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
浅论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栏目最新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网站最新
论文关键词 建筑;植物配置;景观
论文摘要 论述了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关系、建筑与植物的配置原则、建筑周边植物的构图关系,并就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及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进行了阐述。
建筑属于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植物体是有生命的活体,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具有灵动的自然美。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二者关系若处理得当可求得和谐一致。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的感染力生动活泼且富有季节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均衡感,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和谐、融洽。
1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原则
1.1以人为本
任何需布局的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以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然而人的需求并非完全单纯的只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在作为使用者的过程中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的设计亦是如此。所以设计者必须首先掌握使用其所设计建筑的人的类型及其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使用者的基本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
1.2因地制宜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根据建筑各方位的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进行实地勘测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
1.3生态性
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维护建筑周围的生态平衡。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从空间形态上形成物质、能量的循环通道,通过植物吸收养分,依靠分解者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此外,生态植物群落能挥发多组分气体,有利于空气电离并提高大气负氧离子浓度,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1.4个性化
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有规律的变化,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从而与建筑物在外在形态上产生一种呼应关系。园林绿化构图的韵律与节奏方式很多,常见的有简单的韵律、交替韵律、起伏曲折韵律及拟态韵律等。
建筑周围的植物景观设计应突出建筑自身的形象特征。每座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历史背景、空间尺度、色彩、符号等等。所以我们在为不同的建筑配置植物时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映衬出不同风格建筑的风采和神韵,表现出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注重选择不同干形的植物,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人工植物群落,考虑植物配置与生态性的和谐,通过不同树种的搭配体现韵律变化。
2建筑与植物的构图关系
建筑与植物的构图关系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平面形式的组织和立体造型的组合。建筑与植物的平面组合形成了“图底”的关系,这种图与底的关系使得两者都得表现。如建筑周围植满花草树木,建筑形态就格外突出。绿化平面形式应根据建筑外轮廓来设计,其方法之一就是随形就势,即在建筑外随凹凸变化布置植物,其植物形式与建筑形成统一形态。另外的统一办法就是使植物造景形式与建筑的外形相同,建筑外的绿化形式采用了规则方式使得造景与建筑形式相同;但在空间构图时利用构图的独特手法,进一步使得绿化形式富于变化给建筑环境带来清新感。
2.1对景与借景
对景是利用植物景观作为建筑轴线或行进路线端部的景,是视觉中心。对景可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必然注意到的景,如进出建筑时都可看到门前的大花坛,在大视角的位置上,成为醒目的对景。间接对景是不在行进路线的正视域内而是略有隐藏之意的隐藏之景,如回头一望或行进中发现的景。对景的对象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植物景观,如在建筑内观看室外的绿化成为对景,或在林木间观看建筑成为对景,这也称互作对景。借景是将没有组织的景色借到视域内。
2.2障景与隔景
障景是将不希望人们看到的部分遮挡起来。如建筑的配房、杂物院等形象不算太美的可用树木将其遮挡,或因建筑主要立面出现卫生间的窗时,为避免室内外视线的流通可用一丛树木将窗遮挡住。隔景是用来分隔、分离空间或景区,将大化小,将单调变成丰富,或将不希望人们达到的地方用绿化带予以分隔,阻止人们前往。如建筑外墙常出现一些凹陷空间,当不希望人们到达这些凹陷空间时,就用草坪或树木分隔此处。
2.3诱导与暗示
植物造景的诱导是在人们希望到达的目标处设立明显的绿化标志,提醒或帮助人们找到目标。如建筑入口处可植单株树木或设置花坛来突出入口;门厅中的楼梯口处设置几盆鲜花就会使人很容易找到上楼的通道。还可利用绿化形成具有方向性的路线,如道路两旁的树木、内通道两旁的盆栽,都具有很强的或明或暗的指向性。
2.4渗透与延伸
利用植物作为两个不同空间联系的媒介,使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扩展与延伸。这不仅增加了空间之间的流通感,还丰富了植物景观。如在入口处从台阶开始设花盆经门斗到门厅,这一连续性的花盆摆设将3个独立空间相互串连在一起,一种从内到外的空间流动感经由这个纽带联接而形成。有时,人们还能看到树的一半从屋面长出,这是为保护基地的原有树木而在建筑中开“天窗”留天井造成的,这种设计能将人们的视线由室内沿树干一直引到天空,这是垂直状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2.5尺度与比例
