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国内建筑期刊研究综述

收录时间:2012-08-20 15:58 来源: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刘源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国内建筑期刊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建筑期刊的发展历史;2)建筑期刊的办刊问题;3)建筑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统计与评价;4)建筑期刊的文本分析与内容评价;5)建筑期刊的地位和作用,即建筑期刊的文化功能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作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延伸阅读:媒介研究 建筑专业媒体 建筑期刊 文化功能

        0 前言

        建筑期刊( architectural periodical) ,也常被称为“建筑杂志”,是以刊载建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主要内容、以建筑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一类专业期刊。毫无疑问,建筑期刊是建筑学界和业界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读者会关心它刊登了什么论文,讨论了什么话题,报导了什么作品等等。不仅如此,有些学者还对期刊本身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眼中,建筑期刊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料与信息来源,它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事实上,将建筑期刊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研究,既可以开辟出一片新的研究领域,还可以透过建筑期刊这面镜子来探究建筑学发展中的某些问题,从而为建筑学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参考《建筑中文网

        国内建筑期刊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迄今虽已出现不少研究成果,但应该说并未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就笔者管见所及,现有研究主要关注5个方面的内容:

        1) 建筑期刊的发展历史;

        2) 建筑期刊的办刊问题;

        3) 建筑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特征;

        4) 建筑期刊的文本分析与内容评价;

        5) 建筑期刊的地位和作用,即建筑期刊的文化功能问题。

        这5 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图书情报学与文献计量学、编辑学与传播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下对现有研究成果就其内容和方法作一评述。

        1 关于建筑期刊的发展历史

        在纪念创刊若干周年或出版百期的刊庆时,期刊的主办方常会邀请编辑、编委、作者乃至读者对该刊的历史发展作一番回顾、整理和研究。《建筑学报》1984 年第10 期、2004 年第7 期、《世界建筑》1990 年第5 期、1995 年第3 期、2000 年第10 期、2010 年第10 期,《新建筑》2004 年第1 期、《时代建筑》2004 年第2 期、《华中建筑》2004 年第3 期、《南方建筑》2001 年第1 期、《古建园林技术》1998 年第3 期、2003 年第3 期、《建筑创作》2004 年第12 期、2007 年第10 期等,都发表了多篇纪念文章。从“《世界建筑》的早期岁月”[1]等一些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国内建筑期刊从创办到维持出版的曲折经历,了解它们曾经和正在遭遇的困难与问题,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国内建筑学专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虽然多数文章更像散文和随笔,而不是严肃的学术论文,但这都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其中有些文章更以其详尽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马国馨通过历时性的比较和分析,论述了《建筑学报》50 年的发展与政治活动进程、与建筑设计、技术和理论发展、与建筑文化交流史以及与建筑师个人和团体的发展等方面的历史一致性[2]。这篇论文既是对专业期刊《建筑学报》的研究,更是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史的研究。

        除了对具体一种期刊的研究,还有一类是从宏观上对建筑期刊发展历史的整体研究。戴焱辉将中国建筑期刊发展分为4 个时期: 1930 ~ 1940 年代、1950 ~ 1970 年代、1980 ~ 1990 年代和2000 年之后,十分简略地描述了各时期建筑期刊的发展状况[3]。

        蒋妙菲在分期问题上和戴焱辉的观点一致,并进一步地从办刊历史、主旨特色、内容形式和市场发行等方面对各阶段建筑期刊的发展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4]。虽然二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由于对一手资料掌握的不充分而使得论述欠缺深度。笔者通过考察各阶段建筑期刊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成长,认为国内建筑期刊的历史发展应划分为3 个阶段。这是因为就建筑期刊本身以及建筑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来看, 2000年前后并无里程碑事件的出现和显著的改变,不宜划分为两个阶段[5]。

