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何谓真实的“师法自然”

收录时间:2006-12-20 03:55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李先军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在中德高层景观教育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从深层次发表了对自然观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自然应该分为四类,即原始的自然、生产的自然、美学的自然和被损害自然的恢复。他认为我们中国美学的自然即所谓的花园概念源于对第一种自然的理解,而西方的美学自然观则源于对第二种自然的理解,他痛斥了对自然肆意更改的设计。

延伸阅读:中德 北京林业大学 美学 自然 自然观

    在中德高层景观教育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从深层次发表了对自然观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自然应该分为四类,即原始的自然、生产的自然、美学的自然和被损害自然的恢复。他认为我们中国美学的自然即所谓的花园概念源于对第一种自然的理解,而西方的美学自然观则源于对第二种自然的理解,他痛斥了对自然肆意更改的设计。(参考《建筑中文网

    我们的设计,所谓的“师法自然”,不是简单的那种有山、有水、有点地形起伏或曲折道路的自然,它不能代表我们现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那么每一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又是什么样的呢?它们真实的自然不是源于古代,而是源于现实、源于场地的历史和场地独有的自然面貌,而这才是我们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每一寸土地时应该去挖掘的,不是那种肆意改变现状,或者来个“中国式”的自然,那不是属于这块场地的自然,那是一种很失败的景观,而这也往往是我们现在中国的景观设计师乐意去做的景观。他可以不用去看场地,随便给你分几个一般景观必备的功能区、几条曲折的道路、几块起伏的地形或者再总结一下来个时髦的“几点、几线、几面、几环”的深奥抽象理论,那些很多都是虚假的,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说只能是“蒙骗”甲方的,因为很多这样的设计都是不适于具体的场地的,因为那些自然不是真正“人性的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不是长于土地上的自然”,我们经常说设计要“天人和一”,那么谁又能给它一个真正具体的解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或者理想化的彼岸”,而这往往是很虚的。我们做景观设计实际上应该是对自然的一种管理,而不是对自然的一种创造,不要将创造强加于土地上。

    “自然单元”上的自然

    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面积。如果将这960万平方公里平分以1平方公里为一个单元的化,那么我们中国就可以被划分为960万个这样的单元,你想一下不可能这960万个单元的的文化、地理及自然的观念都是一样的,甚至就用那几个常用的自然特征来概括。那么野草也是自然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野草呢?我们应该分别重视这每一个单元上的文化、地理,每一个单元的自然观,可是现在仅仅因为大家把这960万个单元相聚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土面积,一个代名词——“中国”。我们“中国”是有历史、有自然观的,所谓的自然观就是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起伏的地形等等,这是一个大的笼统的影响着这96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观。然而,具体的每一平方公里的自然观不应该是一样的,他们理应拥有自己单元独特的自然景观,而这样的自然景观才是真正属于这每一个单元、每一片土地的。设计师在设计具体的场地时,应该遵循具体场地上的自然观,而不是大的笼统的“自然景观”。

    我们在东北的某一个小场地上的自然景观肯定是与华北、西北、甚至华东、华南的自然景观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这些场地时却不是在探索这些具体单元的自然景观,而是以“大一统”的自然景观为设计依据和目标,结果设计出来的图纸几乎是一致的,或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让同一家设计公司或同一个事务所先后在这些不同的场地上设计自然景观时,这是很可悲的。

    欧洲的整个国土面积与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由四十多个国家组成,他们的每个国家就好比我们中国的“省”,他们在场地上也是相连的,是与中国相似的。然而他们的自然是不相同的,如果同样将他们的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一个单元的话,那么他们这些土地的单元总和才可能与中国的土地单元一样。然而他们土地单元的自然性是文化的、多元的,然而中国则往往被局限在一个大的概念当中,中国今天的自然更多强调的是源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即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自然——小桥流水、曲折的道路、起伏的地形,用这样的自然去概括当今中国的自然显然是“以偏概全”的做法。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庞伟先生说:“我觉得可以说没有中国,但是也可以说有中国,因为那个叫做中国的那个地方,一定是被更具体的地方代替了,比如它是被四川、浙江、山东这些省份或城市代替了,甚至还可以说是被北京、上海、苏州、拉萨这样的城市代替了。”

    我们在设计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师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象征着具体“省份”、具体“城市”、具体“土地单元”的自然,而不是那个叫“中国”的大地上的自然,因为你不可能对每一个地方的自然都用语言来表达,更不要指望用常用的那几个特征来表达。有时,我们中国人在设计的时候还经常用的一个词是“意境”,我们现在的人能造出那样象古典园林中所谓的意境吗?古典园林的意境是那些文人雅士的追求,他们那不是在简单的造山水,那是在做自己胸中的文章。我们现在的设计师能有那样的“胸魄”吗?

    我们的梯田、野草同样是自然景观,为什么现代的设计师就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反而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能说明我们的设计师是师法自然?有时候只是以追求自然的名义而自然吧!如果将我们祖国大江南北的公园都建成自然式而是一个近乎统一的模式的话,那么我希望我们不要去搞这些设计,因为我们这样能留给后代什么样的自然?就像我们今天面对的一样,各个地方的自然都在被淹没。记得吴良镛院士一再强调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渗透”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发扬各自的优秀地域文化传统,这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同样,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面对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我们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处理,同样要努力挖掘地域的自然,不要将“外来的自然”把本土的自然景观特性给“淹没”,否则的话我们这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留给后代的自然只可能是越来越少。

    古代真实的自然

    晋朝的文人陶渊铭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古代真实的自然景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应该是当时真实的自然。

    近代的自然

    鲁迅在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这就是属于这块场地最好的自然,因为自然的乐趣自在其中

    现代的自然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在其一篇被小学课本录用的文章《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说:“足下的文化”是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忽略的自然,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还能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是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而这些才应该是现代最“自然”的自然。

    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景观研究室主任刘晖教授说过:“我曾经辅导过小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有一个题目叫做”身边的自然“。在与小孩子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喜欢的自然,不是我们景观设计师设计的所谓”自然“,他们更喜欢的是那些荒野的角落,那些有蛐蛐、蝴蝶、蜻蜓的地方。在他们游戏的时候,他们对于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理解就开始了”。

    人类最后的一片自然——农村的自然

    在城市化高速进展的今天,城市中原有的的自然面貌已经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钢筋混泥土的森林世界,一片片冰冷的景观,甚至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倡议要搞新农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12/616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

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

关于新的建筑审美标准

艺术和景观论:论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

风景资源开发规划中的美学原则

休闲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探讨

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

建筑乃园林之眉目

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