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未来的室内设计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示: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从来不有意识地吸收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的设计师,能够提出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来。
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从来不有意识地吸收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的设计师,能够提出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来。(参考《建筑中文网》)
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一直具有相当独立的地位,这种独立完全源自于它所具有的专业特征,造型手段和艺术表现规律、以及实现的技术条件。然而,当室内设计一旦脱离开传统的设计方法,走进整体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来,其作为室内设计的独立性就要受到置疑了。本文将以有机建筑的设计理论和生态建筑的设计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对于室内设计所应持有的、现代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对于室内设计本身的形式美规律和设计手法等不作为本次讨论的话题。
问题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事实:到底什么样的室内环境是一个好的设计?未来的室内设计到底何处去?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其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都得到提升和发展。但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中,由于其他相关边缘学科(生态学、社会学等)的介入,室内设计的艺术设计到底能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占多大的比重?是否还继续唱独角戏?这里论述的概念可能会有与现在人们意识中传统的室内设计的概念不同。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和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旧的世界格局仿佛在一个瞬间崩溃,而新的世界格局仍在迷离模糊之中,全球的文化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因为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科技进步而有很大的改变:一方面似乎变得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和生活,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尽可能地节省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建造出适合居住的室内环境。
90年代以来,我们这个时代变成了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从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新时代,结束了原来某些文化权威性的支配地位。在我们的文化中,那种“回返”传统(文化的和自然的)的大趋势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现象,回归是一咱稳重朴素的美学,是对世俗化日常生活的兴趣,也是对社会和自然的法则、伦理的肯定和尊重。人们都逐渐变得冷静和成熟起来,开始重新思考自身,为自己定位。今天所谓“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主义”、“解构主义”、以及“简约主义”等等已不再是我们设计师所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设计师们更关切的是未来的室内设计将走向何处。
1. 中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在当前国际发展大环境的条件下,中国的室内设计将处于何种地位?将如何发展?这都是我们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种设计和技术都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中,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有很多课题有待研究。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近两百年来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但工业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森林、生物物种、清洁的淡水和空气,以及可耕种的土地,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在急剧地减少,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垃圾遍地……。如果按过去工业发展模式一味地发展下去,这个地球将不再是人类的乐园。现实问题迫使人类重新认真思考——今后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还是注重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来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我们必须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认真的思考。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以建筑群为特点的人工环境,高楼拔地而起,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建筑的森林。随 着城市建筑向空间的扩张,林立的高楼,形成一道道人工悬崖和峡谷。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也出现了人类文明的异化,人类驯化了城市,同时也把自己围在人工化的环境中。高层建筑采用的钢盘混凝土结构,宛如一个大型金属网,人在其中,如同进入一个同自然电磁场隔绝的法拉第屏蔽室同失去了自然的电磁场,人体无法保持平衡的状态,常常感到不安和恐慌。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中自然景观的重要,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不论是建筑内部,还是建筑外部的绿化和绿化空间;不论是私人住宅,还是公共环境的幽雅、丰富的自然景观,天长日久都可以给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高楼大厦已不再是环境美的追求,回归自然成了我们现代人的追求。现在,人们正在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来,在人类生存的空间中进行自然景观的再创造。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使人们在生存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成为可能。
另外,我们在建造中所使用的一部分材料和设备,如涂料、油漆和空调等,都散发着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无公害的、健康型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是当务之急。我们现在的施工现状是木工、油工、瓦工、电工、等一直涌入,电锯、电锤等声音齐鸣,烟尘飞舞,刺激的气味弥漫空中,秩序混乱。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总比例的34%.在建筑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室内装修材料的生产、施工与更新造成的。目前,我国室内装修投资在工程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室内设计所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也越发严重,譬如,每年室内装修消耗的长期成材木材占我国木材总消耗量的一半左右(这还不包括进口木材)。这些都是我们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异常严峻。因此,绿色材料会逐步取代传统的建材而成为建筑材料市场的主流、标准化的、装配式的、充满秩序的施工场面将必然替代现在混杂、无序的场面。这样才能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生活品质,给人们提供一个清洁、优雅的环境艺术空间,保证人们健康、安全地生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高度的统一。
回溯以往,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享受,人们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索取,使自然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建成的环境也大都缺乏人性,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这就是人类为求得自身的发展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但在问题逐渐暴露以及人类自我反省的延伸下,人们已经认识到设计已不单单是解决人自身问题,还必须顾及到自然环境,使人类的设计不仅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能推动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2. 建成环境的启示
实例一:柏林国会大厦改建(资料引自《世界建筑》2002年第四期)
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帝国大厦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1992年经过公开的国际竞标,德国政府指定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作为改建国传授大厦的设计主待人。通过对竞赛方案的修改,福斯特完善了原有的设计。完善后方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形,而且使它变成了一座生态建筑,使看上去貌似简单的玻璃穹顶具有丰富的内涵。
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目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 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侄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可以随时打开。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7/4916.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