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心理失衡这道坎-对做好施工企业心理失衡人群思想管理的探讨
- 东莞至惠州城际铁路隧道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安装施工技术
-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五个控制要点
-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和防止措施
- 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预控措施
-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预报技术案例分析
- 预制块镶面现浇混凝土隧道洞门施工方法
- 建筑施工模板应用技术简析
内容提示:心理失衡是心理的不和谐,由此造成了与他人的不和谐和与企业的不和谐。心理失衡表面上看是一个心态问题,实际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马寅初老先生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心理失衡是心理的不和谐,由此造成了与他人的不和谐和与企业的不和谐。(参考《建筑中文网》)
■心理失衡表面上看是一个心态问题,实际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马寅初老先生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事实表明,比较方法不正确,使人越比越别扭;而比较方法正确,使人越比心理越平衡。
一个心理平衡的人,个人欲望容易满足,情绪乐观,心胸宽广,生活充实,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这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当今施工企业中,不少人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理不平衡,并由此引起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与时俱进做好心理失衡人群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他们心理平衡,对于推进改革发展,确保构建和谐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心理失衡引发的突出问题
对部分施工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人们对精神、物质和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心理的不和谐,由此造成了与他人的不和谐和与企业的不和谐。这种内在思想情绪的反映,引发诸方面与构建和谐企业极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引发不满情绪。一些人整天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追逐名利,贪求无度,心理上不满足、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产生悲观失望感、低落感和怀恨感。这些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影响团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离心力,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企业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少数人成股东、多数人成雇工。这些使一部分人想不通、想不开,产生怨气。组织集体上访,就是这种不满和对立情绪的表现之一。
引发党内腐败。实践证明,贪官初始,几乎无不始于心理失衡。有个腐败分子在忏悔中这样说:“我当干部一开始非常谨慎,以后发现几位原都不如我的朋友、同学当了私营老板,都成了富翁。与他们收入相比,觉得自己吃了亏,心理不是滋味。于是渐渐地利用手中权力为他人谋利,自己从中得好处”。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党内出现“前腐后继”现象,人们对此深恶痛绝,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党的信任度受到严重影响。引发违法犯罪。有少数人认为:有的干部凭权力捞到钱,私营老板凭本事赚大钱,自己拼死拼活还没钱。想想不服气,比比不甘心,便误入歧途,铤而走险,抢劫、盗窃、贪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毁了自己,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对别人提的意见不能承受,心理失衡,情绪失控杀害四名同学,这种激情犯罪的教训,应当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引发身体疾病。医学家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平衡表现出的愉快、乐观、喜悦的积极情绪,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生理状况,是身体健康的基石。而愤怒、不满、焦虑、紧张、不安、苦恼和生闷气等心理失衡的消极情绪表现,直接导致个人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损害身体器官的机能,促使无病的产生许多疾病,有病的病情加重,也是恶性肿瘤的催化剂。生活中,因此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屡见不鲜。
施工企业个别人员心理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
历史因素。自古以来,心理不平衡的不良心态,在我国各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中一直存在。历代皇宫中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大都是从心理不平衡开始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窄,嫉能妒贤,是心理失衡的典型代表。心理失衡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不良心态,不可能不影响到今天的人们,总是在各个时期一些人身上,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心理失衡的历史因素。
社会因素。在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困难群体的同时,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我国部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承担起改革的成本,为国家长远利益作出个人利益的牺牲。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部分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而另一部分人则为孩子读书、看病求医、维持简单生活和养老苦苦发愁。 这些不公平现象,是产生心理失衡的社会原因。
