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河洛文化的建筑诠释——洛阳新区博物馆设计竞赛感想
栏目最新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通过参与洛阳新区博物馆建筑设计竞标和对11个入围设计方案的聚类分析,比较了在特定地域和文化条件下的不同建筑空间形态,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建筑诠释途径。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参考《建筑中文网》)
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遗址、石刻、窑址、墓葬等各类文化遗址存数以万计,出土文物多达40万件,馆藏文物占河南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国馆藏文物的三十五分之一,洛阳堪称“地下文物宝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收藏数量的增多以及展示种类的增加,现有的博物馆已经不能够满足藏品展示、文物保护收藏的需要,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将为宣传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加强洛阳的对外交流、促进洛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洛阳博物馆新馆规划面积300亩,位于洛南隋唐遗址公园附近。博物馆新馆建设是2007年河南省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洛阳市委、市政府本年度向市民承诺实施的20件实事之一。新馆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一是能够体现洛阳十三朝古都悠久历史风韵与深厚文化内涵,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二是能够满足博物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科研、游览休闲等综合性要求,具备现代化的内部设施和智能化管理的功能;三是能够成为具有本市鲜明文化特性的标志性建筑。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设计招标,对参与投标的20家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评选,最终确定1号方案为优胜方案。
2 基地环境
洛阳博物馆新馆拟建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内,隋唐城遗址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洛阳城遗址总面积有47km2,是我国隋、唐、后梁、后唐、北宋诸朝代历时500多年所建并使用的都城或陪都城址遗存,位于今洛阳市城区及近郊。
国家已把隋唐洛阳城确定为“十一五”全国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国家文物局将与洛阳市一起,将隋唐洛阳城遗址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公园。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km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处大型遗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遗址,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不仅在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文明发展延续性,而且,在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区域。
新馆馆址拟定于洛河南侧,牡丹桥边的聂湾村以南、董庄以北处。此处位于城市轴线上,承启新旧城区,置于此,暗喻“历史”之交集;建设用地位于遗址区的边缘地带,尽量占用已有聂湾村村域,降低对遗址区的影响;新馆紧接洛河河滨大道,便于交通组织,增加可达性。洛阳博物馆新馆基地占地面积为300余亩,根据洛阳隋唐城管理保护条例,为全地上建筑,限高15m。新馆总建筑面积34000m2。新建设的洛阳博物馆将集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于一体,是面向全社会发挥独特文化教育功能的机构和场所。
3 文化的建筑诠释
在如此特殊的空间环境条件下,博物馆应以怎样的形态和文化特质来应对,如何与环境对话,创造出既能体现古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特性,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各家竞标单位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和策略很好地体现了与环境的共生,通过具有深层寓意的建筑造型,来诠释特定条件下的文博建筑的文化内涵。
由于所给的基地边界没有明确限定,所以,在总体布局上各有特点,但都较好地体现了河洛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尊重历史、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博物馆建筑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物质功能需要,还要满足人们复杂的情感交流需要。人们需要通过建筑去认识历史、与历史对话。特别是对于洛阳古城,且建筑基地所在的隋唐城遗址附近更应该如此。
3.1 场所精神类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建筑基地的总体意境就是该博物馆设计的场所精神。
1号方案(图1)以“汉唐神韵”场所精神为设计出发点,将城市轴线引入基地,成为建筑群体组合的中轴线。以有限的群体组合表达基地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很好地体现了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采用明堂辟雍和洛阳古代建筑园林化空间布局,强调其内在的文化核心,从隋唐城遗址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全局出发,以园林化手法构筑“中轴对称,一馆三区”的总体格局,同时,借鉴了洛阳地区传统园林造园手法,根据基地3个功能区,景观设计亦分为3个层次,即入口十三朝文景园区,中部主展馆水景区和北部绿化区,体现夏商风骨、汉唐神韵。
