心理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灵魂是讲求“顺其自然”,这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上的传统,对此在一些古典中国小说中也有描绘,《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说到贾宝玉对大观园中的的稻香村不怀好感,皆因“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廊,北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下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因为它“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有背古人所云“天然图画”之“天然”二字,远不及“有凤来仪”等处的建筑,“因地制宜,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这活虽出于宝玉之口,实则反映了文学大师曹雪芹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美学,建筑应“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易学》思维审美观。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灿烂辉煌,但也不乏将苏州园林直接“克隆”到北京,堆山挖湖的陈年老剧。许多“为使之有而强为之”的建筑及规划与今天的人造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从古至今《易学》思维已渗透到中国建筑的各个方面,从建筑的选址规划到单体建筑设计都渗透着易美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在许多宫殿、宗教、建筑、园林的设计中多少受到统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没能做到真正的“顺其自然”。唯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居住住宅,形成了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而异的多种住宅形式,它们朴素实用、灵活、适应性好。真正完全体现了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战后的五十年里,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钢混结构为标志的所谓“现代建筑”遍地开花,它实现了人类一直梦想,又从未能彻底解决的人类居住问题。大跨度、大空间的各类场馆、巨型空调、通风设备,使人逐渐淡忘了外部的自然条件,刺破天空的Skyscrapers,“人定胜天”在人们头脑中日益根深蒂固,然而,它给自然环境,人类的光辉文脉的传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割裂和致命的打击。中国建筑之上下五千年,毁誉交加几度兴衰。五十年代,20世纪前期用钢混结构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新形式的尝试被扣上了“辅张浪费”的帽子而打入冷宫之后。特别是在国门打开的二十多年来,西洋文明、西洋建筑过渡重洋但却未经过大脑地来到中国。老祖宗苦心经营的各具特色的老城厢、老宅院,被“现代建筑”湮没了。至今中国人对它乐此不疲,全然没有洋货初到中国时的称谓“什么破玩意”。
近在咫尺,古代人错把杭州作为“汴州”尚情有可缘。可现代人“错把广州作郑州”也绝非不可能了。因为建筑的趋同性使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无立足之地了。 “北京五十年之建设成就”,使中国看起来更象美国那样的文化素质低劣、文化底蕴浅薄的国家。这话虽然出自一莫斯科建筑师之口。但确实,在北京,民族文化特色已不象在巴黎、莫斯科那样随处可见了。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什么?一定要象北京西客站那样戴上大屋顶的帽子吗?NO!你只要看看今天的西洋建筑还是不是雅典卫城的模样,就可得出结论。研习中国传统建筑,用西方思维过于理性地支解其零部件,有多少柱梁台阶,门前有多少影壁、石狮、华表。中国建筑的内涵、灵魂仅仅体现在外形上吗?去哪里寻找中国现代建筑的突破口呢。我们说,万物都应溯其本质。中国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周易美学,才是中国建筑的理论基石。“古人诚不欺我也。”
女娲造人以来的长期观察、实践与自然的适应的经济才是我们真正宝贵的财富。中国现代建筑应到它们哪里找灵感。
人民是历史发展不渴的动力,民居则当然是建筑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它与人相扶”。“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领域”,“像民间传说和民歌那样产生出来的房屋,比不自然的学院派头更有价值,一个住宅除了它所在的地点之外、不能没想放在任何地方,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民居就象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合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没有什么其它建筑象民居那样耗费设计心思而满足使用并与自然相合谐。”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的来说,北方民居多屋顶厚、墙厚,庭院宽大、开敞以求得更多的日照;。 而南方民居多为天井高深、庭院狭小、室内空间高敞,因为南方需要躲避烈日和利于通风,以追求更多阴凉。如闽、粤、滇、桂诸省,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
北京四合院,由于长期处于皇城权贵之中,讲究、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成熟的尺度和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这体现了周易美学中崇拜与审美的“二律背反”与“合二为一”的思想。易学智慧具有强烈的崇拜意緒. 它不仅指宗教性崇拜,更强调世俗性崇拜。任何对像,如果其精神影响力足以迫使主体的心灵为这对象可震慑,那么、对象便成为主体的崇拜。精神崇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被西方学术界所认同。易学智慧、,崇拜精神的影响是否也等待中国学者去考察呢?
苏州是江南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富商云集之地,住宅规模大,常带有庭院花园,私家园林、讲求幽静雅致,师法自然,追求大自然的生机与意趣。以“流水山庄”闻名于世的美国建筑师莱特就十分崇尚中国建筑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西方强调的“生存竞争,天人相抗”转向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极力倡导物质文明进而重视内在精神的满足,以求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无论黄土高坡的窑洞还是闽南土楼,或者藏族石屋,黔西石板房,广西麻栏式民居,傣族干阑式住宅都是顺其自然,因此制宜,就地取材建筑住宅,将对自然资源及景观的破坏减小到了最低限度,同时获得了最为纯真的精神享受。易学中的天人合一观点是其一成不变的宗旨。
民居建筑的意境是浪漫的,同样,中国民居不是人居住的机器。它崇尚自然,同时也十分科学,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最早史诗与《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颂诗。杜甫诗“卷帘唯白水,隐几适青山”则更加抒怀了中国民居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这就是周易美智慧中崇天(父)意识与恋土(母)情节的体现完美体现。
《易经》讲究乐观情调与忧患意识的统一。碉堡式的闽南土楼能够自我防卫,同时自得其乐。“形式追随功能”的是民居建筑不变的主题。
轻风渐渐吹散蒙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易经》上的重重的历史灰尘。在其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利自然条件,用最经济、最天然手段达到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并获得舒适居住空间的目的。它不是向自然宣战,处处与自然相抗争,企图征服之,而是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文明建筑。它的优越性已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现代的建筑思维伴随着诸如有机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怪异的“野兽派”,以玻璃幕墙为代表的银色派等诸多流派,将人们的思潮引向空前的混沌之中,但是具有深刻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民居所体现出来“天人合一”的周易美学思想必将照亮建筑发展的整个的未来。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12/794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