思想因素。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一部分尚未富起来的人群中间仍流行“红眼”病,“均贫富”的传统观念至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心理失衡表面上看是一个心态问题,实际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以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私心膨胀,是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思想根源。
促使心理平衡的有效对策
对心理失衡这个在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中普遍存在而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对其危害性要充分认识,不可低估。加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提高心理自我调节功能,切实加强心理平衡能力建设,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是目前宣传思想工作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遇事正确对待,保持心理平衡。
遇事能够正确对待,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优势和劣势,正确评价自己。不要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过高要求自己,凡事要量力而行。现实生活中,并非都心想事成,不可能“万事如意”。要以清静的心对待个人欲望,对自己理想进行调整,降低希望值,并且了解自己的弱点。这样,对自己的付出能换到什么样的回报就能做到心理平衡。其次,正确对待别人。要摒弃嫉妒心理,不要眼红,具有“念人之功,容人之过,扬人之长,避己之短”善解人意的崇高心灵。充分认识别人钱财多,但风险大、辛苦程度大;别人地位高,但责任大、压力大。要把别人的进步作为自己的快乐,把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当成自己最大的心愿。再次,正确对待社会。现在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很多利益的调整,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引起心理不平衡的事较多,关键是怎么对待。如果悲观对待,容易生气,心理就必然不平。相反,乐观看待社会,对目前党中央为构建和谐社会而维护和实现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充满信心,充分认识人民生活从没有这么好过,经济发展从没这么快过、伟大祖国从没这么强过,这个时代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代。正确对待社会,就能对社会产生感激之情,这个做到了,好多问题可以解决,心理也就平衡了。
坚持正确比较,求得心理平衡。不攀比,不计较,心理容易平衡,应大力倡导这种有益的心态。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比较,中年人中尤为突出。现阶段大家之间经常比较的是,什么职位、年薪、房子、车子等,男人一般的比事业、成就等,女人喜欢比老公、孩子的成绩、工作、前途等。积极的比较有利于工作,消极的比较会带来不良后果。事实表明,比较方法不正确,使人越比越别扭;而比较方法正确,使人越比心理越平衡。所以,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比较观”至关重要。正确的生活比较观可由六方面构成:一是不老与物质条件好的比,而是把自己现在的吃饭、穿衣、住房、收入和生活质量与自己以前生活比,觉得好了多少倍,比出满足感;二是不与少数富人比,而是与现阶段贫困群体比,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比出幸福感;三是不与享受奢侈的人比,而是与革命先烈比,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自己一无所有,而我们现在得到的和享受的太多,比出内疚感;四是不老是与活着的人们比,而与已故之人比,钱是身外之物,生没带来,死不带去,比出对名利的淡泊感;五是不与权大财多的人比,而是与坐进监狱的罪犯比,他们为私利违法犯罪,如今受到管制,活动受限,失去自由,比出自在感;六是不与唯利是图的人比,而是与先进典型比,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不求回报,有口皆碑,比出进取感。通过生活上的正确比较,就能求得心理平衡,从而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做到知足常乐,促使心理平衡。一个人生活上知足,就能心理平衡。一是要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知足者常乐” 这句熟语,源于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生在世,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马寅初老先生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只有这样役物而不为物役,才能抵御名利、金钱、地位的诱惑,保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抵御诱惑能力增强了,就能做到知足。二是坚决摒弃贪婪的心理。有一首诗把“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畸形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俱皆供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升天把鹤骑;若要世间人心足,除非南柯一梦兮”。当然,这是夸张的写法,却形象地反映了当代一些人“得千盼万”的贪婪心态。贪求和空想去除了,就能真正知足。三是要有切合实际的追求。古人云:“良田千顷,日食三餐;豪宅万间,夜眠八尺”,说的是人的生活需求是有限的,奉劝和告诫人们对利益的获取和追求必须有度。对金钱和权力淡泊了,就能实现知足。诚然,我们提倡个人生活中的知足,并不是一概反对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相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个人收入的增加,应该而且可能改善生活条件,享受改革的物质、文化成果。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我们讲物质上的知足常乐,要求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干事业上,多考虑奉献,少考虑索取。生活上知足,事业上敢于超越自己,勇于超越别人,不断开拓创新的不知足,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表现。雷锋同志说过:“生活上要向标准低的同志看齐,工作上要向标准高的同志看齐,”这应该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经济争做贡献。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5/21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