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关于建立城市地方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收录时间:2005-06-22 16:0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0—90%,甚至95%以上。我国的城市数量近十余年来增长很快。1994年底,我国设市建制的城市已达622个。在这种形势下,近十余年来,对城市的研究也就成为热门课题。

延伸阅读:余年来 城市 建制 总人口 课题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0—90%,甚至95%以上。我国的城市数量近十余年来增长很快。1994年底,我国设市建制的城市已达622个。在这种形势下,近十余年来,对城市的研究也就成为热门课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城市地方学研究

    在我国的兴起城市科学是一个多学科协同研究城市的学科群,它兼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方面的特征。除传统的城市规划学与城市建筑学外,研究城市的学科还有城市历史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环境学、城市工程技术学、城市人口学、城市美学、城市法学、城市政治学、城市旅游学、比较城市学、古都学等。这些都是从城市的某一侧面入手,对城市进行分科研究。

    而对城市的综合理论研究,则称为综合城市学或城市学。早在1985年,钱学森先生就指出:“城市学是研究城市本身的,它不是什么乡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等,而是城市的科学,是城市的科学理论。”(注:钱学森:《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城市规划》,1985年4期。)

    以上所说,都是以城市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而我们所说的城市地方学,是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一种综合研究,它涉及到某个城市的所有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具体地,我们可以称为西安学、南京学、北京学、上海学等等。而这些西安学、南京学、北京学、上海学……,形成一个集合群。这个集合群,我们统称之为城市地方学。

    近年来,各个城市都很重视对自己城市的历史、地理、开发建设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的各类著作如雨后春笋。如北京,除出版了大型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还出版了十卷本《北京通史》。其它诸如《北京史苑》、《北京文物志》等,数不胜数。南京出版了蒋赞初先生的《南京史话》,以及《可爱的南京》系列丛书。洛阳早在80年代即已出版过《洛阳历代城池建设》一书。西安正准备出版大型的《西安历史地图集》。当然,各个城市的各类著作不胜枚举。我们仅此说明,关于对城市的个案研究,在全国已经形成气候,处在“涨潮”阶段,提出进行关于城市地方学的系统研究,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方面,上海是走在全国前面的。上海成立了上海研究中心,1992年举行上海建城70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同时举行了关于上海研究的图书展览。该展览展出的图书,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堪称首屈一指。1991年出版的《论上海研究》一书,所收论文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海研究学术史的回顾、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二是开展上海研究的意见和一些将要进行的研究计划的说明;三是有关上海研究的若干专题的论述;四是关于上海研究与上海地方志之间的关系。(注:黄美真主编:《论上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二、城市地方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地方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的个性。一般地说,城市都有共性,但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在地理科学中,城市属于聚落地理学的范畴。

    “聚落原来包括人类居住的房屋、街道、水域、房屋间空地和广场,以及和居住地有关的事物等。但是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行政意义的事物。”(注: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聚落反映一个地区的面貌特点。城市聚落则是巨大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或是政治活动中心。因而,城市聚落是在它所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一个集中代表,它也就具备了强烈的个性。

    我国的首都北京,800年来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同时它又位于我国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上,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理想之地。北京800多年首都和陪都历史,仅仅有明一代和北洋军阀是汉族政权,其余都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汉族政权总共220多年(不算建国后)。换句话说,金銮宝殿上的交椅,只有明朝的十几位汉族皇帝坐过,其余都是少数民族坐唱主角。但汉族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北京的文化特色,造就了北京城这部伟大的杰作。

    “北京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单一作品。这座中国城市,设计成帝王的住处,意图标志出宇宙的中心。这座城市十分讲究礼仪程式和宗教思想,这和我们今天毫无关系。然而在设计上它是如此光辉灿烂,以至成为一个现代城市概念的宝库。”(注:(美)培根等著,《城市设计》,黄富厢等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年版。)

    南京的个性就与北京有很大的不同。南京城位于滨江依山的南京盆地上,城内城外,大江湖泊,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垣也是弯弯曲曲,极不规整。在文化上,它南北兼容,加之几次北民南移,填充城内外,民情风俗,也是南北兼而有之。当然,在城市舞台上,两座城市扮演的角色不同。

