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低技下的材料演绎
栏目最新
- 椰子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
- 塔式起重机的使用与安全管理
- 无机保温材料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应用
-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材料
- 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问题和防治措施
- 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 绿色建材与建筑节能
- 钢结构在民用建筑上应用价值、发展重点和难点
-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途径:机械式停车
- 广州珠江新城西塔高空重型塔式起重机拆除技术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英裔印度籍建筑师劳里·贝克(Laurie Baker)于印度从事地域性建筑实践50余年,以匠人般的精神和设计师的灵感继承和发展了当地建筑的传统特质和建造技艺,同时把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得以完美结合。本文就劳里·贝克利用低技的材料进行地域创作手法展开论述。
摘 要:英裔印度籍建筑师劳里·贝克(Laurie Baker)于印度从事地域性建筑实践50余年,以匠人般的精神和设计师的灵感继承和发展了当地建筑的传统特质和建造技艺,同时把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得以完美结合。本文就劳里·贝克利用低技的材料进行地域创作手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劳里·贝克; 地域; 低技; 材料
Abstract:Anglo-Indian architect Laurie Baker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for more than 50 years,and h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wisdom and mad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looks into the ways Laurie Baker practised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with Low-technology.
Keywords:Laurie Baker; Vernacular; low-tech; material
1引言
当中国建筑师面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众多人口的安居问题等的挑战时,在中国的邻邦——印度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两者虽然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发源地,但都在本国现代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条件下,大量引入了当时最新的现代建筑。面对同样的冲击,如何吸收和转化同样值得思考,而其中英裔印度籍建筑师劳里·贝克(Laurie Baker)①对地域创作的探索和经验正是我们极好的镜鉴。
劳里·贝克的创作主要位于南印度的喀拉拉邦(Kerala),其作品中无处不蕴含着对材料诗意的运用,对气候忠实的反映和对资源充分的利用(图1)。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劳里贝克代表性作品的解读,揭示建筑实践中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创作手法。
2劳里·贝克(Laurie Baker)的建筑认识之旅
劳里·贝克在西方社会接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②,但都与他从事的建造实践中所体现对地域性的表达包括当地技术的运用和建筑形式的思考等等大相庭径。劳里·贝克这种地域性观念的建立与他早期的经历密不可分。
劳里·贝克在1944年参与“国际友谊救援组织”从中国回英国疗伤途中在印度孟买停留期间遇见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与其进行了思想和观念上的交流,对于甘地的 “非暴力”、“不占有”、“民族性”等思想,劳里·贝克将其转化成创作的哲学。
其后,于1948年至1964年间,劳里·贝克一直在位于中国、尼泊尔及印度三地交界的Pithoragarh地区从事建筑实践,通过对当地的建造技术,人们生活模式的观察和研究,劳里·贝克学会了如何在建造中诚实而直接地运用材料,并对结构有适度性的表达和经济上的严格控制。
3材料的演绎
劳里·贝克实践的区域主要位于地处热带的南印度,建筑创作中一方面要思考应对炎热气候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在这个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土地上进行实效性的探索。劳里·贝克提出了建筑能效比(COST EFFICIENT)③的原则: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地域性材料的最大效用以达到与现代性材料同样高的建筑质量。能效比的原则贯穿于劳里·贝克的所有创作,并融入了对地域传统和材料的理解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贝克式(Baker Style)建筑。
3.1强化结构——莱约拉礼堂(Loyola Auditorium,1971)
莱约拉礼堂位于印度喀拉拉邦的首府特里凡德朗(Trivandrum)郊外的莱约拉高校内,它包括了一个容纳500人的礼堂及一个小教堂。建筑的功能对于空间跨度和高度有相当的要求,然而当时整个建筑的预算只能满足其中一个功能的面积要求④。因此,劳里·贝克尝试在整个建筑的结构中尽量少用钢筋和水泥,而是运用砖砌承重墙(图2-4)和木桁架去满足建筑所需的面积和高度要求。
