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与管理理念的创新
-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雅安芦山县地震过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之路
- 四川雅安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规划
- 养老社区的规划问题、规划原则和设计建议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城镇化道路解析及其城乡规划体系构建探索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研究
- 长三角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
创新是一个城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永恒主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创新理念、实现规划的高起点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之龙头。城市规划是多目标的,既要生态,又要“文化”;既要效率,又要景观;既利于经济发展,又利于生活提高。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取舍,是对规划决策人知识、智慧的挑战。
实践证明,规划是否有创新的理念,“大手笔”的运作和战略性的思维,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的规划可以为城市建设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创新的规划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最佳配置。有例为证,湖州市委、市政府从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以“大交通”“大城建”战略性规划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升了城市形象,赢得了发展机遇,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今年上半年,湖州市以高品位的“大交通”规划,争取了交通债券融资15亿元,不仅城市建设好了,基础设施上去了,环境改变了,更为重要的是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湖州市财政收入每年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递增。德清县大胆实施“接轨沪杭”战略和“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4个工作重点,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打破了原有的框框,按照与杭州“同域同城”和“一城二区”的开放式战略性思维,确定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并确定“大交通”的战略性大交通规划,“大城建”的现代中等城市新思路,为城乡一体的现代新型城市化目标奠定高起点的规划基础。
创新理念,实现建设的高标准
规划是前提,是龙头,建设是关键。城市规划顾及方方面面,而要把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变成一个有特色、有影响、有发展、利百姓的城市,关键在于高标准的建设,城市建设是一门艺术,城市建设中的每一个小区、每一幢建筑、每一块绿地等等都需要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留传千古的艺术品,不如此,我们的规划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古典欧洲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不落后的建筑及其广场,当代中国许多现代化生态型、文化型、山水型等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艺术和住宅小区,都给我们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精品城市提供了实例。我们一定要创新建设思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形、不同建筑,不同文化,建造出具有不同品味,不同风格的城市。努力按照这些标准规划和建设,必将为后人留下值得为之付出和骄傲的现代化中国城市和百姓生活的最佳居住地。
创新理念,实现经营的高水平
“经营城市”,一个新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快速推进着中国城市的发展。“经营城市”的要领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引入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全面盘活城市资产,促进城市资产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从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扩充城市建设与管理资金来源。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城市功能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防止为急功近利和部分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湖州市德清县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城市各种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使建城区面积扩大了1倍,人口增加了1倍,真正做到了把城市建“精”,把经济做“强”的目的,湖州市德清县先后8次迈进全国百强县行列,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告诉我们真正要把一个城市建设好,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走出适合自己的经营城市的特色之路。
创新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能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规划、建设、经营,一切的一切都以管理为先。我们要有科学城市管理创新的战略思想。规划本身就是法律,就是城市管理的手段。如何使规划成为城市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全面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激活城市管理机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大胆地创新理念,城市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如何实现庞大系统的有效管理,必须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近年来,湖州市德清县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争创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为契机,在城市管理中推出一系列举措,如:建立城管局、规范广告经营、理顺小区物业管理和城中村管理体制机制、路长制等,实现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管理的水平提升。
总之,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高水平,必须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以经营的办法推销城市,一句话:必须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理念。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1/9900.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