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栏目最新
- 建筑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与信息化解决方案
- 木结构住宅建筑的人居环境评价
- 绿色建筑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研究与实施进展
- 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和设计
- 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实施策略
-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
- 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
-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 室内装修影响空气质量实测分析及对策
- 保山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预测
网站最新
内容提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和高校也在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文力图从就业服务理念、就业服务过程、就业服务方式、就业指导队伍、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等六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以期对我国高校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宝贵经验、解决当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11 月 20 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 630 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2010 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700 多万人, 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和服务尤为重要。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 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然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在理念、过程、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 高校就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须解决的课题。 分析、研究国外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参考《建筑中文网》)
一、美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分析
美国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 1996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0.9%,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 美国又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是现代就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 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且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整合各种资源, 美国高校已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有效机制, 在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减少人为失业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形成了较为有效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1. 人本化的就业服务观念体系
1953 年,萨帕(Super)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首次将发展的观念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美国高校已形成“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 该模式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为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发展式”指导模式为特点,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将就业指导视作一个促进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认为就业服务不仅仅要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是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种理念提升。 在这种就业服务理念支配下,就业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2. 拓展型的就业服务过程体系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并将就业服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紧密结合。 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职业生涯贯通起来。 以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仅限在校期间, 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利用测试软件等帮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进而选择专业; 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为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丰富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直接感受; 第四年向毕业生传授求职要领,强化面试等求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需求信息。 现阶段美国高校就业服务的时限得到了拓展,延伸到“在读—就业前—就业后”,形成了一体化的过程。 而且美国高校的就业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在校生, 已毕业的校友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 获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 学校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就业的参考依据。
3. 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方法体系
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是集服务、管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多元化活动方式, 重视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相关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服务。 就业服务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入学初期,就业中心就通过 SDS、SCH、HVIP 等测试工具帮助学生对自身兴趣、 潜能等做出评价,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 学生就业阶段,一是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发展前途和意义的职业;二是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如正确填写求职表格,制定标准的求职材料,谋划求职的策略等;三是通过模拟方式,掌握面试中的交谈艺术等。 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就业指导也得到普遍实施, 产生了各种电脑生涯辅导系统,学生可通过电脑接受职业信息、教育和训练机构以及在线心理测试、在线咨询等服务。
4. 专业型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均设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门服务的组织机构, 并对该机构给予了充足的的经费投入,即按在校生学费的 5%给予拨款。 充足的经费为专业型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配备整齐,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数量上,一般按照学生人数 1∶200 的比例配置,且岗位分工明确,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 就业指导人员一般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 且经过考试达标、 获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美国高校还聘请经验丰富的各行业专家做就业指导顾问。 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几位职业顾问是律师,政治学院的几位顾问曾是政府官员, 教育学院聘请的顾问则是教育学家,专业型、专家型的就业指导队伍保证了就业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另外,美国的职业咨询业非常发达,为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指导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5. 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体系
美国大学在行政管理、 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 如在专业设置方面, 美国高校明确把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 服务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社会所需专业,特别是开设满足当前跨专业人才需要的交叉专业,交叉专业不仅提升与改造了传统专业,还使得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倍受企业的欢迎和推崇。
二、美国高校就业服务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是集服务、管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多元性活动方式。 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涵盖了职业指导、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重要内容, 将视点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怀。 生涯教育最终解决的是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 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的问题。
职业生涯教育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既定程序, 引导个体从社会发展的视野下,认识自身,认识社会,使知识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 从小培养个体努力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观念与技能,旨在使个体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步完成其社会化,由职业觉察到实现职业认同和职业追求,而逐步掌握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与劳动能力,为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工作。 学会自主决定人生前进的方向。 现在,部分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个人的能力、兴趣志向的深入思考,对职业的认知更少,他们择业的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就是该职业是否为当下最热门的行业。 所以当大学生走上社会时,多数学生对自己及其职业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那么在择业及就业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职业指导期间,个体在就业期是被动地适应职业。 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个体则将自己调整为经过对自身深入的分析与对职业的成熟思考, 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
2. 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服务
