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某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

收录时间:2009-07-17 14:31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钱浩,郭小童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工程监控量测是科学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和研究合理的监测措施对安全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的施工措施,探讨了其监测措施。

延伸阅读:工程段 探讨 监测措施

摘 要:工程监控量测是科学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和研究合理的监测措施对安全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的施工措施,探讨了其监测措施。
    关键词:工程段;监测措施;探讨;
    1工程概况
    场地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层有:人工填土层、淤泥质土层、泥质粉砂、淤泥质细砂、冲积-洪积细砂层、冲积-洪积中粗砂层、冲积-洪积土层、河湖相淤泥质土层、可塑状残积土层、硬塑状残积土层、基岩主要为石炭系灰岩或炭质泥岩、粉砂岩、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和微风化带。
    明挖基坑深度11.08~14.34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围护结构为采用800厚的地下连续墙,连续墙深度18.5~20.3m,嵌固深度7.19~8.25m,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为淤泥质粉细砂层、冲积-洪积粉细砂层、冲积-洪积中粗砂层;基底主要为淤泥质粉细砂层、冲积-洪积粉细砂层。
    支撑系统为:第一道支撑采用600×800钢筋混凝土支撑,并与冠梁整浇,盾构始发井扩大段跨度较大,在钢筋砼中间设置立柱,第2~3道支撑采用φ600壁厚14的钢管支撑。对于腰梁,盾构始发井段的腰梁采用800×800钢筋混凝土腰梁,其后的明挖段采用2工45c的组合腰梁。
    2监测重点难点
    监测重点及难点:明挖段的南端与盾构隧道相连,北端与大坦沙站相接,在此区间段上穿越珠江,江面宽约153m,本区间为监测重点兼难点。穿越区域沿线有荔湾区印刷厂、珠江堤防建设工程、新风港商场及宿舍。其中荔湾区印刷厂桩基底端离隧道结构外缘距离约8m;珠江堤防建设工程-西岸桩基底端离结构边缘约4.5m,珠江堤防建设工程-东岸桩基底端离结构边缘仅3.6m,此段盾构法施工距离1565.626m。
    在盾构法隧道施工中,会引起地层移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沉降和位移,即使采用先进的土压平衡和泥水平衡式盾构,并辅以盾尾注浆技术,也难以完全防止地面沉降和位移。并且由于盾构隧道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异常复杂,而工程地质勘察总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因而对地质条件和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因此通过施工阶段的监测,掌握由盾构施工引起的周围地层的移动规律,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对于控制周围地层位移量,确保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3监测技术方案
    背景测线布置:沿隧道轴线走向施测,施测当天最好避开大风大浪天气;施测区域为隧道轴线左右各2米的水域范围,测量时,监测船沿隧道轴线位置在施测区域内对江往返航行。为了相互检查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在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每隔50米布置一条联络测线,联络测线长度为此测线与轴线的交点为中心左右各15米共计30米。
    正式监测时,必须与盾构推进同步进行,监测范围为沿隧道轴线走向,在盾构切口前20米至切口后30米,共30米长的轴线上方左右各2米的水域,测深点间距为0.5米。如遇联络通道情况,应在联络通道位置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联络测线,其他情况按50米布置一条联络测线。
    对于盾构隧道来说,各监测项目在前方距盾构切口20m,后方离盾尾30m的监测范围内,通常监测频率为1~2次/天;其中在盾构切口到达前一倍盾构直径时和盾尾通过后3天以内应加密监测,监测频率加密到2次/天,以确保盾构推进安全;盾尾通过3天后(约20~50米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监测范围以外每周一次。盾尾通过超过50米后,监测频率为1次/周。
    4监测管理及数据处理
    监测小组与驻地监理设计、业主及相关各方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进行资料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优化设计,调整方案,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在盾构始发前期间主要是布置测点、埋设仪器,并且在盾构推进前测取初始值。
    盾构监测数据处理程序基本为:测点布设、初始值的测定→施工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处理措施。并需要在不同阶段作出对围岩、开挖面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评估,对盾构推进参数的调整提出建议,最后提交整体监测报告。
    定期对要进行监测的项目进行测量,收集原始数据,这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原始数据直接影响到对基坑的安全稳定评估,要求准确有效。记录要清晰,测量完后要立即进行整理。
    施工监测过程中,在可行、可靠的原则下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值不能超过管理基准值,其值具体由设计确定。
    除此之外,必须会同有关结构工程人员按照监测信息反馈程序(如下图所示),对各项监测资料进行科学计算,分析和对比。
    4 结论及建议
    实践证明,现场监控量测能够预报险情提供信息,为以后同类隧道设计与施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还可以节省投资,达到科学设计和施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新文.测量与工程测量[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7/1343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对影响建筑寿命因素的探讨

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查探讨

关于住宅排水方式探讨

水利水电事业在建筑设计中全面发展的探讨

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质量、病害问题探讨

关于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信息化的几点探讨

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探讨

对项目管理工程中索赔问题的探讨

正确实施现场监理的程序分析

深层搅拌桩挡墙的设计探讨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