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富有活力的和谐乡土城市
-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雅安芦山县地震过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之路
- 四川雅安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规划
- 养老社区的规划问题、规划原则和设计建议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城镇化道路解析及其城乡规划体系构建探索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研究
- 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
内容提示:如果一个城市的乡土性特征可以用一些符号来代替的话,那么,我想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实体符号和虚体符号。实体符号主要包括建筑和景观两种,虚体符号则主要包括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色彩。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有乡土特性城市的话,我们就应该去创造一些属于地域的实体符号和虚体符号,而和谐的“宜居城市”则永远是人们的追求[1。
如果一个城市的乡土性特征可以用一些符号来代替的话,那么,我想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实体符号和虚体符号。实体符号主要包括建筑和景观两种,虚体符号则主要包括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色彩。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有乡土特性城市的话,我们就应该去创造一些属于地域的实体符号和虚体符号,而和谐的“宜居城市”则永远是人们的追求[1]。
1我国目前乡土城市现状
20世纪末,我们的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新的钢筋混泥土 “建筑森林”在城市中涌现,而街道也似乎在一夜间变成了一个个 “一线天”景观,大量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在我们的欲望和高科技的“爆破”技术面前纷纷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变得每况愈下,我们的交通也经常处于半瘫痪的状态……,所有的这些不禁让我们焦虑的问道:“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
这是我们当今全球很多城市都同样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新的科学技术缩短了地球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地球正逐渐变为一个缩小的“地球村”。然而可悲的是,当你在这个“地球村”里面行走时,你会经常“迷失方向”,因为那些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城市特征消失了,我们的城市正在变的“千城一面”。正是由于我们错误的价值观,使得我们在这个“地球村”里逐渐失去了方位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更深的迷茫。
2用“符号”体现乡土城市特色
2.1乡土建筑、乡土景观作为“实体符号”的体现
2.1.1 “乡土建筑”的迷失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全球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大家看到了太多原本并不属于我们地域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在我们拥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我们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状况更加加剧,正如中国现在的很多城市面临的情况一样。
2007年1月3日,堪称“广州环保第一爆”的广州天河城西塔爆破成功;1月6日,“杭州环保第一爆”的西湖第一高楼爆破成功;1月7日,“青岛环保第一爆”——24层的青岛铁道大厦爆破成功;2月12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成功爆破;4月12日,沈阳市体育馆被成功爆破,短短的四个月时间内有这么多时下正在使用的庞大建筑被爆破,恐怕也创下了人类“爆破史”上一个记录,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些建筑里面,使用时间最长的也只有30多年,而使用时间最短的才仅仅13年。一时间,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环保爆破”的高潮,而“爆破”一词也成为了在报纸、网络上出镜率最高的词汇。我们在炫耀着高科技的同时,把承载着我们今天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给毁灭了。我们逐渐让我们今天的城市逐渐失去历史,失去了城市连续的建筑文脉。
在毁灭乡土建筑的同时,我们也在疯狂的建设着所谓的现代建筑,而“高、大、怪、奇”则成为今天优秀建筑的“代名词”。仔细看一看今天城市里面的建筑,到处是“形式化的建筑”,以至于你在此时开始变的有点茫然、有点转向、有点感觉不安全,因为你已经分辨不清你是生活在上海、北京还是纽约、芝加哥,你已经失去了让你拥有归属感的场所。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今天人们太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
2.1.2 寻回“乡土建筑”
在《马丘比丘宪章》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系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我们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特征,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在我们的时代,现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不管它有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我们只有努力从地域建筑的“博物馆”里面探索,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使它们获得“新生”,才能使得我们的建筑文脉得到传承和延续,而这些都是体现一个地域城市很重要的部分。
2.1.3景观雷同使得我们的城市趋于“雷同”
我们曾有着辉煌的古典园林文明,她曾经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之母”,然而在经历了近、现代曲折的社会发展后,我们的思想变得开始落伍,我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因此,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设计师们急切的走出了国门,去西方求取改善城市面貌的“真经”。
当他们回来后的几年中,我们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超大广场、景观大道、模纹花坛、大草坪、豪华铺装等景观一夜间在大江南北传播开,于是,城市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彻底改变,我们在用西方曾经走过的“城市化妆运动”装点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很快也很现代起来,而且也很统一,此时,无论你是在黑龙江还是在海南岛,甚至在青海、西藏,你几乎都可以见到这些相似的景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在“封闭”自己太久后的突然“解放”,使得我们在外面“热闹”的世界面前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2.1.4 寻常景观方显城市本色
而今天,我们在努力改变着这种状况,经历了那段曲折的道路后,我们在做今天的景观时,已经不再盲目的去崇拜、追求国外的某一种风格,也不会再去盲目的追求广场面积要争第一、道路要最宽等表面毫无意义的东西,而是更积极的去结合自己场地的现状及城市的历史、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等来设计真正属于我们普通市民的景观。
正如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所说:“我们的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只有关注我们场地的寻常特性,才能设计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城市的景观。
在遵从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去设计属于地域市民的景观作品,在此条件下,我们的景观作品雷同现象大大降低,我们的每个城市也逐渐形成了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城市特征,而这样的景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希望看到的。
2.2城市色彩、城市文化作为“虚体符号”的体现
2.2.1 城市色彩——乡土城市的“外衣”
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时,除了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能吸引你的眼球外,城市的色彩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城市色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知[2]。广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景观所呈现出的所有可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包括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两个部分。自然色彩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导致的色彩变化,静态的色彩则是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对恒定的色彩。人为色彩也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体构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广场、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其二是被称为“生活态”的色彩,诸如交通工具、街头广告、橱窗、行人服饰、霓虹灯及窗台摆设等。狭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中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体的部分。
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对一个城市整体色彩的规划,有些城市还建议将色彩规划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法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处于混乱的状态,因为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
另外,城市的色彩也可以映射出一个城市的内在魅力。一位学者曾指出,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本基调,透出了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了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帝都气派;而青岛老城的红瓦、朱墙、碧海、蓝天,也充分显示出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风采。因此,城市色彩是与环境相互融合,长期形成的,在设计新的建筑和景观时,要尽可能的去协调好与原来城市色彩的统一与和谐。只有整体色彩的协调,才能让人们更好的感受地域的特色。
2.2.2 城市文化——乡土城市的“内涵”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历史、没有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是苍白的、没有活力的,我们地域的城市同样如此。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张种汝等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同时城市文化一般还具有“地域性、群众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向德平编著:《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3/10421.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