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风景园林与景观建筑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示:这本身或许是学科遗存发展下在今日所产生的碰撞。在未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国人很少有人了解国外那已经积累的较为成熟的学科——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逐渐认识到国外的景观建筑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现代工业文明以至今日的信息时代的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较为传统的中国造园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扩展自身的理论和涵盖范畴。这
这本身或许是学科遗存发展下在今日所产生的碰撞。在未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期,国人很少有人了解国外那已经积累的较为成熟的学科——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人逐渐认识到国外的景观建筑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现代工业文明以至今日的信息时代的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较为传统的中国造园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扩展自身的理论和涵盖范畴。这也算工科的理性与农林科的理性以及艺术的感性三者在不同层次上的冲撞。(参考《建筑中文网》)
由于本身学科的侧重点的不同,加之如今它们之间交叉的范围越来越多,在某些方面的看法难免有所不同,对对方的学科产生偏见,引发冲突,从而把到底谁应主领谁,谁应兼并谁,谁应取代谁的这一“现实”的问题提到桌面上来。而调和这冲突的人本身就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着取代风景园林抑或景观建筑的一个崭新的学科的产生,而是把它们中的一些东西加以融合统一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理念和设计中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国外优秀的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并不是说将两者相独立或者谁兼并取代谁。当然把风景园林和景观建筑都认为其内容都已臻完善的看法也是不全面的。
风景园林已经从原来的本身传统造园理论扩容或是演化成了与现代绿地规划相结合的理论,里边已经渗透了许多的关于工程技术和空间设计方面的理论,已经不是单纯的以植物造景为核心的传统造园艺术了。而景观建筑多为一门国内新兴的学科体系的许多内容并不能立刻为中国传统的学科所吸纳接受,这种融合也本身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的关于生态及工程设计理论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方法也有所创新。所以说真正能转型应该把学科教育冀望于下一代上。
在这两种重点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如何把内容与重点相统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教授知识上,我想应该是两者并发,而老师本身也应该没有对所谓学科的不同偏重,应该是熟知国内外关于风景(景观)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从中自己吸收获得启发后把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共同之处无一例外的传授给学生们。从中国传统的美学到国外的理念都要让学生们自己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与区别,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传达给学生们。所以我想这样的老师也应该是同一个人才好,不同的老师传授不同侧重点的知识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困惑。
关于综合理论的传授的重点可能会因为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内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上一代人有着或多或少的学科偏见的存在使得其很难得到统一。本人做一个不太合适的比方,把从事这两种学科研究分为不同的两类人。一是接受中国传统东西太多的一辈子都生活在自己家园的如今已老的人;一是比较具有时代感而且能积极拓展自己视野思想较为激进的年轻人。前者由于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和自己所生活的家园而构筑自我理想的世界。后者由于饱览全球风光欲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新空间、新世界。再打个比方,门前本身又几株枣树,由于树种而且土壤本身等原因而生长的并不理想,老人对自己亲手栽下的这几株具有浓重的怀乡色彩的树情有独钟,但是一些青年人看到这种情况建议换别的树或是新的品种而使得环境显得丰茂而有生机。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许多站到老年人一边的人表示了反对,而许多年轻人想尽早的改变这种自己认为不符合生态规律的现状。老人质问年轻人:“如果你换种别的树还算有对故乡的感情么?”年轻人说:“我看中的并不是那几株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生长很差的树的形态,虽说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你们没考虑到它实际能给在其周围生活的人们实际获得的实惠呢?为什么不可以接受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呢?”这个例子虽说有些局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国内传统与国外新事物之间的碰撞,一个具有一定的自身历史和自由发展脉络及方向的学科是很难突然变轨或引入过多的外来东西的。而这种新的事物的确是富含着勃勃的生机和有其生存的广阔土壤的,它们在一定情况下是不能相互取代对方的。
但是我们展望的应该是统一,每次遇到交融我们都想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种话,我想我国现代化的设计师——邓小平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应该在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两者都应考虑的前提下作出我们的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时代内涵的新东西不是更好么?更值得我们去创造实现么?我们自然已经改革开放走向了世界,为何不让世界公众给我们投注以新的而不是带有偏见或是平淡的目光呢?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科的内容,而不是表层的问题。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1/10113.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