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关于我国建筑节能设备与产品的发展
栏目最新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为满足这种要求,建筑中增设了多种建筑设备系统。因此而带来了建筑耗能的增加。面对能源紧张的局面,节能产品的运用则势在必行,就节能产品的应用与发展作简单论述。
[论文关键词]建筑 节能设备 产品
[论文摘要]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为满足这种要求,建筑中增设了多种建筑设备系统。因此而带来了建筑耗能的增加。面对能源紧张的局面,节能产品的运用则势在必行,就节能产品的应用与发展作简单论述。
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为满足这种要求,建筑中增设了多种建筑设备系统。因此而带来了建筑耗能的增加。国际上在经历数次能源危机以及对矿物能能源资源的不可回复性和温室效应对自下而上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之后,提出了控制矿物能源用量的增长,提高用能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节能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我国建筑节能,重点的城市住宅建筑节能,也提到了工作日程。人们在思考和实践,寻求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策划、实施及取得持续实效的长期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修等诸多环节。在实施中涉及诸多技术与产品。而这引起技术与产品又涉及诸多专业及产业,纵横交错,相互推动和制约。在价值观上又涉及一次投资、运行费、维修费、改造费等眼前与长远利益、产品增值效益等诸多利益的权衡取舍。在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冷热负荷的同时应对建筑节能设备与产品的发展服给予足够重视。
一、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一)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30.1瓦/平方米,执行节能标准后,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20.6瓦/平方米,而相同气候条件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仅为11瓦/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处在关键时机。2001年,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的报告中提出,从2000-2015年是中国民用建筑发展鼎盛期的中后期,预测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据建设部科技司的分析,到2020年底,全国新增的300亿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中,城市新增130亿平方米。如果这些建筑全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1.6亿吨标准煤。在40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城市建筑总面积约为138亿平方米左右,普遍存在着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节能潜力巨大。以占我国城市建筑总面积约60%的住宅建筑为例,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40亿平方米,2000年的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公斤标煤/平方米,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0.5亿吨标煤。空调是住宅能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住宅空调总量年增加约1100万台,空调电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根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城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至少为每年8亿平方米,如果全部安装空调或采暖设备,则10年增加的用电设备负荷将超过1亿千瓦,约为我国2000年发电能力的1/3。如果我国大部分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建造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则可使空调负荷降低40%-70%,有些地区甚至不装空调也可保证夏季基本处于舒适范围。
(二)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潜力。公共建筑节能潜力也很大。目前全国公共建筑面积大约为45亿平方米左右,其中采用中央空调的大型商厦、办公楼、宾馆为5亿到6亿平方米。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则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约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投资6000亿元)。如果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
二、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尚未扩大到整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按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测算,大体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要增加100元);(2)开发商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空间利益;(3)建筑设计从围护的结构、设计的角度、施工的角度、计算达到的系数等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4)政府考虑的是GDP在全国所占的位置,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5)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6)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7)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解决我国建筑节能的对策
(一)充分注意地区差异的观念。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气候、人文、经济水平均有较大差异。不可能用一种类型设备通行全国。对于引进国外产品应分析其产生和应用的背景与我国的异同,择其善者而用之。 x (二)建立寿命周期成本观念。一般应按建筑寿命五十年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取其总和较低者作为选取决策的依据,不应只考虑一次投资最低者。
(三)外墙应采用复合结构的观念。在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时一定要考虑、分析原有传统墙材构成的墙体的诸功能的新墙体中均能得到落实,而且能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工作。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应走复合结构之路。
(四)重视综合设计过程这个新观念。在方案之初即让相关专业工种介入,统筹考虑相互影响,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不留下遗憾的“硬伤”。
(五)正确对待门窗功能的观念。窗这种透明的围护结构在当代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所占比例特点在阳面正在发生变化,给予关注。
(六)组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领导机构。加快对建筑节能研究、设计、建设的步伐是城市决策者、规划者、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共同职责和明智选择。政府应将节能工作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把推动建筑节能的运作摆上议事日程,把建筑节能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项措施来抓。建议各地应以建设局、房管局为主组建市建筑节能领导小组,负责当地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建设、规划制订实施推广建筑节能的目标措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设立当地建筑节能的办事机构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当地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只有组织机构落实了,才能使建筑节能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结束语
以上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从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多角度的思考,认为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值得全社会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筱庭. 谈建筑节能的措施[J]. 广东科技, 2006,(03).
[2]黄宁海,陈硕.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的研究[J]建筑节能, 2007,(05).
