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关于建筑评论的评论

收录时间:2012-03-20 10:29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谢浩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首先明确建筑评论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然后强调克服建筑评论中不良倾向和明确建筑本质的必要性,最后从四个方面重点探讨建筑评论的标准问题和实施途径,旨在呼吁大力繁荣我国的建筑评论事业,促进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

延伸阅读:建筑评论

        建筑评论是指对于建筑的分离、筛选、区别和鉴定,其中包含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和态度,是人们对建筑物的鉴赏和评判,也是人们对设计建筑的人及其作品的鉴赏和评判。(参考《建筑中文网

        1.建筑评论是建筑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

        别林斯基说过:“美是到处都存在的,人们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目光”。建筑评论是行动的艺术,在行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美之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建筑之所以能闻名遐迩,往往与文人墨客的美文分不开。《兰亭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滕王阁序》都是很好的例证。读罢“落霞与孤骛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之类的文字,一种美感令人油然而生。建筑评论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广泛,有社会的、功能的、空间的、心理的、情感的、历史的、技术的、政治的……。建筑评论对于建筑创作的意义十分重大,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建筑面貌和建筑传统。美国、法国大众媒体中的专栏建筑评论家说几句话就可以改变政府的一个决策,捧红或捧杀一个建筑师。

        创作的繁荣依赖于理论的建树和思想的活跃,依赖于历史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建筑评论是整个建筑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筑创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对建筑创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产生引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建筑师的创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建筑创作的优胜劣汰,也有利于全社会建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建筑评论也是联系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桥梁,是建筑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优秀的建筑评论不仅可以总结建筑创作实践,同时也可反过来推动和指导实践。可见,评论是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创作的发展。[1]当前,中国建筑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标准的争论,繁荣建筑评论就是繁荣我国的建筑创作。

        2.克服建筑评论中的不良倾向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评论是随着西方建筑学的引入才产生的,又受到传统思维习惯等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完善的体系,建筑评论研究与建筑理论研究和建筑历史相比较显得相对滞后。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和评论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发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建筑创作模式,建筑评论与评价通常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感性描述上。很多“风”能刮起来,与缺乏认真思考是有关系的。目前的建筑评论界有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其一是断章取义地从国学的“经”、“史”、“子”、“集”中搜罗一些词句来显示其经典意识,说来说去,不外乎是“天人合一”、“上栋下宇”、“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之类的陈词滥调,以势吓人,陶醉于老祖宗古建筑的诗情画意之中。其二是盲目地抄袭国外的一些舶来品并随意发挥,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移空间”等,乐于奢谈大而无当的建设文化论、建筑存在主义和建筑现象学之类的玄虚论调,以标榜新潮,而对建筑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则避而不谈。两者貌似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实则是作浅尝辄止、华而不实的空论。有不少文章不是盛气凌人的霸道,就是沾沾自喜的自娱。前者固步自封,后者自以为是。也有不少文章往往局限于寻找建筑设计的说明和技术经验介绍的文字表达,字里行间的遣词造句索然无味,缺乏激情和思想启迪,缺乏通过建筑评论来帮助公众去欣赏、识读建筑,也缺乏通过建筑评论来提高公众的素养和审美意识。如果只是填补报刊版面空白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没有人接受的东西是无价值的,对建筑思潮也起不到推动作用。

        建筑评论实际上是一种思想, 西方国家为什么能够开展建筑评论而中国却难以开展呢?这与历史和国情的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国外一个重要建筑出来,建筑评论铺天盖地,各种报刊杂志都刊载。如在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方案出来后,从业内、政府、到各种民间团体都十分关注,有赞扬的,也有把它偏得一文不值的。只要是立论有据,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完全开放的。我国也有专门作建筑评论的,但大都是在业内专业杂志上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和评标会也会产生相当激烈的争论,但由于牵扯到经济利益和各方面的微妙关系显得相当敏感,在定论之前是保密的。在杂志报刊上看到的文章多属于介绍性的,不少是赞美的文章,缺乏实事求是的评论。重要的公共建筑往往是由领导阶层决定的,涉及到政绩和经济发展策略,比如一个开发区建设的成败关系重大,要发表意见就比较困难了。而且越是重大的工程,越是影响广泛的建筑,就越是批评不得。似乎越重大的工程越好,越是占据重要地段的工程越好,批评它似乎就是否定改革开放的成绩。大家也不会去评论楼盘,因为每个楼盘开发的背后都有一个组织,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得罪一大片。就在我们的建筑师们仍不舍得抛弃旧的观念、不情愿接收新观念的时候,近邻的经济地理学家们、人口学家们和生态学家们已经开始从事本应属于建筑师的研究工作。他们运用GIS系统、资源评价系统、生态分析等对一些建筑师来讲还很陌生的理论和方法,切切实实地对建筑环境进行了全新的研究,使建筑学的内涵得以扩大,也使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建筑评论的声音的确太微弱了,与我们今天进行的热火朝天的建筑创作极不相称。这不能不让人羡慕足球氛围,在世界杯举办期间,足球评论铺天盖地,人人可以评球。能不能像评球那样去评论建筑呢?对比足球评论,建筑评论缺少一个雄厚的市场基础、一个互动的关系。曾撰写了《建筑是首哲理诗》的著名作家赵鑫珊教授这样评论当今这种现象:“繁荣的建筑创作,萎缩的建筑评论,毕竟是不健康的繁荣”

        3.从不同角度充分认识建筑的本质

        建筑是什么?谁是建筑的主人?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社会活动的某种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实体和实体抽象形成空间,两者相互依存而构成综合体,共同完成建筑的功能。通过对建筑本质及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对建筑所具有特点已有所认识。剖开建筑变幻莫测的外在形式而深入其本质,我们就可以看到建筑有三方面含义:(1)建筑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和由实体限定的空间的综合而实现的。物质的实体与科学技术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3)建筑的实体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的整体,实体形成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实现着建筑的功能;空间容纳着社会活动,并赋予实体以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外,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有其物质的一面,又有超出物质的一面,是文化的载体,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蕴涵着人们的精神,传达着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看法。这种传达使建筑具有一种“文本”的含义,要求人们去理解它、感知它,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认知,建筑所传达的各种意义正是建筑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2]

        建筑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介于艺术与工程之间,必须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建筑就是建筑,不能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谈。只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和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使用以及技术中的科学性,就会使建筑完全变成了刻意追求风格和标新立异的个人情感的载体。曾几何时,“求洋”是我国许多建筑师、房产开发商所追求的风格,外在的建筑特色、内在的装修风格,都在追求欧陆风情,都要起个“洋气”的名字。笔者认为,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开放系统,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有些建筑设计尽管在造型、比例、尺度和色彩方面都雕琢得似乎尽善尽美,但把它们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其与环境的结合就令人失望了,不是标新立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就是摆出自我为中心的架势。比如在平面布局上将锅炉房面向周围居民区、大片的玻璃幕墙将眩光反射到旁边的学校、为追求立面效果东西向开大窗使能源消耗大大超出规范要求等,还有象形建筑这种违反建筑设计基本原则的建筑出现。相反,国外有些获奖作品的造型极其普通甚至算不上美观,但其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利用环境并融入自然的做法却研究得非常透彻,尤其是巧妙地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良好景观、节能和储能设计的构想以及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全新建筑型制令人赞叹。可见,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筑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在建筑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中,我们应该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全新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创造出高质量的建筑环境。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203/1511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