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我国高校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分析研究
栏目最新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针对高校集聚型教学楼的特点,探讨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大学校园规划和教学建筑的设计,分析了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性要求、功能复合形式和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随着经济的竞争步入现代国家的决策中来。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政府也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建设新校园的热潮。新校园的设计正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由于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人们对集聚化校园、生态校园的呼声渐高,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面,传统分散式教学楼明显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老校园基本上是以一种“分散”模式进行布置,而现在的新校园一改以往传统教学楼分散、封闭、单一的空间形态,空间构成和体形组合转而趋向集聚、紧凑、开放、大规模和组群化,集聚式教学楼是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将传统分散的教学楼集中而形成的较大规模、多层的单栋或组团格局的教学楼的综合体,多以一种“集中整体”(集聚式)的模式进行组织。(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概念的界定
1.集聚型教学楼
高等学校的教学用房有很多形式,包括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专业教学楼、图书馆、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它们共同组建了高校教学空间的主体。教学楼指的就是专业教学楼和公共教学楼。
专业教学楼指的是提供给各个专业或者不同学科进行专业型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的用房,按照传统的概念,就称之为系楼,如建筑系楼,生物系楼,管理系楼等等。
公共教学楼,指的是传统概念上的教学主体和阶梯教室。主要承担高校的低年级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它的特点就是建筑规模较大,房间使用频繁,无固定使用主体。集聚式教学楼,在我国高校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类型,国外早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如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在 1976 年规划的约旦雅尔穆克大学教学楼建筑群。
现在在各个新校园使用的“集约式教学楼”,具体指的就是在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组织功能和复合控件的设计,将几个独立的教学楼单元相互集中起来的一种建筑模式。各建筑单元整体统一布置,或相互咬合,或竖向叠置,或用连廊等相互连接,彼此联系较强,形成规模较庞大的整体式建筑“群落”,其形态较集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体性”、“集中性”、“联系性”。
2.生态校园
由于大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而新建的校园一般都是占有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郊区或乡村宝贵的土地资源,快速建设的大学和大学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校园的生态建设迫在眉睫同时,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对校园周围环境的必然要求。
生态校园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力求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与基地生态相融”,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大学校园。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的资源,努力实现零排放也是生态校园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性要求
由于学校的规模、专业特点、办学的方式以及在周边环境、社会条件的不同,其功能分布的设置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高校可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和教工生活区。其中教学区是高校校园的主要核心区域,里面集中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实验以及部分生活服务设施,是学校对外关系的枢纽。教学区的空间形态、建筑形象、环境品格,都集中反映和代表了一个高校校园的整体风貌,是具有统率作用的核心区域。
传统的教学区的建筑一般只注重教学功能,到处安插教学楼,使教学区的建筑密度偏高,从而缺乏足够的、多样的户外活动场所。而建筑又多以院系为单位,分散布置,彼此缺乏联系与沟通。
集聚型教学区则在功能复合中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封闭的状态,走向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开放系统,注重空间环境的的持续与开放,注重教学与交往的结合。教学区同其他功能区适当分区,考虑适度的模糊。这种复合型的结构的教学建筑呈现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的特点,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很好的进行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组织模式,随着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环境问题也成为大学校园发展所面临主要问题,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也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激发人们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日常公共行为中原有的兼容性,如上课与休闲,购物与社交,阅读与自习等,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集聚型教学环境中,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户外活动场所,如中心广场、园林绿地、近水空间、庭院空间等等。在交通组织上,实行人车分流,力求形成步行区域,为教学区创造安静的学术氛围。
(三)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复合形式
学校建筑虽然是由物质构成的具体实物,但是却能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而且对心灵的陶冶,也多是由实物而生的抽象影响。就教学楼建筑的形式而言,如果学校建筑雄伟,便可使学生因为对建筑的感受而养成宏伟的气度,如果学校建筑幽美,便可培养学生文雅的风范。这是由于人长期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会不知不觉的感染到环境的风格。
事实上,建筑影响心理,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态度、价值标准、兴趣、动机等。许多研究表明,在高校学习的学生,教学建筑是其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与使用,尤其是教学建筑的设计、教室内的课桌椅,设备的安排和室内环境的控制,室外环境的绿化和美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态度、学习方式、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等。教学楼建筑如果能够具有良好的、实用的空间,优美的建筑造型,赏心悦目的色调,完善的设备与管理等,对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培养上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学生在选择一所高等院校就读的各项因素中,校园环境常常仅次于学术声誉的第二位因素,而教学建筑是校园人工环境的主要构成。
在我国,许多环境优美的校园都给与人们留在美好的印象。如:北京大学的水清木秀、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风格现代、淡雅清新;中山大学的古榕蔽日、楼亭入画等等都因为其优美的环境和教学建筑的特色使身处其中学习和生活的师生引以为豪。
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复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功能的内部复合
在高校教学建筑内部,除了主要的教学空间-教室和教学辅助空间-教室休息室、办公室、教研室等,还有公共性空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它将教学区域既分割又联系,从而构成了有序的有机整体。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学楼中引入生活、服务性的功能,如购物超市、书店、数码复印室、邮局、展厅等,为学生的紧张生活增添轻松活泼的色彩。
(2)功能的外在复合