[3]石国柱. 建筑节能措施与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04). 来源: 《建筑中文网》.
[论文摘要]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为满足这种要求,建筑中增设了多种建筑设备系统。因此而带来了建筑耗能的增加。面对能源紧张的局面,节能产品的运用则势在必行,就节能产品的应用与发展作简单论述。
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提高。为满足这种要求,建筑中增设了多种建筑设备系统。因此而带来了建筑耗能的增加。国际上在经历数次能源危机以及对矿物能能源资源的不可回复性和温室效应对自下而上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之后,提出了控制矿物能源用量的增长,提高用能效率,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节能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我国建筑节能,重点的城市住宅建筑节能,也提到了工作日程。人们在思考和实践,寻求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策划、实施及取得持续实效的长期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修等诸多环节。在实施中涉及诸多技术与产品。而这引起技术与产品又涉及诸多专业及产业,纵横交错,相互推动和制约。在价值观上又涉及一次投资、运行费、维修费、改造费等眼前与长远利益、产品增值效益等诸多利益的权衡取舍。在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冷热负荷的同时应对建筑节能设备与产品的发展服给予足够重视。
一、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潜力
(一)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现状。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前,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30.1瓦/平方米,执行节能标准后,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20.6瓦/平方米,而相同气候条件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仅为11瓦/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处在关键时机。2001年,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的报告中提出,从2000-2015年是中国民用建筑发展鼎盛期的中后期,预测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据建设部科技司的分析,到2020年底,全国新增的300亿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中,城市新增130亿平方米。如果这些建筑全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1.6亿吨标准煤。在400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城市建筑总面积约为138亿平方米左右,普遍存在着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节能潜力巨大。以占我国城市建筑总面积约60%的住宅建筑为例,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40亿平方米,2000年的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公斤标煤/平方米,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0.5亿吨标煤。空调是住宅能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住宅空调总量年增加约1100万台,空调电耗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根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城镇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民用建筑至少为每年8亿平方米,如果全部安装空调或采暖设备,则10年增加的用电设备负荷将超过1亿千瓦,约为我国2000年发电能力的1/3。如果我国大部分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建造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则可使空调负荷降低40%-70%,有些地区甚至不装空调也可保证夏季基本处于舒适范围。
(二)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潜力。公共建筑节能潜力也很大。目前全国公共建筑面积大约为45亿平方米左右,其中采用中央空调的大型商厦、办公楼、宾馆为5亿到6亿平方米。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则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约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投资6000亿元)。如果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
二、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尚未扩大到整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按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测算,大体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要增加100元);(2)开发商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空间利益;(3)建筑设计从围护的结构、设计的角度、施工的角度、计算达到的系数等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4)政府考虑的是GDP在全国所占的位置,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5)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6)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7)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解决我国建筑节能的对策
(一)充分注意地区差异的观念。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气候、人文、经济水平均有较大差异。不可能用一种类型设备通行全国。对于引进国外产品应分析其产生和应用的背景与我国的异同,择其善者而用之。 x (二)建立寿命周期成本观念。一般应按建筑寿命五十年内发生的各项费用,取其总和较低者作为选取决策的依据,不应只考虑一次投资最低者。
(三)外墙应采用复合结构的观念。在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时一定要考虑、分析原有传统墙材构成的墙体的诸功能的新墙体中均能得到落实,而且能有效结合,形成整体工作。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应走复合结构之路。
(四)重视综合设计过程这个新观念。在方案之初即让相关专业工种介入,统筹考虑相互影响,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不留下遗憾的“硬伤”。
(五)正确对待门窗功能的观念。窗这种透明的围护结构在当代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所占比例特点在阳面正在发生变化,给予关注。
(六)组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领导机构。加快对建筑节能研究、设计、建设的步伐是城市决策者、规划者、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共同职责和明智选择。政府应将节能工作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把推动建筑节能的运作摆上议事日程,把建筑节能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项措施来抓。建议各地应以建设局、房管局为主组建市建筑节能领导小组,负责当地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建设、规划制订实施推广建筑节能的目标措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设立当地建筑节能的办事机构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当地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只有组织机构落实了,才能使建筑节能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结束语
以上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从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多角度的思考,认为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值得全社会重视。
参考文献:
[1]陈筱庭. 谈建筑节能的措施[J]. 广东科技, 2006,(03).
[2]黄宁海,陈硕.智能建筑能源管理平台的研究[J]建筑节能, 2007,(05).
[3]石国柱. 建筑节能措施与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04).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4/1253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