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建筑美学
- 大学与建筑
- 从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
- 美国建设工程施工与管理学科概述
- 梁思成在新中国的人际境遇
-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结构柱和装饰柱
-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的三个特点
- 宋金时期晋东南建筑文化特点
- 汉武帝与汉代艺术设计
-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的建筑艺术与乡村景观
- 倭马亚建筑流派:阿拉伯文化内涵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内容提示:在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中,有些内容让人长久无法忘怀,有些东西则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有时,没有经过刻意雕琢过的东西却拥有着精良的品质,因为他们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令人折服,他们在历史中上演的一幕令人不能小觑。建筑是精神和幻想世界的物化形式,是一个人们想不断完善的世界。即使是在城市空间或建筑成为现实后,人们依然可以察觉到当初建筑所要表达的内容,这种内容决定了不可见的气氛的情绪。同时,建筑标志着过去——墙
在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中,有些内容让人长久无法忘怀,有些东西则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有时,没有经过刻意雕琢过的东西却拥有着精良的品质,因为他们在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令人折服,他们在历史中上演的一幕令人不能小觑。(参考《建筑中文网》)建筑是精神和幻想世界的物化形式,是一个人们想不断完善的世界。即使是在城市空间或建筑成为现实后,人们依然可以察觉到当初建筑所要表达的内容,这种内容决定了不可见的气氛的情绪。同时,建筑标志着过去——墙壁之间 可自觉的历史——也孕育着将来显著的变化。
好的建筑是令人窒息的美丽。我们几乎可以比较严格的由计算而设计出古希腊古罗马的神庙,中世纪的教堂或是古代的寺庙,但却无法预测到安藤忠雄的“光的教堂”,他的诞生着实令人为之一振。在牧师的讲坛后应该是神圣的永恒不变的墙体,人类的思维应该在这面墙体上凝固,可是,安藤却大胆地在墙上流出了一个垂直于水平的相交的开口,形成了一个“光的十字”,把神的光芒引到人间。这种光的神灵意味更强烈的震撼着人的心灵。
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一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椰林茂密,气候炎热,人们用椰树林棕榈叶盖起了适应热带雨林的茅草房,小木楼,通风轻盈凉爽简洁,建起了热带雨林建筑;在中亚西亚,在中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依山就势盖起了石板建筑,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筑成了高原山地建筑。如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少数民族在中国西部,依山就势建起可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地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甘肃敦煌艺术陈列馆把建筑埋入山坡下,半开敞式入口,山坡挡墙甬道,生土式建筑特征十分明显。在美国的东部,在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们用木材砖瓦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盖起了遮阳避雨,通风透气,造型别致的湿热地区建筑。可见,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自己美的语言。
建筑之美在于其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卓有代表的一例。尽管他不间断地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示着如画般的意境,然而仅以视觉冲击,他还无以有如此撼人的魅力。除了中国古典园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外,他的深意还在于调动了人的其他感官知觉。“凤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笛”表现其声:“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表现其味:“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又体现了他的尺度,更不用说“幽闭以独处,登高以畅怀”表达的情绪了。中国建筑之美包罗万象:竹影婆娑,风舞幽篁,菏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等等等等。正是这耳声目色,月圆花好,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了他的诗情画意。