建筑空间中栽植绿化植物能使人把握空间尺度。在建筑中,人们希望体验到轻松愉快、富有宜人尺度的空间。不少建筑的室内外都设计成共享的尺度高大的空间,因而也会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使空间尺度大小宜人或借用绿化植物作为人对空间体验的参照物。
2.6质地与机理
建筑与植物的结合中,可利用建筑与植物的不同机理与质地的对比来丰富造型语言。如满而厚植的草坪有一种柔软的地毯感,会和水泥或沥青地面形成明显的对比;树木比墙面感到粗糙,有起伏的变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墙面、地面、家具和各种装饰织物与室内绿化植物可形成粗糙与细腻、坚硬与柔化的对比。利用机理的对比,可丰富人们的视觉内容,加强造型美感。建筑与家具陈设等均为人造产品,表面机理也较机械;而植物的表面机理则很自然、富有生气,在布局中合理配置可凸显各自不同的特点。
3不同风格建筑的植物配置
3.1中国古典皇家建筑的植物配置
皇家园林体现了皇家园林气派,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宫殿建筑群具有体量宏大、色彩浓重、布局严整、等级分明的特点,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白皮松、油松、圆柏、青檀、七叶树、海棠、玉兰、银杏、国槐、牡丹、芍药等作基调树种,且一般多规则式种植。
3.2江南古典私家建筑的植物配置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面积不大,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建筑以粉墙、灰瓦、栗柱为特色,用于显示文人墨客的清淡和高雅。植物配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名上体现建筑与植物的巧妙结合,如“海棠春坞”,以海棠果及垂丝海棠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
3.3 纪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
纪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常用松、柏来象征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也表达了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多用白皮松、油松、圆柏、国槐、七叶树、银杏,且多列植和对植于建筑前以突出建筑庄严肃穆的特点。
3.4现代公共建筑的植物配置
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较灵活,形式多样。因此,树种选择范围较宽,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功能作用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树种,如果建筑前有些活动的设施,或是人群经常停留的空间,则应考虑用大乔木遮荫,还要考虑用安全性的植物,如枝干上无刺、无过敏性花果、不污染衣物等。
4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
4.1南面
建筑物南面一般为建筑物的主要观赏面和主要出入口。阳光充足,白天全天几乎都有直射光,反射光也多,墙面辐射大,加上背风,空气流通不畅,温度高,生长季延长,这些形成特殊的小气候。多选用观赏价值较高的花灌木、叶木等,或需要在小气候条件下越冬的外来树种。建筑的基础种植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问题,不能离得太近,不能过多地遮挡建筑的立面,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基础不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论文摘要 论述了建筑和植物配置的关系、建筑与植物的配置原则、建筑周边植物的构图关系,并就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及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进行了阐述。
建筑属于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植物体是有生命的活体,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具有灵动的自然美。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二者关系若处理得当可求得和谐一致。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的感染力生动活泼且富有季节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均衡感,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和谐、融洽。
1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原则
1.1以人为本
任何需布局的景观都是为人而设计,以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然而人的需求并非完全单纯的只是对美的享受,真正的以人为本应当首先满足人在作为使用者的过程中最根本的需求。植物景观的设计亦是如此。所以设计者必须首先掌握使用其所设计建筑的人的类型及其生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使设计能够真正满足使用者的基本行为感受和需求,即必须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
1.2因地制宜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根据建筑各方位的生态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使方案能最终得以实施。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对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进行实地勘测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种植设计。
1.3生态性
利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维护建筑周围的生态平衡。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从空间形态上形成物质、能量的循环通道,通过植物吸收养分,依靠分解者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此外,生态植物群落能挥发多组分气体,有利于空气电离并提高大气负氧离子浓度,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1.4个性化
建筑周边的植物配置有规律的变化,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从而与建筑物在外在形态上产生一种呼应关系。园林绿化构图的韵律与节奏方式很多,常见的有简单的韵律、交替韵律、起伏曲折韵律及拟态韵律等。
