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的“2+X”可变模式探讨

收录时间:2009-04-23 00:20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作者高长征 胡云杰 刘熙情   针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形态进行分析,结合当代人们的居住行为方式,指出“2 X”可变模式是中小户型在可变住宅设计方面的一种延伸,具有灵活适应和空间复合两个特点及设计精致化、体系板块化、空间复合化的设计原则,最后对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延伸阅读:X”模式灵活适应空间复合 “2 中小户型

    作者:高长征 胡云杰 刘熙情

    摘 要:针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形态进行分析,结合当代人们的居住行为方式,指出“2 X”可变模式是中小户型在可变住宅设计方面的一种延伸,具有灵活适应和空间复合两个特点及设计精致化、体系板块化、空间复合化的设计原则,最后对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户型;“2 X”模式:灵活适应:空间复合
   
   
    1 引言
   
    当今国家明确提出调整户型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整顿市场秩序,引导住房消费,增加90m2以下中小套型住宅的供应量。在政府理性引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新模式下,中小户型住宅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面对新的居住观念和功能需求,我们理应更新住宅设计观念,探讨新的居住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其各部分面积设置不应是以往中大套型各部分功能空间的缩减,它应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布局的灵活性和建造的经济性,以保证居住者的品质需求。为此我们结合中小套型住宅的具体特点及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探讨提出“2 X”可变模式,即在单元户型内保证主卧及次卧两个居室面积基本不减的前提下,设置功能可变的居室空间——变体X(见图1)。通过对变体×的设计研究,使整个户型具有灵活可变的特点,从而解决中小户型住宅在面积减小的情况下,仍能满足现代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及居住舒适度的要求。
   
    2 “2 X”模式——体现灵活可变的有效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者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及居住方式也在变化,在住宅设计方面表现为对功能空间需求的多样化。“2 X”可变模式通过变体×在灵活适应和空间复合两方面考虑,以体现户型设计的灵活可变。
   
    2.1 灵活适应
    针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形态的考虑,在A户型和B户型的两端,结合主卧设置变体×,用以灵活适应家庭结构和形态的变化(见图2)。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的“2+X”可变模式探讨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的“2+X”可变模式探讨
    2.1.1 适应家庭结构变化(见图3)
    横向家庭结构演变。当家庭结构由单身家庭“1”、核心家庭“2(父母) 1(独生子女)”过渡到复合家庭“2(父母) 1(独生子女) 2(父母)”或“2(父母) 1(独生子女) 1(父母之一)”、不完整家庭“1(父母之一) 1(独生子女) 1(父母之一)”的过程中,变体×可根据不同家庭结构的需求分别设置为少年房、老人房、保姆房及客房等。(参考《建筑中文网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的“2+X”可变模式探讨
    b
    纵向家庭结构演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会随结婚、生育、衰老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将直接影响居住需求。即当家庭结构在某一个模式稳定,随时间呈纵向变化时,变体×又可以根据家庭成员不同的年龄变化,在1~5岁的时候设置为婴儿房,在6~10岁的时候设置为幼儿房、在11~20岁的时候设置为青少年房等。


    2.1.2 适应家庭形态(见图4)
    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利用变体×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当家庭为外向交往型时,家庭朋友相对较多,变体×可设置为健身房、娱乐室、收藏间等,以满足朋友聚会、休闲、聊天等;当家庭为居家生活型时,侧重居室内部空间的家庭氛围营造,变体×又可设置为信息房、书房及化妆间等,以满足家庭内部生活的舒适和温馨。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的“2+X”可变模式探讨

    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的“2+X”可变模式探讨
    2.2 空间复合
    分别利用居住者在一定时间内家庭结构或家庭形态的相对稳定性,在设计时把一些功能空间在变体×里复合利用,以适应居住多样化的需求。空间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的借用和空间的多用。
    2.2.1 空间的借用
    当居住者在一定时间内,家庭形态相对稳定时,利用使用上的时间差对空间借用,以提升不同时间内单元空间的舒适性。比如在变体×里,把床设计成柜子,床在柜子里面,白天看不见它,晚上却可以放下来给客人居住。通过设计使得房间通透,小中见大。在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仍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2.2.2 空间的多用
    当居住者在一定时间内,家庭结构相对稳定时,对交叉功能空间进行复合设计,使同一空间能够满足多种需求。如变体×既可以作为主卧的一部分,利用家具的不同组合把娱乐房、健身房等复合在变体×内,也可是主卧的延伸,复合与主卧联系较密切的婴儿房、书房、信息房等功能空间。从而使变体X成为多用功能空间的复合体。
   