劳里·贝克从空斗墙的砌筑方式中获得灵感,以内外各为一砖厚的双墙结构去作为承重墙体。两片砖墙之间存在一个两砖厚的空腔,并在其中每隔3.5m左右设置垂直的短墙以连接两片墙体,内置短墙的做法使室内外空间界面更为简洁,空腔的运用则让室内有良好的热工效果。为了室内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劳里·贝克在整片砖墙的多个位置采用了由下至上且贯穿内外的哥哩砖墙⑤ (Jali)镂空方式,内外砖墙中这种小而密的对位镂空方式一方面获得比局部开窗更为良好的通风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变得均匀而柔和。最终整个占地面积为1000m2的莱约拉礼堂的建造费甚至低于建造前的预算⑥,成为运用地域性建造方法和材料降低造价的典例。
3.2运用圆形
劳里·贝克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表现出对圆形体量的偏爱,这主要来源于他对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椰树和竹子的思考,圆形的体量不仅能与周围的环境在光影下产生共鸣,而且是建筑中良好的受力形态。
印度咖啡连锁店(Indian Coffee House,1989)
位于特里凡德朗火车站对面的印度咖啡连锁店坐落于前后相差半层高差的基地上,这小小的基地条件激发了设计师以螺旋形的圆柱体(图5-6)充分利用高差的同时在城市火车站前的门户广场中以中观的体量形成地标性建筑。建筑的结构,空间,形式配合得浑然一体,同时由于尺寸推敲的恰到好处,使建造的逻辑变得清晰而简单——作为横向连接结构的螺旋上升混凝土楼板架置在中间的圆柱形墙筒和外围的砖墙之上,巧妙的结构使整个建筑同样不需要任何的混凝土梁柱作为支撑,建筑师以简单而稳定的结构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形体。在繁华的闹市中插入这个匀质的圆柱形体量,仿佛是建筑师希望在城市中唤醒人们回归到对自然形态思考。
发展学习中心的计算机中心(Computer Center in Center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1)
劳里·贝克对圆柱体作出了原型的提取与重组,发展出直立弧墙。从力学的角度分析,直立弧墙同时具有平面和肋叠加的作用,能够增强整体刚度(图7)。
在计算机中心建筑中,连续重复的单曲面外墙是为解决建筑问题而产生的形态概念。首先,建筑平面按照周围场地的约束生成了不规则的曲面形状,以一砖厚的承重墙确定了建筑的支撑结构,在需要严格空气质量的机房安装可开启窗扇;然后,按照承重墙的轮廓往外扩大50cm,再砌筑一片半砖厚的哥哩砖墙作为遮阳通风的作用。双墙的处理等于把承重结构与主要维护结构分离,因此作为外围护结构的哥哩墙必须能够自承重否则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劳里·贝克把外围护墙体设计成半径为1.5m的60o劣弧形砖墙的重复,单片墙体的最高处达到4.5m(图8-9)。
在这个设计中劳里·贝克利用地域材料和简单的建造方法实现了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要求,并使建筑得到创造性的表达形式。
3.3转译意象——莱约拉女子宿舍(Loyola Women Dormitory,1971)
莱约拉女子宿舍是一座为教会女学生提供住宿的地方,在这个以宗教信仰为法则的宿舍内,劳里·贝克把这个祈祷的小礼堂安排在入口门厅的上方作为教徒祈祷的场所,并成为整个场地中最高的建筑——两层高的塔楼。而在礼堂的处理中,劳里·贝克首先在轮廓比例上参考了当地著名的Padmanabhapuram宫的主塔楼,在首层中的两角往室内缩进形成二楼出挑的效果,而二层则用砖砌的肋墙转译宫殿中的斜撑木肋元素并兼顾了遮阳的作用,屋顶以四个方向的小角窗几何化了传统的元素。最终,宿舍中礼堂的轮廓和意象(图10~12)都以设计者的建筑语言对传统进行了延续和发展。
3.4刻画细部
精致细部的追求更多地存在于高技派的讨论范畴,但劳里·贝克同样以乡土性的地域材料表达出对细部的生动表达。
哥哩砖墙(Jali)是劳里·贝克通过对印度传统石砌哥哩墙的转译,不仅传承了传统中通风和保持私密性的优点,同时以更高效的方式利用地域材料创造更丰富的细部。在教堂的室内,通过对光的控制和过滤,劳里·贝克利用哥哩墙的洞口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图13);在一所小学活动室中,哥哩砖墙转变了砌筑方式利用光影形成了活跃室内空间的元素(图14);在楼梯间中,均匀的哥哩墙暗示着匀质空间的走向(图15)。
在能效比(COST EFFICIENT)观念的驱动下,劳里·贝克主张对材料的再利用。被丢弃的玻璃瓶被重新嵌入到墙体中,成为了室内的点睛之笔(图16);海岸边被废弃的渔船在经过分解后,成为精致的遮阳构架(图17)。
在处理材料与细部的表达上,劳里·贝克强调在限制条件下对材料进行真实而充分的表现,以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
4结语
在各种苛刻的地域条件限制下,劳里·贝克的创作从不缺乏形式的表达,并自始至终贯彻他的能效比原则,而他所特有的融合地域性与现代性的建筑创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劳里·贝克的建筑实践离不开他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他所代表的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为我所用。
关键词:劳里·贝克; 地域; 低技; 材料
Abstract:Anglo-Indian architect Laurie Baker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for more than 50 years,and h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wisdom and mad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looks into the ways Laurie Baker practised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with Low-technology.