建筑周围的植物景观设计应突出建筑自身的形象特征。每座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历史背景、空间尺度、色彩、符号等等。所以我们在为不同的建筑配置植物时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映衬出不同风格建筑的风采和神韵,表现出其独特的气质和性格。注重选择不同干形的植物,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人工植物群落,考虑植物配置与生态性的和谐,通过不同树种的搭配体现韵律变化。
2建筑与植物的构图关系
建筑与植物的构图关系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平面形式的组织和立体造型的组合。建筑与植物的平面组合形成了“图底”的关系,这种图与底的关系使得两者都得表现。如建筑周围植满花草树木,建筑形态就格外突出。绿化平面形式应根据建筑外轮廓来设计,其方法之一就是随形就势,即在建筑外随凹凸变化布置植物,其植物形式与建筑形成统一形态。另外的统一办法就是使植物造景形式与建筑的外形相同,建筑外的绿化形式采用了规则方式使得造景与建筑形式相同;但在空间构图时利用构图的独特手法,进一步使得绿化形式富于变化给建筑环境带来清新感。
2.1对景与借景
对景是利用植物景观作为建筑轴线或行进路线端部的景,是视觉中心。对景可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必然注意到的景,如进出建筑时都可看到门前的大花坛,在大视角的位置上,成为醒目的对景。间接对景是不在行进路线的正视域内而是略有隐藏之意的隐藏之景,如回头一望或行进中发现的景。对景的对象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植物景观,如在建筑内观看室外的绿化成为对景,或在林木间观看建筑成为对景,这也称互作对景。借景是将没有组织的景色借到视域内。
2.2障景与隔景
障景是将不希望人们看到的部分遮挡起来。如建筑的配房、杂物院等形象不算太美的可用树木将其遮挡,或因建筑主要立面出现卫生间的窗时,为避免室内外视线的流通可用一丛树木将窗遮挡住。隔景是用来分隔、分离空间或景区,将大化小,将单调变成丰富,或将不希望人们达到的地方用绿化带予以分隔,阻止人们前往。如建筑外墙常出现一些凹陷空间,当不希望人们到达这些凹陷空间时,就用草坪或树木分隔此处。
2.3诱导与暗示
植物造景的诱导是在人们希望到达的目标处设立明显的绿化标志,提醒或帮助人们找到目标。如建筑入口处可植单株树木或设置花坛来突出入口;门厅中的楼梯口处设置几盆鲜花就会使人很容易找到上楼的通道。还可利用绿化形成具有方向性的路线,如道路两旁的树木、内通道两旁的盆栽,都具有很强的或明或暗的指向性。
2.4渗透与延伸
利用植物作为两个不同空间联系的媒介,使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扩展与延伸。这不仅增加了空间之间的流通感,还丰富了植物景观。如在入口处从台阶开始设花盆经门斗到门厅,这一连续性的花盆摆设将3个独立空间相互串连在一起,一种从内到外的空间流动感经由这个纽带联接而形成。有时,人们还能看到树的一半从屋面长出,这是为保护基地的原有树木而在建筑中开“天窗”留天井造成的,这种设计能将人们的视线由室内沿树干一直引到天空,这是垂直状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2.5尺度与比例
建筑空间中栽植绿化植物能使人把握空间尺度。在建筑中,人们希望体验到轻松愉快、富有宜人尺度的空间。不少建筑的室内外都设计成共享的尺度高大的空间,因而也会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使空间尺度大小宜人或借用绿化植物作为人对空间体验的参照物。
2.6质地与机理
建筑与植物的结合中,可利用建筑与植物的不同机理与质地的对比来丰富造型语言。如满而厚植的草坪有一种柔软的地毯感,会和水泥或沥青地面形成明显的对比;树木比墙面感到粗糙,有起伏的变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墙面、地面、家具和各种装饰织物与室内绿化植物可形成粗糙与细腻、坚硬与柔化的对比。利用机理的对比,可丰富人们的视觉内容,加强造型美感。建筑与家具陈设等均为人造产品,表面机理也较机械;而植物的表面机理则很自然、富有生气,在布局中合理配置可凸显各自不同的特点。
3不同风格建筑的植物配置
3.1中国古典皇家建筑的植物配置
皇家园林体现了皇家园林气派,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色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宫殿建筑群具有体量宏大、色彩浓重、布局严整、等级分明的特点,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白皮松、油松、圆柏、青檀、七叶树、海棠、玉兰、银杏、国槐、牡丹、芍药等作基调树种,且一般多规则式种植。
3.2江南古典私家建筑的植物配置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面积不大,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建筑以粉墙、灰瓦、栗柱为特色,用于显示文人墨客的清淡和高雅。植物配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名上体现建筑与植物的巧妙结合,如“海棠春坞”,以海棠果及垂丝海棠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
3.3 纪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
纪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常用松、柏来象征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也表达了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多用白皮松、油松、圆柏、国槐、七叶树、银杏,且多列植和对植于建筑前以突出建筑庄严肃穆的特点。
3.4现代公共建筑的植物配置
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较灵活,形式多样。因此,树种选择范围较宽,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功能作用和景观要求选择适当树种,如果建筑前有些活动的设施,或是人群经常停留的空间,则应考虑用大乔木遮荫,还要考虑用安全性的植物,如枝干上无刺、无过敏性花果、不污染衣物等。
4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
4.1南面
建筑物南面一般为建筑物的主要观赏面和主要出入口。阳光充足,白天全天几乎都有直射光,反射光也多,墙面辐射大,加上背风,空气流通不畅,温度高,生长季延长,这些形成特殊的小气候。多选用观赏价值较高的花灌木、叶木等,或需要在小气候条件下越冬的外来树种。建筑的基础种植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问题,不能离得太近,不能过多地遮挡建筑的立面,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基础不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6/12654.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