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都不尽相同。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美学标准则是统一的,正如当时的中央集权,几乎动员了全部当时的建筑手段共同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正统而有气魄;中国园林蕴含着道家思想,极力效法自然,极度自由,变化多端。而古希腊在哲学与艺术等等的一切知识,都是在追求永恒的完美,所以在精神层次上他们追求灵性的完美,在自然界中他们则追求一种永恒的形象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美是一元的。
1840年,恩格斯在他的早期著作《七个菲利特的故乡》一文中,论述了古典建筑中山重点新风格的美学特征:“希腊式的建筑师人感到明快,摩尔时的建筑(指北非,南欧的伊斯兰建筑)使人觉得犹豫,哥特式建筑神圣的令人心醉神迷;希腊式的建筑风格相艳阳天,摩尔式的建筑风格像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像朝霞。”总之,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美的表达。
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
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将拼贴正式引入建筑创作中,矶崎新的筑波中心是典型事例。他将历史上和当代的烈度,罗曼诺,米开朗基罗,穆尔,霍来因等很多人的片断从原来的文脉中撕拉出来,进行了转换和拼贴,构成了一个相互撞击的新系统,犹如维拉斯贵兹的《宫廷的侍女们》中的群体肖像,从而激起人们的思索。古代建筑的遗迹,战争废墟,废弃物使一些艺术家和建筑师感受到残缺的美感或造型上的力度。比如较早运用残缺守法的建筑师霍来因,在士林珠宝店的设计中,他将平整的花岗岩砌成的外立面撕开了一个大缺口,造成一种撞击感,使得光线从种神秘的投射出来。而解构主义建筑师同样以夸张的姿态强调构图的奇险于动势的感觉,其审美意趣表现为失稳,失重,滑动,翻倾,坠落等等非平衡的奇险构图。
美是发展变化的,古人提出的悲剧,秀雅,崇高,尊贵,朴素等远不能涵盖当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审美形态。当代建筑领域的“非和谐”具有复杂性,它开拓了建筑造型与审美的空间,使建筑之美与“和谐”的含义变得更为丰富。
建筑之美在于其是情理交织的。建筑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发展过程。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从曾经相互抵触,逐渐发展到相互融合的阶段。
建筑学领域中,情感与理性的界限正变的模糊。光之于黑暗的出现,正如情感之于理性,对理性的否定恰确认了理性的存在,而建筑物正是凭借了一定的功能,成为了使用功能的物质承担者。在这个层面上,建筑包含与生俱来的理性成分。
当越过现代工业文明追溯到远古,我们会惊喜的发现,这种人的心灵情感因素早已有之。建筑在厚重巨大的形态下,蕴藏了心灵的柔性与无形的时间。在精确细致的比例尺度中营造着细腻的情感,“表达了愉快与明朗的情绪,……灿烂,阳光照耀的白昼……”(恩格斯语)。回到当代,建筑界多元共存,风格多变;现代主义潮起潮落,后现代主义刚在历史舞台上上演,又被“疯狂”的解构狂啸湮没。“错时”“共生”“隐喻”“象征”“高技”……。似乎在一夜之间,建筑成了传递情感的最佳媒介。因此,在认识当代建筑思潮以及对未来建筑时,建筑之美的情理解和则是思辨的基点之一。
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
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
“反形式美学”有意违反了形式美学的规律。古典美学追求和谐统一,而他提倡冲突破碎,通过拓展美的对立面要求采用冲突,对抗,滑稽,幽默等方式与手法来提高建筑的表现力。“高技美学”强调高技术的应用,讲究文化情感的表述,注重建筑灵活性和多样性,努力表现地方性与历史文化的内涵,如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生态美学”以自然生态的完整,稳定,和谐为审美标准,追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威尔士国家植物园,将自然纳入其中营造人工气候,这在过去是不可能想象的。在科技的支持下,简直已经能够突破自然,结构的约束。“可持续发展美学”把自然,生态,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理想,追求着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美学价值。
网络时代的建筑形式已经出场——e建筑。神奇的计算机网络现在像一场风暴席卷着全球,正以其无法估量的巨大冲击力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建筑和城市的发展,就像电影的发明同时也就意味着电影院这类的建筑产生一样。
温斯顿*丘吉尔那就广为传播的警句说“我们造就建筑,建筑也造就我们”。e建筑之美在于它表现网络时代的建筑空间,建筑师艺术,或者至少是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筑时采用建筑的语言创作,凡是艺术都要向外界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种意义。建筑语言在创作过程中书写了这些意义。而网络时代的一件主诠释了每一个思想的表达。e建筑凝聚了作者的创作激情,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社会阅历,内在心境和对描绘对象深度的理解。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8/739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