10号方案(图2)通过有效利用洛河和遗址公园两大景观,努力使洛阳博物馆既作为传承洛阳历史文化的场所,又成为“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的象征;活用历代都城的原型和中国传统院落的环境建筑风格,继承中国历代王朝最盛期唐代的“单纯、明快、有力”的设计精神;用一连串形如隋唐洛阳城的建筑元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 大地建筑类
由于基地所处的地形环境没有特别的特征,面对平坦的自然地形,让建筑消失在基地环境中,使之成为“地貌状大地建筑”,具有大地艺术韵味。
5号方案(图3)以中华历史的源点、坐标、圣殿、高台、地标、印迹作为构思。采用方形圈层布局,造型处理成大地中隆起的高台。总体结构为中轴统领,中心辐射;用地功能布局圈层结构,景观映衬。
建筑以大地景观的方式,成为洛阳城市、山川、河流风景大格局中画龙点晴的节点;以大气、凝练的整体格局与造型来反映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用现代空间体现传统风韵。
3.3 隐喻类
“隐喻”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手法,或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内容和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等。
3号方案(图4)采用半围合式布局,中间方形的建筑为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停车等设计为附楼,布置于展馆北侧,形成一个半包围的格局,中间以水作为过渡,主展馆与附楼的形体布局,暗示洛阳“背依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体现“河洛辉煌”的都城文化、遗址文化和河洛文化。
9号方案(图5)形似绽放的牡丹花图案,序厅是其花蕊,统领着全局。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3.4 原型类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布局中,抽取出建筑群空间原型来进行设计。
2号方案(图6)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古城形式,力求让人们回想起历朝古都的文化感觉总体布局就像一个打开的首饰盒,四角为微翘的屋顶,通过将独特的外形和室内功能相结合,更多的凸显了城墙的视觉感。
6号方案(图7)以“一城九鼎”的主要概念进行构思,整体布局契合洛阳周王城营建模式。九鼎:象征洛阳辉煌的都城历史;城:象征古代洛阳的城市风格。该方案集中体现了河洛文明,属于高台现代建筑风格。
11号方案(图8)源于中国的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创意。该方案以河洛文化为主线,借鉴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于方案设计中。采用象征的设计手法,以象征河洛文明的“鼎”为原型,突出体现洛阳“天下之中,文明之源”的地域文化特征。
3.5 符号化类
将传统文化和建筑形态进行抽象、符号化,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来,体现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
4号方案(图9)的玉佩形状,造型上利用玉佩形象作为建筑符号来源,象征着洛河的环型曲线联系了各个功能空间,众多的空间象征了河洛文明的各个闪光点。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参考《建筑中文网》)
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深厚的历史底蕴,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遗址、石刻、窑址、墓葬等各类文化遗址存数以万计,出土文物多达40万件,馆藏文物占河南省的三分之一,占全国馆藏文物的三十五分之一,洛阳堪称“地下文物宝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收藏数量的增多以及展示种类的增加,现有的博物馆已经不能够满足藏品展示、文物保护收藏的需要,洛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将为宣传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加强洛阳的对外交流、促进洛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洛阳博物馆新馆规划面积300亩,位于洛南隋唐遗址公园附近。博物馆新馆建设是2007年河南省重点工程项目,也是洛阳市委、市政府本年度向市民承诺实施的20件实事之一。新馆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原则,一是能够体现洛阳十三朝古都悠久历史风韵与深厚文化内涵,反映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二是能够满足博物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科研、游览休闲等综合性要求,具备现代化的内部设施和智能化管理的功能;三是能够成为具有本市鲜明文化特性的标志性建筑。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设计招标,对参与投标的20家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审、评选,最终确定1号方案为优胜方案。
2 基地环境
洛阳博物馆新馆拟建于隋唐城遗址公园内,隋唐城遗址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洛阳城遗址总面积有47km2,是我国隋、唐、后梁、后唐、北宋诸朝代历时500多年所建并使用的都城或陪都城址遗存,位于今洛阳市城区及近郊。
国家已把隋唐洛阳城确定为“十一五”全国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国家文物局将与洛阳市一起,将隋唐洛阳城遗址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公园。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km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处大型遗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遗址,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不仅在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文明发展延续性,而且,在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区域。
