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论坛辑要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编者的话此次论坛云集了30多位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建筑规划设计大师以及顶尖建设项目、集团的代表人物。会上,精彩纷呈、妙论迭出。在此,我们编辑其中几位专家学者演讲的经典部分,以飨读者。
编者的话:此次论坛云集了30多位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建筑规划设计大师以及顶尖建设项目、集团的代表人物。会上,精彩纷呈、妙论迭出。在此,我们编辑其中几位专家学者演讲的经典部分,以飨读者。(参考《建筑中文网》)
陈为邦: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实用艺术和公共艺术”。这是陈为邦走上演讲席上讲述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他又强调:“建筑艺术不是一般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文学不一样。建筑艺术是依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物实体上的艺术,它是实用的艺术。建筑艺术又是一种公共的艺术,一个建筑一旦建成,它就常常让人们去欣赏它,你不欣赏也得欣赏,如果做的不好就会对不起观众。大多数建筑是在城市中的建筑,城市是整体,建筑是单体,单体应该服从整体,而城市规划是在城市中国家建设活动中的工作,它就成为协调当地建筑以形成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环节,来完成对单体建筑的协调。”
“在我国,尽快开展加强城市设计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它肩负着协调调整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利用的活动,我们通常的说法城市规划是笼统的,但我认为城市规划不是灵丹妙药,不是万用药方,不能包打天下;不能说‘城市规划是个筐,什么问题往里装’。比如说最近北京的交通拥堵情况,有人说原因全在城市规划,我觉得不全都归罪城市规划上,北京交通问题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状况,它是多种因素形成的,而城市规划调控的不到位,城市规划的很多事情不足等都不能全部归罪于城市规划,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
“有关权威方面指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既是黄金时期,又是矛盾突出的时期,就是我们的人均产值超过一千美元,那么也就是说,拿世界上其它国家发展的经验来说,我们在未来二十年时间就是‘黄金发展的时期’,但是,如果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不能得到协调发展,那么多少年后我们的城市将会变成‘矛盾突出的时期’。
所以,当前我们研究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和建筑艺术所要注意的问题,应当从国情出发,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艺术发展的经济社会大环节的变化,认真研究客观条件对我们的要求,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跟上形势发展的需求。“这是陈为邦对建筑的殷切希望。
张祖刚:建筑文化之发展方向
很高兴参与这次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论坛会,今天,“我所论及的建筑文化是宏观的概念,包括科学技术、艺术、社会学等等,也可以说是建筑科学的全部,建筑科学大学科包括城市、建筑、园林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科学,要促使其发展,搞好城市与建筑的建设,一定要靠城市规划、建筑(含结构、材料、物理等专业)、园林以及交通、环保、节能、社会、地理、文学、美术、宣传舆论界各方面人士共同努力去完成。这就是我对走向知识社会搞好中国城市现代化需要大综合的一个看法。”
有人让我对当今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建设发展谈点看法,我用一句话概括:即“正在朝着重视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并具有为公共大众服务和各自特色的方向扭转”。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师受现代主义之后现代思潮影响,许多人将Post Modern Architecture 译为后现代主义,这不准确,因现代主义还在发展,现代主义之后现代提出重视建筑历史文脉,但也在建筑中加上一些不必要的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上世纪90年代受解构主义思潮影响,它提倡打破原有建筑组合的秩序,但它对我国的影响面不大,直至今日一些青年的建筑学学生或建筑师对传统的中外建筑了解甚少,却还在追求这一思潮的表现手法;目前,国际上淡雅极至主义正在流行,即Minimalism,有人译为简约主义是不确切的,它提倡建筑要净淡高雅,这一思想正在影响着国内一些建筑项目。我不全盘否定这些主义、思潮,反对的是不顾自己的条件,照搬、模仿别人的作品。
我赞同中国传统文件中提出的“和合论”观念,这一具有辩证唯物、对立统一的哲理反映在建筑科学文化上,就是要将中外传统的、当今各种学派、思潮中的,也就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可用的都吸收,创造中国的新建筑文化,所以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新中国新建筑要“新而中”,新是第一位的,但要符合自己的情况,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中;建筑科学文化艺术还要像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要将传统的和现代的、古典的与时尚的、高雅的与通俗的结合和共存,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要保留,共存共生。
那么中国建筑科学文化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我认为,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句话“朝着重视生存、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并具有为公共大众服务和各自特色的方向发展”。这句话有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内容。
首先是要重视生态、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向与自然共生。第二项内容是为公共大众服务,也就是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向公共大众。第三项内容是要有各自特色,也就是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要走向地域文化。
马清运:建筑师更象杂技演员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城市的人,每天在城市里跑来跑去的,所以对城市在建筑师身上的影响和刺激非常地在意。城市本身的属性也形成了我们对建筑理解的出发点,对于 社会意义,我估计可能更多的是社会的都市意义。”
与其说马清运是一名年轻有为的设计师,不如说他还是一个热爱摄影艺术的发烧友,在他展示的社会图片中可以证明:“这是广州机场的情况,当波音737驾驶员能够直接看到对面邻居的报纸;当深圳的露天泳池可以在两个架起来的路当中偷闲;当最大限度使用公共设施甚至超限度使用公共设施;当大海潮起潮涌露天卡拉OK广场;当一层一层的广告和公告;当以最简洁的方式制造人气和风格空间……
当在农田中出现对商业建筑最深刻理解的现象;当功能主义漫不经心在做渲染;当高科技是一种逼近的概念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概念;当机械施工成为人文主义表达的时候,建筑到底是什么?当我们看到一张由一名杂技演员和两把倒立的椅子垂直竖立在平面上的图片时,马清运这样讲:“我觉得它就像建筑,手底下有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意义,这么多的社会构架,但是所有组成的系统当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因为任何一种不平衡的甚至于突发的力量使得整个体系的存在成为一种非常大危机。在整个系统当中建筑师的地位是在上头,但是并不是在控制,更多是几乎不通过大脑的生理直觉和直接反射的状态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测试,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几乎不可以判断和认知的快速过程当中,右边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所有的判断或者系统把握几乎非常简单,但是简单的同时,又带来了也是不可以预测的结局。
在这幅图上,建筑师似乎是在整个系统的上部,但是事实上头是冲着下的,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让他的思考和不可以思考的系统,以最近距离的接触,他漂亮的鞋才能在最高的地方。这是伴随着每天工作的判断和对所有都市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的也好,或者说逻辑的也好,甚至于经济的,甚至是社会所有的因素,都在我们工作当中在体现。
阮仪三:“整旧如故”珍视历史遗产
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大都市都是一些重要城市,而且大多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101个,这些历史城市在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城市大多数都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很好的城市风格、人文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城市风貌,但是中国的历史旧城大多数由于年久失修,一直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多数城市的一些旧城中的居住条件很差。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我们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历史古城遭受到摧残。到现在,除了极少数古城外,大多数已经丧失了古城的风貌。上海是全国近代城市中保护得比较好的。上海专家比较多,力量比较强,不断呼吁和吵架,所以还留下一些东西。上海现在的保护区基本上还可以,其他很多城市已经面貌全非。八十年代以后,我们救下了平遥,保留下完整的城墙,完整的钟鼓楼。可以在一个礼拜就把城市全推光,但平遥慢一点,按照规划实施,这样它就留下来了。保护平遥可以用合理的方式,保护古城城市可以照样发展。扬州近郊的风景区是全国风景区中保护得最好的,整个是明清以来的宜人风格,没有建筑物,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牌,与别的城市不一样。从1995年开始,在专家的建议下,国务院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4/448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