与美国相比, 我国高校的就业服务缺乏系统的过程设计和全面内容安排。 就业服务过程通常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 高校就业服务不仅是大学生毕业阶段的主要工作,更是一个全面、持续、系统的工程。 对此,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 延伸就业服务过程, 把就业服务纳入日常工作,把就业服务贯穿学生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大一、大二阶段,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 借助于一定的测试工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三阶段,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初步确定职业目标,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大四阶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动向、行业趋势,指导学生深入具体单位实地考察,进行生涯人物的专题访谈,针对性了解相关职业的职位要求, 引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推荐表和求职信,模拟应聘面试,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增加他们就业的针对性。 同时高校还应该进一步应拓展就业服务空间和渠道。
一、美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分析
美国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 1996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0.9%,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 美国又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是现代就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 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且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整合各种资源, 美国高校已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有效机制, 在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减少人为失业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形成了较为有效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1. 人本化的就业服务观念体系
1953 年,萨帕(Super)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首次将发展的观念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美国高校已形成“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 该模式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为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发展式”指导模式为特点,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将就业指导视作一个促进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认为就业服务不仅仅要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是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种理念提升。 在这种就业服务理念支配下,就业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2. 拓展型的就业服务过程体系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并将就业服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紧密结合。 以“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生职业生涯贯通起来。 以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仅限在校期间, 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利用测试软件等帮助学生逐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进而选择专业; 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为其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丰富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直接感受; 第四年向毕业生传授求职要领,强化面试等求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就业需求信息。 现阶段美国高校就业服务的时限得到了拓展,延伸到“在读—就业前—就业后”,形成了一体化的过程。 而且美国高校的就业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在校生, 已毕业的校友仍可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 获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 学校十分注重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就业的参考依据。
3. 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方法体系
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是集服务、管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多元化活动方式, 重视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相关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服务。 就业服务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入学初期,就业中心就通过 SDS、SCH、HVIP 等测试工具帮助学生对自身兴趣、 潜能等做出评价,以利于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 学生就业阶段,一是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着重指导学生选择有发展前途和意义的职业;二是通过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技能,如正确填写求职表格,制定标准的求职材料,谋划求职的策略等;三是通过模拟方式,掌握面试中的交谈艺术等。 信息时代的今天,高校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就业指导也得到普遍实施, 产生了各种电脑生涯辅导系统,学生可通过电脑接受职业信息、教育和训练机构以及在线心理测试、在线咨询等服务。
4. 专业型的就业指导组织体系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均设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门服务的组织机构, 并对该机构给予了充足的的经费投入,即按在校生学费的 5%给予拨款。 充足的经费为专业型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配备整齐,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数量上,一般按照学生人数 1∶200 的比例配置,且岗位分工明确,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 就业指导人员一般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 且经过考试达标、 获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美国高校还聘请经验丰富的各行业专家做就业指导顾问。 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几位职业顾问是律师,政治学院的几位顾问曾是政府官员, 教育学院聘请的顾问则是教育学家,专业型、专家型的就业指导队伍保证了就业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另外,美国的职业咨询业非常发达,为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指导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5. 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体系
美国大学在行政管理、 专业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 如在专业设置方面, 美国高校明确把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 服务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满足社会需求,开设社会所需专业,特别是开设满足当前跨专业人才需要的交叉专业,交叉专业不仅提升与改造了传统专业,还使得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倍受企业的欢迎和推崇。
二、美国高校就业服务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美国高校就业服务是集服务、管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多元性活动方式。 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是高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职业生涯教育涵盖了职业指导、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重要内容, 将视点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怀。 生涯教育最终解决的是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 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的问题。
职业生涯教育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既定程序, 引导个体从社会发展的视野下,认识自身,认识社会,使知识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 从小培养个体努力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观念与技能,旨在使个体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步完成其社会化,由职业觉察到实现职业认同和职业追求,而逐步掌握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与劳动能力,为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工作。 学会自主决定人生前进的方向。 现在,部分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个人的能力、兴趣志向的深入思考,对职业的认知更少,他们择业的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就是该职业是否为当下最热门的行业。 所以当大学生走上社会时,多数学生对自己及其职业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那么在择业及就业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职业指导期间,个体在就业期是被动地适应职业。 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个体则将自己调整为经过对自身深入的分析与对职业的成熟思考, 从而主动地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
2. 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服务
与美国相比, 我国高校的就业服务缺乏系统的过程设计和全面内容安排。 就业服务过程通常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 高校就业服务不仅是大学生毕业阶段的主要工作,更是一个全面、持续、系统的工程。 对此,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 延伸就业服务过程, 把就业服务纳入日常工作,把就业服务贯穿学生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大一、大二阶段,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 借助于一定的测试工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三阶段,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初步确定职业目标,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大四阶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动向、行业趋势,指导学生深入具体单位实地考察,进行生涯人物的专题访谈,针对性了解相关职业的职位要求, 引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推荐表和求职信,模拟应聘面试,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增加他们就业的针对性。 同时高校还应该进一步应拓展就业服务空间和渠道。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1011/1456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