    3 “2 X”可变模式的设计原则
   
    3.1 “2 X”可变模式概念
    究竟什么是“2 X”可变模式呢?它是针对当前中小户型设计中,由于建筑面积的减小,在空间组织上,单纯依靠取消或缩减一些功能空间,将会导致户型品质下降的情况下,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形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户型设置变体×功能房间的一种可变住宅设计模式。变体×由轻质隔墙围合分隔,具有多种功能用途,构成类似“两个半居室”的空间居住模式。它具有灵活适应和空间复合两个基本特点,也可以说是可变住宅在当今的一种延伸设计模式。
    可变住宅是为解决工业化大规模住宅建设中的问题出现的,在西方曾经盛行一时。国内在80年代时对可变住宅(也有称为大空间住宅灵活设计)也有过研究,如鲍家声教授的无锡支撑体住宅的实践。由于那时住宅标准偏低,建筑结构技术水平不高,加上人们生活下富裕,参与能力有限,使得大空间住宅体系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条件的进步,如无梁、柱大空间楼板体系的产生运用,工业化轻质隔墙的飞速发展,设备管线的更新等等。这些都为“2 X”可变模式在中小户型住宅设计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发挥其灵活适应和空间复合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3.2 “2 X可变模式的设计原则
    “2 X”模式作为可变住宅的一种延伸模式,与通常的住宅设计不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反映在设计原则上也有所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3.2.1 设计精致化
    设计理念上追求精致,充分挖掘有限空间的潜力,注重对角落空间、模糊功能空间设计,坚持能用小空间满足功能需求的,就不用大空间,能重复利用的空间,就不再扩展新的空间,坚决挤掉多余功能空间,精心合理地安排户内每一平方米面积。对尺寸的把握和控制是“2 X”可变住宅模式的重要环节,适宜的尺寸选择使提高空间效益合减少面积损耗的关键因素,就开间来说,其具体尺寸建议值见表1,其进深尺寸建议值见表2。
    3.2.2 体系板块化
    建造体系采用高效、灵活的大开间结构体系,以使户内少有承重构件,并尽量采用高效的外围护墙体和内隔墙以减少结构所占的空间。板块体系主要有变体×与主卧一起形成的可变板块、厨房与卫生间被捏合在一起形成的厨卫板块及居室板块组成。体系的板块化也为“2 X”模式在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在住宅套型相对变小、功能空间更为紧凑的前提下,由体系板块化而推到的住宅产业化,不仅是提高居住质量的必要手段,更是保证实现中小户型住宅品质的必须。
    3.2.3 空间复合化
    对某些空间进行合理的合并与整合,甚至不做明确的墙体限定。如婴儿房与主卧空间合二为一,以更利于扩大相互的空间感,而通过铺地或吊顶等手法对空间进行划分,在不限定空间的前提下功能分区明确。
   
    4 问题和思考
   
    “2 X”可变模式,以其灵活适应和空间复合的特性为住户的可变设计提供了可行性,但这种可变性会带来一些不定性,这些不定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如设备管线的设置等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2 X”住宅模式中灵活可变设计得以实施的保证,下面就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做些总结和思考。
    首先是变体×里的管线布置与其灵活可变如何相适应的问题。由于变体×的多样性带来了与主卧隔墙位置的不确定性,如按照以往的管线沿墙布置的做法,将由于隔墙的不定性而失去依托,如电信、电力的埋线、开关、插座等的位置将不好确定。我们的想法是对变体×的常用组合方式分别做具体设计,并和其它专业紧密配合,找出适当的位置,主要在固定的承重侧墙上及天花板等预留埋线,到具体使用操作时,再根据住户的需求布线。
    其次是变体×中灵活可变设计中“度”的问题。“2 X”可变设计模式的目的是满足住户多样化、舒适化的需求。它的“灵活可变”体现在变体×能给住户提供多样的、可变的住宅空间,而不是简单地扔给住户一个大空间就完事。况且住户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在“2 X”可变住宅模式中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具体设计,住户可自由地选择符合需求的房型。这样的灵活性才是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多样性的体现,而不只是简单的住宅空间的灵活可变性。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904/13982.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