新馆馆址拟定于洛河南侧,牡丹桥边的聂湾村以南、董庄以北处。此处位于城市轴线上,承启新旧城区,置于此,暗喻“历史”之交集;建设用地位于遗址区的边缘地带,尽量占用已有聂湾村村域,降低对遗址区的影响;新馆紧接洛河河滨大道,便于交通组织,增加可达性。洛阳博物馆新馆基地占地面积为300余亩,根据洛阳隋唐城管理保护条例,为全地上建筑,限高15m。新馆总建筑面积34000m2。新建设的洛阳博物馆将集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于一体,是面向全社会发挥独特文化教育功能的机构和场所。
3 文化的建筑诠释
在如此特殊的空间环境条件下,博物馆应以怎样的形态和文化特质来应对,如何与环境对话,创造出既能体现古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特性,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各家竞标单位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和策略很好地体现了与环境的共生,通过具有深层寓意的建筑造型,来诠释特定条件下的文博建筑的文化内涵。
由于所给的基地边界没有明确限定,所以,在总体布局上各有特点,但都较好地体现了河洛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尊重历史、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博物馆建筑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物质功能需要,还要满足人们复杂的情感交流需要。人们需要通过建筑去认识历史、与历史对话。特别是对于洛阳古城,且建筑基地所在的隋唐城遗址附近更应该如此。
3.1 场所精神类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建筑基地的总体意境就是该博物馆设计的场所精神。
1号方案(图1)以“汉唐神韵”场所精神为设计出发点,将城市轴线引入基地,成为建筑群体组合的中轴线。以有限的群体组合表达基地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很好地体现了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采用明堂辟雍和洛阳古代建筑园林化空间布局,强调其内在的文化核心,从隋唐城遗址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全局出发,以园林化手法构筑“中轴对称,一馆三区”的总体格局,同时,借鉴了洛阳地区传统园林造园手法,根据基地3个功能区,景观设计亦分为3个层次,即入口十三朝文景园区,中部主展馆水景区和北部绿化区,体现夏商风骨、汉唐神韵。
10号方案(图2)通过有效利用洛河和遗址公园两大景观,努力使洛阳博物馆既作为传承洛阳历史文化的场所,又成为“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的象征;活用历代都城的原型和中国传统院落的环境建筑风格,继承中国历代王朝最盛期唐代的“单纯、明快、有力”的设计精神;用一连串形如隋唐洛阳城的建筑元素,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 大地建筑类
由于基地所处的地形环境没有特别的特征,面对平坦的自然地形,让建筑消失在基地环境中,使之成为“地貌状大地建筑”,具有大地艺术韵味。
5号方案(图3)以中华历史的源点、坐标、圣殿、高台、地标、印迹作为构思。采用方形圈层布局,造型处理成大地中隆起的高台。总体结构为中轴统领,中心辐射;用地功能布局圈层结构,景观映衬。
建筑以大地景观的方式,成为洛阳城市、山川、河流风景大格局中画龙点晴的节点;以大气、凝练的整体格局与造型来反映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用现代空间体现传统风韵。
3.3 隐喻类
“隐喻”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手法,或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内容和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等。
3号方案(图4)采用半围合式布局,中间方形的建筑为展馆,文物库房与办公、设备、停车等设计为附楼,布置于展馆北侧,形成一个半包围的格局,中间以水作为过渡,主展馆与附楼的形体布局,暗示洛阳“背依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体现“河洛辉煌”的都城文化、遗址文化和河洛文化。
9号方案(图5)形似绽放的牡丹花图案,序厅是其花蕊,统领着全局。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3.4 原型类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布局中,抽取出建筑群空间原型来进行设计。
2号方案(图6)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古城形式,力求让人们回想起历朝古都的文化感觉总体布局就像一个打开的首饰盒,四角为微翘的屋顶,通过将独特的外形和室内功能相结合,更多的凸显了城墙的视觉感。
6号方案(图7)以“一城九鼎”的主要概念进行构思,整体布局契合洛阳周王城营建模式。九鼎:象征洛阳辉煌的都城历史;城:象征古代洛阳的城市风格。该方案集中体现了河洛文明,属于高台现代建筑风格。
11号方案(图8)源于中国的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创意。该方案以河洛文化为主线,借鉴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于方案设计中。采用象征的设计手法,以象征河洛文明的“鼎”为原型,突出体现洛阳“天下之中,文明之源”的地域文化特征。
3.5 符号化类
将传统文化和建筑形态进行抽象、符号化,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来,体现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
4号方案(图9)的玉佩形状,造型上利用玉佩形象作为建筑符号来源,象征着洛河的环型曲线联系了各个功能空间,众多的空间象征了河洛文明的各个闪光点。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52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