功能的外在复合是指教学楼不仅内部有教学、休闲等功能的混合,还包括一般发生在建筑的外部广场、围合或半围合庭院、底层架空处、校园交通、绿地景观和屋顶平台等。高校集聚型教学楼的外部空间设计相对内部空间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思考。在许多高校教学楼实施后发现,往往事与愿违,设计中设置为中心集聚的地方不能吸引人的逗留,而在一些边角地带反而集聚着更多的人。原因主要是这些外部空间与教学空间联系松散,尺度过大,人们没有一种归属感,因而交往空间的设计更应注重对行为心理的研究。
(四)集聚型教学楼的设计理念
1.环境与生态的理念
环境与生态的观念在集聚型教学楼的设计中要重视基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工环境的观点。对集聚型教学楼基地自然环境的加以保护,自然的地势和自然特征为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调节和享受。
(一)概念的界定
1.集聚型教学楼
高等学校的教学用房有很多形式,包括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专业教学楼、图书馆、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它们共同组建了高校教学空间的主体。教学楼指的就是专业教学楼和公共教学楼。
专业教学楼指的是提供给各个专业或者不同学科进行专业型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的用房,按照传统的概念,就称之为系楼,如建筑系楼,生物系楼,管理系楼等等。
公共教学楼,指的是传统概念上的教学主体和阶梯教室。主要承担高校的低年级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它的特点就是建筑规模较大,房间使用频繁,无固定使用主体。集聚式教学楼,在我国高校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类型,国外早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如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在 1976 年规划的约旦雅尔穆克大学教学楼建筑群。
现在在各个新校园使用的“集约式教学楼”,具体指的就是在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组织功能和复合控件的设计,将几个独立的教学楼单元相互集中起来的一种建筑模式。各建筑单元整体统一布置,或相互咬合,或竖向叠置,或用连廊等相互连接,彼此联系较强,形成规模较庞大的整体式建筑“群落”,其形态较集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体性”、“集中性”、“联系性”。
2.生态校园
由于大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而新建的校园一般都是占有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郊区或乡村宝贵的土地资源,快速建设的大学和大学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校园的生态建设迫在眉睫同时,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对校园周围环境的必然要求。
生态校园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力求校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与基地生态相融”,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大学校园。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的资源,努力实现零排放也是生态校园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性要求
由于学校的规模、专业特点、办学的方式以及在周边环境、社会条件的不同,其功能分布的设置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高校可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和教工生活区。其中教学区是高校校园的主要核心区域,里面集中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实验以及部分生活服务设施,是学校对外关系的枢纽。教学区的空间形态、建筑形象、环境品格,都集中反映和代表了一个高校校园的整体风貌,是具有统率作用的核心区域。
传统的教学区的建筑一般只注重教学功能,到处安插教学楼,使教学区的建筑密度偏高,从而缺乏足够的、多样的户外活动场所。而建筑又多以院系为单位,分散布置,彼此缺乏联系与沟通。
集聚型教学区则在功能复合中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封闭的状态,走向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开放系统,注重空间环境的的持续与开放,注重教学与交往的结合。教学区同其他功能区适当分区,考虑适度的模糊。这种复合型的结构的教学建筑呈现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的特点,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很好的进行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组织模式,随着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环境问题也成为大学校园发展所面临主要问题,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也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激发人们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日常公共行为中原有的兼容性,如上课与休闲,购物与社交,阅读与自习等,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在集聚型教学环境中,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户外活动场所,如中心广场、园林绿地、近水空间、庭院空间等等。在交通组织上,实行人车分流,力求形成步行区域,为教学区创造安静的学术氛围。
(三)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复合形式
学校建筑虽然是由物质构成的具体实物,但是却能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而且对心灵的陶冶,也多是由实物而生的抽象影响。就教学楼建筑的形式而言,如果学校建筑雄伟,便可使学生因为对建筑的感受而养成宏伟的气度,如果学校建筑幽美,便可培养学生文雅的风范。这是由于人长期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会不知不觉的感染到环境的风格。
事实上,建筑影响心理,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态度、价值标准、兴趣、动机等。许多研究表明,在高校学习的学生,教学建筑是其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与使用,尤其是教学建筑的设计、教室内的课桌椅,设备的安排和室内环境的控制,室外环境的绿化和美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态度、学习方式、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等。教学楼建筑如果能够具有良好的、实用的空间,优美的建筑造型,赏心悦目的色调,完善的设备与管理等,对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培养上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学生在选择一所高等院校就读的各项因素中,校园环境常常仅次于学术声誉的第二位因素,而教学建筑是校园人工环境的主要构成。
在我国,许多环境优美的校园都给与人们留在美好的印象。如:北京大学的水清木秀、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风格现代、淡雅清新;中山大学的古榕蔽日、楼亭入画等等都因为其优美的环境和教学建筑的特色使身处其中学习和生活的师生引以为豪。
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复合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功能的内部复合
在高校教学建筑内部,除了主要的教学空间-教室和教学辅助空间-教室休息室、办公室、教研室等,还有公共性空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它将教学区域既分割又联系,从而构成了有序的有机整体。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学楼中引入生活、服务性的功能,如购物超市、书店、数码复印室、邮局、展厅等,为学生的紧张生活增添轻松活泼的色彩。
(2)功能的外在复合
功能的外在复合是指教学楼不仅内部有教学、休闲等功能的混合,还包括一般发生在建筑的外部广场、围合或半围合庭院、底层架空处、校园交通、绿地景观和屋顶平台等。高校集聚型教学楼的外部空间设计相对内部空间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思考。在许多高校教学楼实施后发现,往往事与愿违,设计中设置为中心集聚的地方不能吸引人的逗留,而在一些边角地带反而集聚着更多的人。原因主要是这些外部空间与教学空间联系松散,尺度过大,人们没有一种归属感,因而交往空间的设计更应注重对行为心理的研究。
(四)集聚型教学楼的设计理念
1.环境与生态的理念
环境与生态的观念在集聚型教学楼的设计中要重视基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工环境的观点。对集聚型教学楼基地自然环境的加以保护,自然的地势和自然特征为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调节和享受。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101/1467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