Keywords:Laurie Baker; Vernacular; low-tech; material
1引言
当中国建筑师面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众多人口的安居问题等的挑战时,在中国的邻邦——印度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两者虽然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发源地,但都在本国现代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条件下,大量引入了当时最新的现代建筑。面对同样的冲击,如何吸收和转化同样值得思考,而其中英裔印度籍建筑师劳里·贝克(Laurie Baker)①对地域创作的探索和经验正是我们极好的镜鉴。
劳里·贝克的创作主要位于南印度的喀拉拉邦(Kerala),其作品中无处不蕴含着对材料诗意的运用,对气候忠实的反映和对资源充分的利用(图1)。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劳里贝克代表性作品的解读,揭示建筑实践中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创作手法。
2劳里·贝克(Laurie Baker)的建筑认识之旅
劳里·贝克在西方社会接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②,但都与他从事的建造实践中所体现对地域性的表达包括当地技术的运用和建筑形式的思考等等大相庭径。劳里·贝克这种地域性观念的建立与他早期的经历密不可分。
劳里·贝克在1944年参与“国际友谊救援组织”从中国回英国疗伤途中在印度孟买停留期间遇见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与其进行了思想和观念上的交流,对于甘地的 “非暴力”、“不占有”、“民族性”等思想,劳里·贝克将其转化成创作的哲学。
其后,于1948年至1964年间,劳里·贝克一直在位于中国、尼泊尔及印度三地交界的Pithoragarh地区从事建筑实践,通过对当地的建造技术,人们生活模式的观察和研究,劳里·贝克学会了如何在建造中诚实而直接地运用材料,并对结构有适度性的表达和经济上的严格控制。
3材料的演绎
劳里·贝克实践的区域主要位于地处热带的南印度,建筑创作中一方面要思考应对炎热气候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在这个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土地上进行实效性的探索。劳里·贝克提出了建筑能效比(COST EFFICIENT)③的原则: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地域性材料的最大效用以达到与现代性材料同样高的建筑质量。能效比的原则贯穿于劳里·贝克的所有创作,并融入了对地域传统和材料的理解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贝克式(Baker Style)建筑。
3.1强化结构——莱约拉礼堂(Loyola Auditorium,1971)
莱约拉礼堂位于印度喀拉拉邦的首府特里凡德朗(Trivandrum)郊外的莱约拉高校内,它包括了一个容纳500人的礼堂及一个小教堂。建筑的功能对于空间跨度和高度有相当的要求,然而当时整个建筑的预算只能满足其中一个功能的面积要求④。因此,劳里·贝克尝试在整个建筑的结构中尽量少用钢筋和水泥,而是运用砖砌承重墙(图2-4)和木桁架去满足建筑所需的面积和高度要求。
劳里·贝克从空斗墙的砌筑方式中获得灵感,以内外各为一砖厚的双墙结构去作为承重墙体。两片砖墙之间存在一个两砖厚的空腔,并在其中每隔3.5m左右设置垂直的短墙以连接两片墙体,内置短墙的做法使室内外空间界面更为简洁,空腔的运用则让室内有良好的热工效果。为了室内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劳里·贝克在整片砖墙的多个位置采用了由下至上且贯穿内外的哥哩砖墙⑤ (Jali)镂空方式,内外砖墙中这种小而密的对位镂空方式一方面获得比局部开窗更为良好的通风效果,另一方面也能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变得均匀而柔和。最终整个占地面积为1000m2的莱约拉礼堂的建造费甚至低于建造前的预算⑥,成为运用地域性建造方法和材料降低造价的典例。
3.2运用圆形
劳里·贝克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表现出对圆形体量的偏爱,这主要来源于他对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椰树和竹子的思考,圆形的体量不仅能与周围的环境在光影下产生共鸣,而且是建筑中良好的受力形态。
