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项目,位于北京西北郊,一期工程占地130多hm2.国务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有志于将其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的高科技园。为了提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和满足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环境要求的规划方案,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将湿地概念引入规划,不仅对于提高规划质量和个性,而且对于改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都有一定的价值。
前 言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项目,位于北京西北郊,一期工程占地130多hm2.国务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有志于将其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的高科技园。为了提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和满足高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环境要求的规划方案,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将湿地概念引入规划,不仅对于提高规划质量和个性,而且对于改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都有一定的价值。(参考《建筑中文网》)
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据有关资料,全世界共有湿地8.5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我国大约有湿地0.63亿hm2,天然湿地0.25亿hm2,人工湿地0.38亿hm2[1].北京分布着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和蓟运河等5个水系;市区现有湖泊26个,总面积约600hm2,这些湖泊中有的是历代皇家园林,如北海、中海、南海、昆明湖等;有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人工疏挖整治而成的人工湖。目前,这些湖泊多数已成为广大市民休息、游览、开展水上活动的场所,有些还是国内、国际著名旅游景点。此外,在北京周围,还曾经存在大量低地沼泽和稻田。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沼泽已经基本上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稻田从2000年开始也将成为过去。这些河流、湖泊、沼泽和稻田,都属于湿地的范畴,他们对于改善北京总体环境质量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在中关村地区进行高科技园区的设计,重视对水的考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历史上海淀中关村的西北就是北京湖沼最发育的地方。这里最有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或临湖而建,或就建在湖沼低丘之上。如圆明园的水面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54%,可谓无水不成为圆明园。
1、湿地概念
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湿地植物的地区[2].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异显著,给湿地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不同的人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统计过大约有50多种定义[3].总体上看来,湿地的定义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者给出的定义,通常采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即:“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另一类是学者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研究的区域及对象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完全一样,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等。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湿地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它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过程,如独特的土壤形成过程(潜育化或泥炭化)和植被演替过程;另一方面它在许多地方又需要依赖相邻的地貌景观,和它们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影响临近系统的活动。
经过反复分析,本文所持的湿地定义可以理解为“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挺水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他生物)相互作用构成,其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控制的自然综合体[4]”。
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不完全等同于规划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水景的概念和手法的。湿地可以理解成为水景的一种,但并非所有的水景都符合湿地概念的要求。这里以圆明园谐奇趣的水池进行讨论。历史上,谐奇趣是一个容喷泉、水池和西洋建筑于一体的水景园。圆明园被毁后,其水池孳生出茂盛的芦苇和香蒲植物群落,同时也成为水鸟、蝴蝶和蜻蜓的家园。在整个生长季都生机盎然。这些生命自生自灭,周而复始,无需人们的维护。显然,前者只不过是一处水景,而后者则具有了湿地的特点和功能。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概述
(1)人工湿地概念 人工湿地就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5].
(2)人工湿地的分类 人工湿地根据湿地中的主要植物形式可分为:A.浮水植物系统;B.挺水植物系统;C.沉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试验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浮水植物主要用于N、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的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都是挺水植物系统。
(3)人工湿地的构造 绝大多数自然和人工湿地由五部分组成:A.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B.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芦苇;C.水体(在基质表面上或下流动的水);D.无脊椎或脊椎动物;E.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其中湿地植物在湿地系统中具有三个间接的重要作用:A.显著增加微生物的附着(植物的根、茎、叶);B.湿地植物可将大气氧传输至根部,使根在厌氧环境中生长;C.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4)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特点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都具有如下特点:A.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B.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C.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E.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F.可产生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但也有如下不足:A.占地面积大;B.不精确的设计运行参数;C.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及对重要工艺动力学理解的缺乏;D.易受病虫害影响。
2.2、国外人工湿地技术
在北美,由于观察到自然湿地的同化能力,而在70年代开始对不同设计的人工湿地进行实验。各种不同的湿地在世界各地已被用来处理大量不同的废水,并且取得很显著的效果,根据对104座潜流系统和70座自由水面系统的运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两种人工湿地均可有效去除SS和BOD,并且也可有效去除N、P,出水可达三类水域(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水质标准要求[5].
人工湿地不仅可以用于城市和各种工业废水的二级处理,还可用于高级处理的精处理和对农田径流的处理,在有些情况下,人工湿地可能是惟一的适用技术。
2.3、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我国引进湿地处理系统较晚。在“七五”期间开始人工湿地的研究。首例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88~1990年在北京昌平进行的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量为500kkg/d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效果良好,优于传统二级处理工艺[5].其后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各单位相继采用过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作过一系列试验。
成都市活水公园是展示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新工艺的以水为主体的环境科学公园[6].在此人工湿地系统中处理污水的主要工艺过程有:厌氧沉淀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戏水池以及连接各个工序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等五个部分。从厌氧沉淀池到戏水池可以清晰地看到污水在各工序逐渐变清的过程。可以充分体会“死水”变成“活水”的过程。
3、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湿地系统规划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规划有四大特色,包括:提出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交融、流通网络的设计和边界的营造。该方案是将生命科学园作为一个生命细胞来设计的,湿地系统的设计是本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下文对这一特色作简要介绍。
3.1、规划的基本情况
中关村生命高科技园规划大胆引入湿地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总平面图,以位于园区的中央湿地为核心,周围组团式地环绕着13组建筑。以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是全园的环境基质,也是高科技园区所需要的非正式交流空间。
湿地生态系统的成败关键是水。规划的园区水系统包括6部分:(1)园区内各建筑组团产生的生活和实验室污水收集系统,位于地下;(2)位于园区西北的生活污水污水处理温室,收集的污水在这里进行2级处理;(3)环绕园区的线状湿地系统,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缓慢绕园一周后成为干净水源,进入中央湿地。(4)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群落为主的中央湿地;(5)屋顶和园内绿地在降雨情况下形成的径流直接进入湿地系统,在绿地需要灌溉季节,可以直接从湿地系统取水;(6)园区和外界的水交换系统。由于建园初期,中央湿地系统土壤渗漏量大,需要从园区外引进一定数量的水,用于维护湿地和绿地系统,冬季湿地生物活动力低,处理的污水数量减少,需要向园区外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输出一定数量的污水。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703/709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