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建筑畅想潇湘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竞赛地点青岛市,通过日本大阪大学推荐,找到了刘育东。希望他让具有时代意义的数码建筑,矗立在这座将迎向世界的城市。(参考《建筑中文网》)
在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学目标管理”网页中,写着:“2010年交大建筑所达到全美前10名建筑研究所目标,否则刘育东请辞交大教职。”
刘育东何许人也?
3月上旬的一个下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主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应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邀请,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台湾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研究所刘育东教授,围绕“数码科技狂想———城市建筑艺术”主题的精彩演讲,彻底颠覆了所有的传统设计理念。记者近距离走访了这位新锐的建筑艺术家。
刘育东的开场白非常生动———“长沙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很有人文精神,这样的城市,加上数码建筑,会更有意思。”
设计要有侠义精神
“设计要有侠义精神,规则可能是错的。”刘育东出语惊人。
刘育东认为,数码科技重新定义了空间,人们的生活体验也更加丰富。刘育东将文化艺术和科技影响融入建筑中,他用数码科技,将原本平凡黯淡的建筑物改造成艺术品,用自然曲线来代替几何直线,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尤其是“青岛胶南新建筑”———中国特色数码建筑,将海洋资源、历史、书法相结合,达到“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的艺术效果。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表示,每个时代对应的建筑主流不一样,现在的时代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入信息社会,很多的生活方式已改变,时代或多或少已改变了生活,数码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种尝试,打破了传统三维模式。数码建筑在欧美已由实验性阶段转入实用层面,极大地解放了人活动的空间,对传统建筑美学形成革命性冲击与颠覆,同时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已达到了实践层面。
魏春雨教授认为,数码建筑冲击的,不是建筑形式上的革命,是观念上的革命。当然,建筑本质上,大众化的设计,还是要考虑主体功能为主。魏春雨不无幽默地表示。
建筑需要梦想
科技与艺术有何差别?自然环境与人造的环境差别在哪里?是自然环境应该去符合人造环境,还是人造的环境要顺应自然?刘育东的不少设计案深刻地探索思考这些问题。
刘育东主张,科技即艺术,艺术即科技,而自然与人造环境是相互共生的。
“科技本来就是人文的一部分,瓷器在1千年前是科技,现在是艺术。”长身玉立的刘育东,瞇起细长的眼睛笑着说,自己是幸运的。对于燃起生命热情的事物,喜欢 挑战并去改变。他醉心古物———张大千画笔下的优雅仕女、盛唐骑士、怀素的狂草……却追赶最尖端科技的人生,这似乎有点矛盾。但当刘育东的实体与数码建筑梦,在大地上一层层搭建起来时,人们才发现,传统与现实,是这样地切近。
刘育东的数码科技梦,是突破传统建筑框架的全新架构。
他要把电影《关键报告》中汤姆克鲁斯伸手移动虚拟档案的场景,搬到真实的空间,翻转人们的空间使用经验。
颠覆传统设计理念
刘育东的数码建筑理念,给湖南建筑设计界带来了强烈冲击。从3月5日开始,到3月12日,将近一个星期,湖湘数所大学争相邀请刘育东畅谈他的数码建筑理念。从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到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女子大学、株洲工学院;从高校教师到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刘育东在三湘大地刮起了数码建筑旋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胡骉教授认为,传统住宅有很多优秀设计师在做,作为一个传统的大学教授,刘育东在探索一种新的道路。作为数码建筑师,他是一个先行者,给建筑界更大的惊喜,找到一条符合自己性格的一条路,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胡骉表示,建筑设计要开拓视野,同时要有所突破,不能简单复制已有的东西,要贴近人、贴近自然、贴近科技。
自在天装饰公司总设计师汪晖则认为,刘育东的设计方式非常有条理,很有趣味,用现代人的考古方式,将作品做得非常有艺术感。非常喜欢这种创新的方式,任何人都有一个传统情结,在虚拟空间,传统通过他实现了创新,完全颠覆了传统设计的形式。
“时尚只是一个壳,传统是骨子里的东西,用科技的方式来还原人文。在很炫的时尚空间里,可以实现传统的回归。我们也在尝试创新,但是我们的创新是一种形式”,汪晖表示感到震惊,然后惊喜———他让你感觉到传统的彻底颠覆,但传统文化却又含在骨子里。除了看到视觉外,可以摸到上亿年前恐龙蛋的感觉,几百年前的石膏的裂缝的感觉,汪晖的表达感性而生动———做设计本来就很痛苦,有概念和想法不够,还要有实践精神,把小的空间概念从人文精神去拓宽,这是一种更立体、更三维、更宏观、更有内涵的表达。
在湖湘大地写下另一页明日建筑历史的宏愿,的确令人期待。
来源:长沙晚报
来源: 《建筑中文网》.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604/427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