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探讨
栏目最新
- 2013年中国建筑业前三季度分析简报
- 建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营改增税制设计研究
- 如何控制项目采购成本
-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 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 建筑业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回顾与启示
- 世界顶级承包商的发展模式和启示
- 基于经济法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问题
-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的审查技巧、管理建议和误区
- 建筑企业的准时化采购模式研究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我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着企业经济收益低;资金运作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发展,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人才竞争力;完善监管体系。
一、我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济收益低。长期以来,建筑业在国内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低、只需要初级生产要素的行业,忽视了对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开发与培植,造成建筑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我国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水平,它还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说明它还不是现代化的产业,不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它的生产力要素及其结合的方式存在着尚未解决的许多问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2.资金运作能力不强。我国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资金注入先天不足。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人企业的只是设备和办公设施,缺少流动资金。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上没有资本性投入,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了几十倍,流动资金却没有补充的来源。企业自身几乎没有资本积累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企业实际上根本拿不到计划利润率规定的取利水平。据调查显示我国建筑工程骨干企业等下属的某些建筑企业,其某些下属企业实际产值利润率不足1%,建筑施工企业无力进行资本积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拖欠、垫资、压价、让利、回扣之风.也变相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得举债经营.大量依靠银行贷款维持施工生产。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造成大量拖欠职工工资。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净资产中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很高,变现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当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资金周转不动,企业经营困难。
3.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依然不高,这也成为制约建筑施工行业发展和进步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学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全国只有70多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5%左右,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10%左右;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企业管理较为落后: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创新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目前已成为一种潮流,从全球范围看,技术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特点:知识资源成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科技成果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创新链的必需环节;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增长成为创新的基础使命;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处于同一层次、同一平台上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没有拉开,技术特点、特色不鲜明。建筑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建筑业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要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成为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风险承担和利益享有的主体。在大中型建筑业企业改革和重组中。推进科技资本向这些企业转移,增强和促进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2要通过大力引进和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加强对大型特种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机具的引进、创新和使用管理。应重点提高建筑业中小工具机具、手工机具器具的机械化程度,尤其是小型手持工具机械化的创新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消除工程质量过于依赖操作工人个人手工技能的低可靠程度。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人才竞争力。人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的主体,在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配置中起着主导能动作用。只有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增强。我国现有的建筑企业明显优势不足。面对严峻的形势,应该主动研究人才成长、开发使用的规律,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同时,应该挖掘本企业的优势,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机制,逐步形成人才高地,才能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对于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培训强化,并且优化从业人员的结构,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对于企业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调整知识结构,强化对企业及项目管理的驾驭能力;对于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设计业务沟通能力,鼓励参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设计沟通与学习,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新兴的咨询与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市场观念,扩大业务范围,从建筑施工的供应链角度为建筑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平台。
3.完善监管体系。政府监管模式实现由监管所有建筑活动主体、所有建筑活动,向以建筑的公共安全、公共健康、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监管转变;改变审批过多的现行监管方式,由指挥管理模式向服务导向模式转变;在监管内容上,改变缺位和越位现象,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转变协会运作机制,从政府控制的官办机构,向企业民间组织转变,使其真正代表行业利益,由企业组织,为企业服务,反映企业诉求,规范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童继生: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4(2).
[2]吴拯:中国建筑产业组织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3(5).
[3]刘永平: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01(1).
[4]云锋: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3). 来源: 《建筑中文网》.
1.企业经济收益低。长期以来,建筑业在国内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低、只需要初级生产要素的行业,忽视了对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开发与培植,造成建筑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我国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水平,它还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说明它还不是现代化的产业,不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它的生产力要素及其结合的方式存在着尚未解决的许多问题。(参考《建筑中文网》)
2.资金运作能力不强。我国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资金注入先天不足。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人企业的只是设备和办公设施,缺少流动资金。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上没有资本性投入,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了几十倍,流动资金却没有补充的来源。企业自身几乎没有资本积累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企业实际上根本拿不到计划利润率规定的取利水平。据调查显示我国建筑工程骨干企业等下属的某些建筑企业,其某些下属企业实际产值利润率不足1%,建筑施工企业无力进行资本积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拖欠、垫资、压价、让利、回扣之风.也变相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得举债经营.大量依靠银行贷款维持施工生产。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造成大量拖欠职工工资。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净资产中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比例很高,变现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当前生产任务严重不足的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资金周转不动,企业经营困难。
3.管理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依然不高,这也成为制约建筑施工行业发展和进步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学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全国只有70多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5%左右,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10%左右;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企业管理较为落后: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创新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目前已成为一种潮流,从全球范围看,技术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特点:知识资源成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科技成果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创新链的必需环节;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增长成为创新的基础使命;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处于同一层次、同一平台上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没有拉开,技术特点、特色不鲜明。建筑业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1建筑业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要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成为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风险承担和利益享有的主体。在大中型建筑业企业改革和重组中。推进科技资本向这些企业转移,增强和促进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2要通过大力引进和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要加强对大型特种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机具的引进、创新和使用管理。应重点提高建筑业中小工具机具、手工机具器具的机械化程度,尤其是小型手持工具机械化的创新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消除工程质量过于依赖操作工人个人手工技能的低可靠程度。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人才竞争力。人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的主体,在各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配置中起着主导能动作用。只有抓住人才这个关键,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增强。我国现有的建筑企业明显优势不足。面对严峻的形势,应该主动研究人才成长、开发使用的规律,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同时,应该挖掘本企业的优势,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机制,逐步形成人才高地,才能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对于一线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培训强化,并且优化从业人员的结构,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对于企业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调整知识结构,强化对企业及项目管理的驾驭能力;对于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设计业务沟通能力,鼓励参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设计沟通与学习,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新兴的咨询与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市场观念,扩大业务范围,从建筑施工的供应链角度为建筑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平台。
3.完善监管体系。政府监管模式实现由监管所有建筑活动主体、所有建筑活动,向以建筑的公共安全、公共健康、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监管转变;改变审批过多的现行监管方式,由指挥管理模式向服务导向模式转变;在监管内容上,改变缺位和越位现象,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转变协会运作机制,从政府控制的官办机构,向企业民间组织转变,使其真正代表行业利益,由企业组织,为企业服务,反映企业诉求,规范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童继生:中国建筑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4(2).
[2]吴拯:中国建筑产业组织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3(5).
[3]刘永平: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重庆大学学报,2001(1).
[4]云锋: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3).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43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