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栏目最新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本文探讨通过使用当地的材料,配合完全现代的手法,灵活运用适宜的技术,对建筑进行经济上可行的生态设计。使普通人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摘要:本文探讨通过使用当地的材料,配合完全现代的手法,灵活运用适宜的技术,对建筑进行经济上可行的生态设计。使普通人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生态建筑原生的适宜技术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原生的”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1.1“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结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这些建筑通过直接的、单纯的与自然的接触,有着朴素生态概念。人们通常不自觉地运用着当地的材料、技术,并考虑当地的气候、风向等,建筑的创造出于人类征服自然、适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选址和布局上都体现着现代所谓的生态精神。这样的建筑从建设、使用和毁灭三个阶段都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当然原生的生态建筑也有局限性,它们通常内部功能组织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尤其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除了个别实验性质的生态建筑之外,大部分对生态建筑的摸索也处于“原生的”状态。
简单说,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本文提到的“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1.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在1969年提出,其原意是“Localized lea rning by doing”,也就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它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一味照搬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必要性
2.1生态技术与经济性的互动
建筑技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同时也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拥有低素质的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和追求。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的危害,不得不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经济的落后导致技术的落后.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原生的”生态建筑在经济上是足够节省的,却不足以体现当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很难广泛展开:而在中国真正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建筑凤毛麟角,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很大一方面.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盲目建设大量的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是不合国情的。因此。提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迫在眉睫。
2.2生态建筑设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同时它反作用于社会,通过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对比与分析,唤起人们的行为。早在古希腊,神庙的建设加强并支持了当时社会民主化的思想.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三维空间唤醒了社会对自由的意念.日本住宅的小尺度也是对日本社会的模仿与反映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建筑有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善,同时,建筑也能对社会的可适应性要求做出形式的反映。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主题下。建筑的回应就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显然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的需求.而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的提出更加恰当。
2.3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以人为本”。如果偏颇地来看,如今对自然的破坏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自私的理念。于是有人提出生态建筑的出发点是“以自然为本”。这样看来.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不然。建筑的产生以来就是为人服务的。 “人一建筑一自然”是构成建筑世界的三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态建筑将三者融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它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原生的”建筑设计由于技术的落后性,有时也会有违背生态设计的问题。例如在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上,就如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粘土砖,粘土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使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与混凝土比起来.它的人工性能要好得多。然而,烧制粘土砖破坏的大量的良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荒凉。这样看来,对地方材料的使用也许正在破坏着当地的环境。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且要去探寻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来把这些朴素的、原生的生态建筑思想加以进化。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强调技术和社会、经济、艺术的整体平衡,在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同时,去关心社会、考虑当地社会发展的本土性和当代性,体察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普通大众构筑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在此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分析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在上海的可行性和发展。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 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3.1对“原生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利用
3.1.1从天井到中庭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上海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平面布局是以内院为中心,这当然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的。由于用地的有限,住宅的由原来的三开间退化为一开间,内院也随之越来越小,形成了天井。合院的形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天井却因为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下来。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了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
关键词:生态建筑原生的适宜技术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原生的”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1.1“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结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这些建筑通过直接的、单纯的与自然的接触,有着朴素生态概念。人们通常不自觉地运用着当地的材料、技术,并考虑当地的气候、风向等,建筑的创造出于人类征服自然、适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选址和布局上都体现着现代所谓的生态精神。这样的建筑从建设、使用和毁灭三个阶段都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当然原生的生态建筑也有局限性,它们通常内部功能组织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尤其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除了个别实验性质的生态建筑之外,大部分对生态建筑的摸索也处于“原生的”状态。
简单说,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本文提到的“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1.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在1969年提出,其原意是“Localized lea rning by doing”,也就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它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一味照搬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必要性
2.1生态技术与经济性的互动
建筑技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同时也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拥有低素质的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和追求。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的危害,不得不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经济的落后导致技术的落后.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原生的”生态建筑在经济上是足够节省的,却不足以体现当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很难广泛展开:而在中国真正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建筑凤毛麟角,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很大一方面.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盲目建设大量的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是不合国情的。因此。提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迫在眉睫。
2.2生态建筑设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同时它反作用于社会,通过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对比与分析,唤起人们的行为。早在古希腊,神庙的建设加强并支持了当时社会民主化的思想.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三维空间唤醒了社会对自由的意念.日本住宅的小尺度也是对日本社会的模仿与反映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建筑有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善,同时,建筑也能对社会的可适应性要求做出形式的反映。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主题下。建筑的回应就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显然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的需求.而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的提出更加恰当。
2.3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以人为本”。如果偏颇地来看,如今对自然的破坏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自私的理念。于是有人提出生态建筑的出发点是“以自然为本”。这样看来.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不然。建筑的产生以来就是为人服务的。 “人一建筑一自然”是构成建筑世界的三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态建筑将三者融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它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原生的”建筑设计由于技术的落后性,有时也会有违背生态设计的问题。例如在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上,就如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粘土砖,粘土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使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与混凝土比起来.它的人工性能要好得多。然而,烧制粘土砖破坏的大量的良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荒凉。这样看来,对地方材料的使用也许正在破坏着当地的环境。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且要去探寻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来把这些朴素的、原生的生态建筑思想加以进化。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强调技术和社会、经济、艺术的整体平衡,在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同时,去关心社会、考虑当地社会发展的本土性和当代性,体察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普通大众构筑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在此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分析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在上海的可行性和发展。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 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3.1对“原生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利用
3.1.1从天井到中庭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上海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平面布局是以内院为中心,这当然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的。由于用地的有限,住宅的由原来的三开间退化为一开间,内院也随之越来越小,形成了天井。合院的形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天井却因为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下来。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了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9/128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