印度咖啡连锁店(Indian Coffee House,1989)
位于特里凡德朗火车站对面的印度咖啡连锁店坐落于前后相差半层高差的基地上,这小小的基地条件激发了设计师以螺旋形的圆柱体(图5-6)充分利用高差的同时在城市火车站前的门户广场中以中观的体量形成地标性建筑。建筑的结构,空间,形式配合得浑然一体,同时由于尺寸推敲的恰到好处,使建造的逻辑变得清晰而简单——作为横向连接结构的螺旋上升混凝土楼板架置在中间的圆柱形墙筒和外围的砖墙之上,巧妙的结构使整个建筑同样不需要任何的混凝土梁柱作为支撑,建筑师以简单而稳定的结构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形体。在繁华的闹市中插入这个匀质的圆柱形体量,仿佛是建筑师希望在城市中唤醒人们回归到对自然形态思考。
发展学习中心的计算机中心(Computer Center in Center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1)
劳里·贝克对圆柱体作出了原型的提取与重组,发展出直立弧墙。从力学的角度分析,直立弧墙同时具有平面和肋叠加的作用,能够增强整体刚度(图7)。
在计算机中心建筑中,连续重复的单曲面外墙是为解决建筑问题而产生的形态概念。首先,建筑平面按照周围场地的约束生成了不规则的曲面形状,以一砖厚的承重墙确定了建筑的支撑结构,在需要严格空气质量的机房安装可开启窗扇;然后,按照承重墙的轮廓往外扩大50cm,再砌筑一片半砖厚的哥哩砖墙作为遮阳通风的作用。双墙的处理等于把承重结构与主要维护结构分离,因此作为外围护结构的哥哩墙必须能够自承重否则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劳里·贝克把外围护墙体设计成半径为1.5m的60o劣弧形砖墙的重复,单片墙体的最高处达到4.5m(图8-9)。
在这个设计中劳里·贝克利用地域材料和简单的建造方法实现了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要求,并使建筑得到创造性的表达形式。
3.3转译意象——莱约拉女子宿舍(Loyola Women Dormitory,1971)
莱约拉女子宿舍是一座为教会女学生提供住宿的地方,在这个以宗教信仰为法则的宿舍内,劳里·贝克把这个祈祷的小礼堂安排在入口门厅的上方作为教徒祈祷的场所,并成为整个场地中最高的建筑——两层高的塔楼。而在礼堂的处理中,劳里·贝克首先在轮廓比例上参考了当地著名的Padmanabhapuram宫的主塔楼,在首层中的两角往室内缩进形成二楼出挑的效果,而二层则用砖砌的肋墙转译宫殿中的斜撑木肋元素并兼顾了遮阳的作用,屋顶以四个方向的小角窗几何化了传统的元素。最终,宿舍中礼堂的轮廓和意象(图10~12)都以设计者的建筑语言对传统进行了延续和发展。
3.4刻画细部
精致细部的追求更多地存在于高技派的讨论范畴,但劳里·贝克同样以乡土性的地域材料表达出对细部的生动表达。
哥哩砖墙(Jali)是劳里·贝克通过对印度传统石砌哥哩墙的转译,不仅传承了传统中通风和保持私密性的优点,同时以更高效的方式利用地域材料创造更丰富的细部。在教堂的室内,通过对光的控制和过滤,劳里·贝克利用哥哩墙的洞口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图13);在一所小学活动室中,哥哩砖墙转变了砌筑方式利用光影形成了活跃室内空间的元素(图14);在楼梯间中,均匀的哥哩墙暗示着匀质空间的走向(图15)。
在能效比(COST EFFICIENT)观念的驱动下,劳里·贝克主张对材料的再利用。被丢弃的玻璃瓶被重新嵌入到墙体中,成为了室内的点睛之笔(图16);海岸边被废弃的渔船在经过分解后,成为精致的遮阳构架(图17)。
在处理材料与细部的表达上,劳里·贝克强调在限制条件下对材料进行真实而充分的表现,以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
4结语
在各种苛刻的地域条件限制下,劳里·贝克的创作从不缺乏形式的表达,并自始至终贯彻他的能效比原则,而他所特有的融合地域性与现代性的建筑创作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劳里·贝克的建筑实践离不开他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积极地吸收和借鉴他所代表的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为我所用。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4/13987.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