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城市发展一般模型

收录时间:2008-01-02 19:44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首先,对于郊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就有着不同的定义。如,美国的沃纳。赫希认为郊区是城市周围,与中心城市相比人口密度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日本的矶村英一认为郊区是城市的周邻地区,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在其周围形成的住宅区。周一星认为郊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围绕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

延伸阅读:中心区 城市 沃纳 矶村 赫希

    1.郊区和郊区化

    首先,对于郊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们就有着不同的定义。如,美国的沃纳。赫希认为郊区是城市周围,与中心城市相比人口密度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日本的矶村英一认为郊区是城市的周邻地区,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在其周围形成的住宅区。周一星认为郊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围绕中心区的城市建成区。(参考《建筑中文网

    笔者认为郊区是与市区相对的概念,一般指附属于城市的市区以外的地区。但是郊区在行政区划上往往又是一个行政区单位。在70年代以前,我国许多城市将城市划分市区和郊区,市区又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同时又单独划分出郊区,郊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域概念,如有“郊区区政府”的设置。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管辖区域也随之扩大。在全国许多地区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大量的县撤县建市,这样就出现了新的情况,原来郊区的行政区概念不存在。在空间范围上出现了多个层次的概念,即“市域”、“市区”、“建成区”、“中心城区”、“中心市区”等。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市域往往是市区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大,市区以外的市域基本上是农村或牧区。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中心城区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一般指城市核心的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同样,对于郊区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日本的《地理学辞典》中对郊区化的定义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市中心区和建成区的住宅、工厂、学校和办公楼等外迁以及农地的住宅用地转化为景观上的郊区化,向中心区的通勤者增加和购物的发生变化等为功能上的郊区化。石忆邵(1996)将郊区化定义为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周一星(1996)认为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在大城市由内向外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顾朝林认为郊区化是由于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市中心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笔者比较认同顾朝林对郊区化的定义。本文中的“郊区”的概念不等同于行政区的郊区。郊区化也不能理解成城区变成郊区的过程。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城市离心化的过程和趋势。仅就上海而言,内环线以内可以理解为中心城区。笔者认为当中心城区增长速度开始小于外围地区增长速度时,就标志着城市郊区化的开始。

    2.商业郊区化

    对于商业郊区化的概念,仵宗卿,柴彦威(1999)认为商业郊区化和商业离心化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离心化包括郊区化,郊区化促进了离心化。商业离心化是指商业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数和经营收入等比重在中心城区相对减少而郊区相对增加的过程。而商业郊区化是商业企业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笔者认为商业郊区化是指商业企业从中心城区向外扩散的过程。这种扩散即可表现为商业企业以连锁的方式在郊区扩散,也可以在郊区出现新的商业企业。只要中心城区的商业企业的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小于郊区,就表明商业郊区化开始出现。

    3.商业郊区化和人口、产业郊区化

    在郊区化的过程中,产业和零售业在郊区和城郊结合部的扩散和集聚也将促进这些区域人口郊区化的发展。

    商业的郊区化,使得商业等级系统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在城市内部中心商务区进行的商业活动出现在了郊区。人口郊区化使消费群体向郊区转移,推动了商业郊区化。随着商业郊区化的发展,促进郊区购物设施和环境的改善,又吸引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郊区化的概念与商业郊区化的概念是彼此联系的。郊区化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商业郊区化的内涵。

    4.城市发展阶段一般模型

    根据市区和郊区增长速度的不同,可以将城市发展分为6个阶段。

    一是城市化阶段初、中期:市区增长速度快,市区和郊区差距大。

    二是城市化阶段后期:市区增长速度放缓,郊区加速发展,但市区增长速度仍然高于郊区。

    三是郊区化初期:市区仍然增速发展,但郊区增长速度高于市区。

    四是郊区化中期:郊区增长速度大于市区增长速度,市区增长速度开始减小,市区和郊区的差距开始缩小。

    五是郊区化后期:中心城区发展停滞或出现负增长的衰退,郊区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六是均衡时期:这一阶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中心城区复兴,郊区发展缓慢,在郊区出现新的中心区,两者达到平衡。另一种是中心城区继续衰退。

    本模型是根据国外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发展历程总结而成的,但是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走的城市发展道路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尤其是第5阶段——郊区化后期,是否中心城区必然出现停滞或负增长,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1/928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

城市中心区交通模式研究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关于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涉及的市区排污排水管网

浅析小城市及县城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利问题

拉萨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城市景观与人文景观

城市狭窄空间内的深基坑综合施工技术

论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谈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建设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