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时代的建筑大师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在今天,数字化生活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一切生活都变得比过去任何的时代方便了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固有的很多习惯,我们不再象古代人一样去考虑很多问题,在我们的时代,一切都变得如此如此的容易。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每天再也离不开复印机和电脑打印机,数码光盘,移动磁盘等等这些媒介复制工具,我们也会乐此不疲的把我们电脑中的文件复制到网路上的空间中去。同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复制了更多一样的房子,让
在今天,数字化生活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一切生活都变得比过去任何的时代方便了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固有的很多习惯,我们不再象古代人一样去考虑很多问题,在我们的时代,一切都变得如此如此的容易。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每天再也离不开复印机和电脑打印机,数码光盘,移动磁盘等等这些媒介复制工具,我们也会乐此不疲的把我们电脑中的文件复制到网路上的空间中去。同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被复制了更多一样的房子,让我们在回家的时候很容易的迷失方向,人类每一次革命都会留下点什么,就如同每次战争会摧毁某些东西一样,胜利后的喜悦带来了铺天盖地的东西,主导的文明如春天的花粉一番到处在飞扬,也不管你皮肤是否会过敏,今天可乐打败了其他的饮料,明天烫了头发的面条占领了市场,我们从来都再不用其他牌子的洗发水了对的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也在很多年前来到了,我们在铺天盖地的建造着标准化的时髦的城市。所以我们必须要感谢迈克尔 索耳金或者是李伯斯金德等等各种各样的怪物,他们自称新现代主义者,我们也可以称他们为反复制主义者。(参考《建筑中文网》)
很多人把新现代主义归纳为解构主义在新形式下的一种新的状态和延伸,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先来谈谈解构主义,自从解构主义这种理论1971年出现在空气中以后,几十年来一直是法国和美国文献理论中最热门的概念,解构主义其实是一种从后结构主义中被找到的概念,他们的不同在于,后结构主义并不具有解构主义那样刺激的暗示,而解构主义却刺激了一种颠覆性,这种颠覆性和分解及解码的过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解构主义人们常常寄予一种希望,希望它对与禁忌来说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破坏。也希望它是对阶级组织的一种有力攻击。并且也是对既有规则的一种否定。正如derrida 曾经说过,文字的读者早就具有积极的行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derrida 不想读者被文字所压制,是否解构主义就是意味着摧毁?根据Derrida 和tschumi 的解释,积极而绝对的解构意味着解构和重构这个双重概念,并且他们也具有相对性,解构是一个辨证的概念。这个双重概念在辨证中而统一。可以这样说,当今的新现代主义正是对强制压迫性的复制方式的一种反抗。
所以那些新现代主义者以狂热的工作贡献着不同的世界,避免我们在晚上推开每一扇窗户都得到一样成片复制的风景。对此我们必须要谈到迈克尔,索耳金和他的作品。他一直被赞誉为达达主义美学的传人,这位贯于梦语的大师,经常自言自语的穿过泪光凝视是螺旋钢筋美丽的花纹,在此同时,他呼唤着丑陋的面孔,他作为一种共性的反动而存在,而反抗着。他非常想让建筑象我们任意一个快乐的孩子一样充满着自由的幻想,从来不需要思考的。他也努力的做到伟大的包容,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去索取,并且最终得到。他说过,爱你的孩子们吧,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师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默守常规呢,为什么不能在官方之外行事呢,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嘲笑这个世界 ,欧可想而之,所以他在梦语中,建造了他那可爱的会走路的动物房子。这是一件名为 狗,动物房1的作品,是他在1990所完成的。这是一件古怪的作品,它甚至有5条腿,象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一个会走路的机器,并且给人感觉的功能性齐全,有一个梯子连接着地面,对于索耳金来说作品的美丽是次要的,他对压迫的共性的反动驱使着他去创造着所谓的丑陋的作品,他在1991年所创作的 动物房8号也是这样一件类似的作品,只不过把狗的主题换成了非洲的食蚁兽。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可以到处跑来跑去的动物房,这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系列之一。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作品称为对复制标准化思想的反抗,这个时代太多的东西都在归顺,整个世界也在渐渐的归顺,人类正在制造着一种模式去杀死不同的东西,因为他们想创造一个规则的世界让大家每天早上起来,都用着同一种声调去问早上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时代,让人真的不能想那么多,我们和一万公里的外的人之间已经没有了旧时代的隐私,我们昨天晚上所做的一切,他们身在远方,却能从BBS上得知,所以李伯斯金德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如同美国人生产的3D软件一样,也需要非线性的产品,他为我们带来了和小学时代教科书中所不同的宇宙观,当然是体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尤其是他所创作的柏林犹太博物馆一直被西方建筑界认为是90年代最有影响的三座建筑之一这是一个在菩提树大街的建筑。