        此外,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本土建筑杂志的发展历史亦有较多研究,郭肇立的“台湾光复后的建筑专业杂志”[6]、吴光庭的“台湾的建筑媒体”[7]、黄健敏的“台湾建筑杂志档案”[8]、蔡元良的“艰辛与希望的年代———世纪中叶台湾建筑杂志的回顾”[9]等文章,勾画了从早期的《今日建筑》、《百叶窗》、《建筑双月刊》、《境与象》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刊的《建筑师》、《台湾建筑报道》、《空间》等建筑杂志的整体面貌。他们的研究都是将台湾建筑期刊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里作整体的分析,指出建筑杂志的演进历程见证了台湾建筑起伏发展的历程和台湾经济发展的成果。大陆学者对建筑期刊发展史的研究应多借鉴台湾同行们的这种研究思路。

        2 关于建筑期刊的办刊

        建筑期刊的主编、编辑和编委们往往比较关注如何办好刊物这一份内之事,包括如何准确定位、积极选题、灵活组稿和主动编辑,如何组织强大而有效的编委会,如何促进发行和进行良好运作等。基本上,各刊召开的编委会会议都是在讨论如何办刊这个问题,有些杂志把会议发言进行整理发表出来,如“2003《新建筑》编委会会议纪要”[10]、“2006 年度《时代建筑》杂志编委会会议”[11]等。与会者提出杂志应加强建筑评论、增加特色、双语办刊、承担社会责任等等建议,几乎包罗万象。但是,这些发言总体而言欠缺深度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相比而言,国内建筑期刊的前任或现任主编们的文章更具有理论探讨意义,例如,王路在《世界建筑》创刊20 周年之际,从应用价值与理论深度、中国与世界、理想与现实、全球与地区、艺术与技术、交流与批判、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对《世界建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2]; 罗小未和支文军剖析了《时代建筑》“中国命题、世界眼光”的编辑定位和“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的办刊特征[13]; 张光辉从栏目设置、内容选择和作者队伍等方面举例说明《新建筑》在办刊实践中如何把创新放在首位,指出期刊报道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14]; 金磊探讨了《建筑创作》坚持“建筑本土化、创作国际化”的办刊思路,分析了编辑部扩充杂志品牌的几个做法[15]。专业期刊的主编和编辑们的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建筑期刊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建筑期刊正在进入国内市场,这会给本土建筑杂志带来什么影响? 戴焱辉通过采访建筑期刊编辑和建筑师,对国际权威建筑期刊在内容选择、运营机制、行业管理方面积累的优势进行评述,认为这些构成了对国内建筑媒体最直接的威胁。同时,作者以“建筑师要求‘度身定做’”对建筑期刊今后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16]。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期刊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探讨了建筑期刊在学术质量、期刊特色、国际化、网络化和市场化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对其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思考[17]。毫无疑问,国外优秀的建筑期刊不仅在自身的发展与经营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在促进建筑学学科发展与推动行业进步方面,更值得国内学者思考和借鉴,这方面的研究理应更多。

        3 关于建筑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统计与评价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者( 有时与建筑学界的合作)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建筑期刊的发文量、均篇系数、发文时滞、作者增复量、核心作者群、引文量、普赖斯指数、文献半衰期等诸多文献计量学特征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中,其中一类是针对某一种期刊的统计分析。例如,“对核心期刊《建筑学报》论文及其作者研究”[18]、“中国建筑科学专题文献作者研究”[19]、“从《世界建筑》的作者与论文看《世界建筑》”[20]、“《世界建筑》100 期”[21]、“对《新建筑》论文作者的研究”[22]、“《新建筑》论文及其作者研究( 1993 年- 1998 年) ”[23]、“《华中建筑》述评”[24]、“瑶池清如许,源头活水来———《华中建筑》作者及其发文量研究”[25]、“对《建筑师》论文与作者的研究”[26]、“《时代建筑》2000 ~ 2003 年统计分析”[27]等,都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评价各刊的信息含量与学术水平,揭示其文献计量学特征。由于研究者大多为非建筑学专业人员,并且由于研究方法所限,上述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建筑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因此,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某刊发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作者、核心作者群有哪些人、引文情况如何等等,却无法得知它的编辑意图、主题和内容特点。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208/1514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