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与自主创新研究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内容提示:目前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于企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关注,但对于具体行业的实证分析尚显不足。首先分析我国建筑企业目前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著特征提出集约化模式是形成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后,对中国建筑企业的实证
0 前言
工业和民用建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码头、水利水电、公共建筑等的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工业和民用建筑。有资料显示 2004 年中国住房建设拉动GDP 的直接贡献率为 1.3%,间接贡献率为0.6%;由于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建筑企业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此同时,由于工程质量的提高伴随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在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建筑企业垫资甚至被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十分普遍,资金流动受阻,使建筑企业的成长往往缺乏后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层面的问题,又同建筑企业往往忽视开发、培育和提高自身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有关。因此,为了有效地发挥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本文正是试图对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有益的探讨。(参考《建筑中文网》)
1 现阶段中国建筑企业的战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虽然同国内其它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尚有很多不足。下面分别就这些优势和不足进行阐述。
1.1 中国建筑企业的优势分析
( 1)具备一定的规模与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一级资质的企业,大多数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实力较强的施工队伍和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具有承建、招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
据统计,2004年全国资质等级达到四级及其以上的建筑企业有53 682家,全年完成总产值达18 696亿元,竣工产值11 543.2亿元,房屋施工面积为26 .63亿m2截至2004年我国已建成高度超过l00m的超高层建筑210幢以上。如我国采用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的上海杨浦大桥,亚洲第一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而且金茂大厦还位列世界第三高楼叽
( 2)建筑技术能力全面。我国的建筑企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与优势,所承接的工程门类齐全,涉及的领域包括:核电站、水电站、火电站等能源工程;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工业工程;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交通工程;煤炭、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饭店、写字楼等商业设施及住宅等。特别是在岩土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综合爆破、大型结构与设备整体吊装、预应力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等方面,有些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建筑投入成本低。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得多,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并有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潜力。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建筑业的从业人数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25%,而且每年新增人口逾千万人,加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从业者,因此劳动力成本很低。在美、英等国建筑业技术工种每小时工资达 10 美元,普通工种为 6 ̄7 美元,而我国只有其 1/15 左右。劳动力成本低,其它建筑成本也相对较低,使得建筑企业在投标时总造价较低,因此,在同等条件下比其它国家建筑企业更具竞争力。
1.2 我国建筑企业的劣势分析
(1)组织结构不合理。在招投标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的影响,建筑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国外同类建筑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规模平均偏大。我国建筑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近 50 倍,大型建筑企业平均规模是发达国家的 20 倍,其中年产值仅几千万元、人数却高达 3 000 ̄4 000 人的企业占相当比重。这种各自封闭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投入,还造成我国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大企业无法与国外大的建筑承包商相抗衡,而小企业也未能发挥专业承包的优势,不能与大企业站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2)技术创新能力差。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利技术少、而且技术应用层次不高,科技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施工机械化水平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许多建筑企业在权衡廉价的劳动力与高额的设备费用后,还是选择使用大量劳动力的人海战术。据统计,我国建筑业的科技贡献份额只占生产总量的 25% ̄35%,而发达国家为 75% ̄85%;我国研究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 0.3%,而发达国家为 3%,相差 10 倍以上。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 10 ̄30 年,而且每年科技投入很少,致使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陈旧的设备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更达不到国外建筑质量的严格要求,很难与国外建筑企业抗衡。
(3)经营管理能力低。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其中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仍采用粗放型模式。建筑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未形成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手段,企业信息的网络管理技术还属于半空白状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软件应用水平还很低。
(4)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全球 250 家最大国际承包商中,尽管我国建筑企业已占 38家,但大都排名靠后,中建总公司也仅位于第 18 位。从合同总金额来看,我国 38 家企业的营业额只占全球 250 家国际承包商营业额的 5.1%。从业务领域来看,我国建筑承包商一般仅局限于某—传统项目和施工阶段承包,而发达国家的建筑承包商不仅涉及到多专业和多领域的工程项目,而且能够覆盖到工程建设的计划、组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个阶段,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综合承包能力远远超过我国的建筑企业。中国建筑企业不仅在管理模式及经营机制上与国际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科技进步以及技术应用水平方面也明显落后于国外同行。
1.3 建筑企业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2004 年,建筑企业的运行环境总体上不甚乐观,产业产品及组织结构调整任务紧迫,经营状况呈现较大反差。除了少数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部分企业困难加剧,国有建筑企业亟需突破体制障碍,整个行业总体上未摆脱粗放发展的局面。
尽管如此,仍然有些大型的骨干建筑企业和专业特色鲜明、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企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企业收人、利润水平、税收水平、劳动生产率都有了明显提高。建筑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有所提高,如上海建工、北京城建的营业额都超过了百亿元。从地区分布来看,无论是产值、资产总量还是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都居于全国的前列。2004年,上海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 11.2%,北京占 10.7%,广东省占 7.4%,这几个地区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 56.3%。从劳动生产率来,上海最高,达 15.6 万元人民币/人,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 6.82 万元人民币/人。
2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集约化模式——以建筑企业为例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的建筑业要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加入WTO 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从而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培育、维护和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主体强势化、竞争领域扩大化的新形势。
在我国加入 WTO 的过渡期结束后,外商独资建筑企业将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建筑企业一起,以中国企业法人的身份在中国建筑市场开展工程承包活动,这将对长期以来国有建筑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格局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国际建筑市场集约化的道路。
2.1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评述
2.1.1 国外研究成果
(1)整合型核心竞争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 1990 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2]。哈默在 1994 年发表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文中重申了这个观点,并列举了核心竞争力的 3 种类型:与市场进入相关的竞争力、与整合相关的竞争力以及与功能相关的竞争力[3]。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 T.Fujimoto 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体中根深蒂固的、相互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4]。根据这个定义,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类能力,即洞察力和预见力。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9/82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