靠近位于威廉大道上一个名为Rondel的著名的巴洛克十字路口,并且对于他的作品来说,这是一个官方化的称呼,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更宁愿去称呼这件作品为在线之间,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这样去称呼这件作品是因为,它是一个关于思考的两条线的作品,是关于组织和关系的作品,一条是直线,但被插进去了很多碎片,另外的一条是曲折的线,它是无穷无尽的。这两条线都通过有限制的明确的对话逐步展开为程式化的和建筑学化物体。它们同时也会土崩瓦解,因为他们是自由的和似乎被分离的。在这条线路上,他们揭示了一个被废弃的环绕着这个美术馆的空间。我们不知道去如何形容那种感觉,混沌初开,天地无常,或者星出沧海。他简直象是个古代的中国人,比如他所设计的不来梅博物馆和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也很好体现了他的这种非线性的思维,他坚定的认为这就是他的基础 .所以我们宁可去称呼他为一位哲学家,或者是一位伟大的反整体划一的斗士,他永远象尊重女士一样的去尊重他的作品,尊重他作品的个性,他的建筑永远在运动,在那里不停的摇摆或者是扭动着身躯,现代主义时期的理性基础在他的作品中已经荡然无存了,然怪他会提高嗓门告诉大家,现代主义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将改变大家在新媒体世界环境中的建筑观。并且彻底推翻强迫性甚至压迫性的现代主义几何霸权,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他想让我们重新去理解城市和建筑,甚至是世界和宇宙,当然还有我们自己。这种会直立行走会思考会创造的高级哺乳动物。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另外一件作品,建筑学中的三堂课,第一堂课程为,读建筑学=读的机器,第二堂课程为记住建筑学=记忆机器,第三堂课程则为 书写建筑学=书写机器。这是一件完全为了理论研究而存在的作品,他制作了三个很大的机器,在这件作品中李伯斯金德打算拯救和复苏建筑学命运的历史,他在课程一中写道,老师总是忘记建造物的过程,一个至今在建筑学中还没被完全展开的建造物自身的过程。如同索耳金所做的一切一样,李伯斯金德也在努力的反抗着既有的那种思维方式。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了不归顺的“伍兹” 与其说他是一位建筑师,不如说他是一位预言家,他永远在画着他的巨大的机器怪物,或者类似废墟的场面,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这位伟大的解构主义者,至少有些理论家是这样划分的,但对于“伍兹”来说 是不公平的,他使用了heterarchy这个词来描述他那些可爱的预言,好象是建筑版的格林童话一样,heter这个前缀中充满着异形的味道,简直能让我们想起美国大片中正在外星球上无处不在的粘忽忽的怪物,不过前不久美国倾泻在伊拉克的凝固汽油弹和仿佛从天而降的SARS也许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伍兹”的童话故事。他好象永远都想把我们从这个整体划一的城市里带出去,让我们找快绿草坪,好好的坐下来想一下,到底我们是个什么东西。难怪他会在维也纳的土地之星的演讲上亢奋的告诉大家 喂,我必须要去发现这个世界,不是我的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而是一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他在1984年所做的幻想城市和气球,是一个个彻彻底底的未来世界,今天我们已经能在星球大战的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场景,这里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伍兹‘用彩色水笔在纸上描绘出来的,在地面的的上空飞行着很多的气球,这是 伍兹’为我们安排的空间飞行器,他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也出现过很多空间飞行器的,看起来有点象今天我们的人造卫星,不过那是飞行的城市,并不是卫星,如他在1984年的彩色水笔作品,永世100 (AEON 100)中,那是一个头顶着巨大的圆球的飞行器,还有1980年的的作品,爱因斯坦的墓地(EINSTEIN TOMB)也是一个圆球和平板的飞行器,他想通过这些把伟大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送到他的理想地方去。当然还有我们。
扎·哈迪德,应该是当今最炎手可热的女性新现代主义者,她在德国狼堡大众汽车城旁的作品德国科学中心已近完工了,对于她的作品,非理性线性的梦幻化,是再也合适不过的定义,她在1990巴西圣包罗的moonsoon 的餐厅设计中,采取了冰和火的对比中统一的手法,底楼为冰,一楼为火,很多人都用冰火这个词去称呼这件作品,在圣保罗人们在冰中发现这座建筑,底层的设计宛如一座冰峰,当人们进来的时候会感觉进入到一个凉爽冰冷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的用玻璃和钢制成,它将转化火与冰的关系,而在火的区域,她设计了一个很低的吧台,非常的矮,不同于我们的常规。在这个空间中,一切都很低,人们必须在长椅上用餐,对于她的作品,哈迪德曾经说,我的作品的内在发展在于,一直对于当代建筑提出问题,在之前思想和梦幻在建筑学中一直没有被实验,只是仅仅做为一个造型艺术的内部运动。而我一直沿着这条线索在研究。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会这样来完成我的作品。HONG KONG PEAK 是 哈迪德最早的作品,这是一个1983年的在香港的投标作品哈迪德从那时起就如索耳金一样,不再追求美丽的东西,她说过,我不想象一个只会画美丽的图片的人那样消失。所以,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如1989年在东京的TOMIGAYA和最近的德国科学中心设计,她一直的努力在尝试让建筑学学会爆炸和飞行。当然可以说,她一直在追求着建筑学最本质的东西。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9/736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