    “高皇帝定鼎金陵,文皇帝迁都金台(今北京),则跨江河南北而各为一大都会。盖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用东南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注:《日下旧闻考》卷五。)

    这是明代南北两京之形势与特色。明万历十三年(1595年),利玛窦到达南京,“认为南京是全世界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比他所见过的所有欧洲城市都好。”(注: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版。)

    陈正祥在中央大学当学生时,数度登临南京城,认为它雄伟气派,“不但是全国最大的城,而且城墙也最长、最高、最宽和最坚固”。(注: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版。)

    国外城市,个性也很明显。美国首都华盛顿,虽然面积仅有170多平方公里,但中心政治区,即国会山与白宫之间,极富特色。“作为Mcmillan规划的结果而建成的华盛顿是一座美丽的、使人乐而忘返的城市”。“从白宫看,可以俯瞰一长段波托马克河的一派辽阔景象。而从国会看,则是掠过广阔的河面水域构成的前景,纵览弗吉尼亚的山丘。华盛顿中心的两条轴线,与河道交会点的设计的几何形是成角形的,若不把它看成用地与水的综合设计,那就会显得不完整。”(注:(美)培根等著,《城市设计》,黄富厢等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年版。)华盛顿是无与伦比的杰作。国会山前的林荫大道,?00米,长达3公里,令人赞不绝口。但遗憾的是,后来用林肯纪念堂阻断了国会的视线与景观,白宫的视线与景观也为杰弗逊纪念堂所阻断,使动态的开敞的空间变成了静态的封闭的空间,运动的波托马克河被挡在了中心空间的外面。

    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在不断飞逝的彩云下,一幅平面如飞机形的城市,展翅欲飞。这动态的画面,仿佛是巴西人民奋发前进的精神写照。机头是三角形的三权广场,象征三权是分立的。而飞机的机身,从三权广场到西端的广播电视大楼,宽250米,长达8公里,既是世界最大的花园式广场,也是举世无双的“宽街”。三权广场的地面略高于周围地段,而总统府和最高法院的建筑轻盈婷立。两院大厦好象明月金轮,外交部周围是宽阔的水面,宛若“水晶宫”,国家剧院如金字塔,京都大教堂如罗马教皇的帽冠……它们各具风采。一片宽阔的水面如张开的双臂紧紧拥抱着大半个城市。这里一幅醉人的图画,使人陶醉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巴西利亚是一个伟大国家独一无二的首都”。(注:(美)培根等著,《城市设计》,黄富厢等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年版。)

    堪培拉的规划图则作于1912年,规划师格里芬将自然等特征——黑山、埃斯里峰、国会山、人工湖(由河道改造而成,今称格里芬湖),转化为城市的系统要素,将政府、商业、教育、娱乐、住宅等功能性的运动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道路系统避免了令人生厌的锐角。而几个主要节点,四个是六边形,三个是八边形,而国会山是九边形(注:(美)培根等著,《城市设计》,黄富厢等译,中国建工出版社,1989年版。)。堪培拉是一座花园城市,全城几乎没有围墙,到处是碧绿繁茂的树木和五彩缤纷的花园,市郊也有许多开阔的林地和公园,绿地面积占了全城的85%。

    综上所述,几个城市的地理、历史、平面布局、文化氛围各不相同,个性殊异。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则城市地方学的研究缺乏基础。城市强烈的个性,是城市地方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三、城市地方学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方学。

    一座城市的产生、发展,有的最后消亡,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有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许多因素。分析它的各项因子得出地方学研究的目的。城市地方学的研究,要借鉴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方法,但也不能囿于它们的框框,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是,和任何一门新学科一样,它的建立和完善要有一个过程。我国现代考古学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开始朦胧、发展,至今究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尚争论不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506/285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调压器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跳逍遥舞乱照像-地标建筑形象简析

重建中华古楼再现华夏明珠

现代化建筑中消防设备设施的设置及特点

“后项目”评估工作

北京城区河湖水体水质改善与修复示范

注重政治激励搭建成才平台-对国有企业青工成才问题的思考

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

建设项目代建制与工程总承包

EPC总承包与代建制的比较研究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