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自然的启发

收录时间:2008-11-19 20:05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杨留位,张广媚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大自然不断给建筑师以启发和灵感。本文通过总结建筑设计结合自然的四种方式,进而提出建筑应既能够融入自然的生态系统,自身又能成为以自然为标准的一个完整有机的生命循环系统的论点,引发现代建筑对自然的再思考。

延伸阅读:自然建筑

摘要:大自然不断给建筑师以启发和灵感。本文通过总结建筑设计结合自然的四种方式,进而提出建筑应既能够融入自然的生态系统,自身又能成为以自然为标准的一个完整有机的生命循环系统的论点,引发现代建筑对自然的再思考。
    关键词:人;自然:建筑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对“人与自然”的研究和思考,是人类理性思考的主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这些经典的中西方哲学话语其实已为人类指明了方向。自人类有建筑起,丰富的大自然不断给建筑师以启发和灵感。但相对于伴随地球生存亿万年之久的众多自然生物,人类的生存只是一个非常孱弱、非常幼稚的起点。因而,我们建筑师向自然学习的过程还有待全面和深入。
    后工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观的转变,对人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试图从日益僵化的以炫耀工业技术、注重功利的设计观中突围,自然生态意识的群体觉醒引起了全球意识形态多元化在建筑领域的敏感涟漪。禁钿了我们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大工业时代的设计思维板块正在逐渐解体、离散、转变。诚然,我们应重新思考,修正原有的设计平台,从自然的内在因素的角度出发,从而建立一个整体系统的“自然”建筑设计平台。
   
    1 回到源初——源于自然
   
    1.1 传统的基本需求
    人类文明之初,要在大自然中、安身,为了避免日晒雨淋、虫蛇侵害,人类选择自然中搭建遮蔽空间。这种最原始的建筑在结构上来说是极简单的,在材料上来说是完全取自当地自然界中的,不仅满足人的基本舒适度要求,又是一个可以自我代谢的循环系统,曾与大自然保持着长久的和谐,构成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这类因为地域材料、气候、土质、水源等因素,形成风格各异的原生建筑,被史学家称为“不需要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由生存的本质需要建造的遮蔽空间被老子称为“朴”的建筑,尽管粗糙简陋,却是基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合理使用,人们又在建筑中注入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宗教信仰,这正是“自然”建筑雏形。
   
    1.2形态视觉上的模仿与借鉴
    在古希腊时代,自然就被视为艺术模仿借鉴的对象,科林斯柱头的爵床叶饰,以及爱奥尼柱渐成锥度的螺旋,这些伟大的作品足可以证明自然的生命力对人类设计意识的启发。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指出自然是艺术的母题。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伟大启蒙思想家卢梭将自然与近代文明对立,提出“回归自然”。自然界中的天然结构形式直接启示着人们结构经验和理性的完善,对自然尤其有机结构的借鉴——比较有代表性的应是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其预示了新的结构体系出现前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经验。高迪的建筑设计想法与众不同。他不想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他只想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样去设计点什么,他认为“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仿生建筑装饰手法,具有和谐的生命形式的特征,在对城市文脉的隐喻意义上贡献非凡。高迪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相互渗透的建筑表面,是他对有机自然的一种理解,具有自然界中潜在的生长和不断演化的特征。
   
    1.3 自然景观的借用
    在中国传统空间艺术里,园林建筑有机的自然倾向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运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将自然的美与建筑中人的审美结合起来。与其他民族不同,中国的建筑形式多以建筑环绕庭院为主,强调家族的和睦相处,以及与外界采取回避的态度,相对的建筑成为附属地位。这种借用自然景观的手法同样也被运用于“造城”中,丽江古城便是其中的典型范例。令人称奇的是,她自古就没有城墙。丽江地区地处西南地区,起伏多变的地形、蜿蜒曲折的河流是影响建筑的自然要素,因此“因天才,就地利”的自然形态成为古城的特色。古城北依金虹山、象山,西临狮子山,一条玉河流经此地,西北方向与巍峨壮观的玉龙雪山遥相对应,以后又匀玉河水开挖两条人工河——东河、西河,形成“三山为屏,一川相连,三河穿越”的大环境格局,如此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构筑了丽江古城宛如天成的城市形态。
   
    1.4 提炼与抽象
    在现代所有伟大的建筑人物中,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以最富有创造力和最多样的方式显示了建筑设计同自然联系起来,的过程。他的建筑深深扎根于他的家乡,那里既有湖泊,又有森林。在建筑创作实践中,他提炼并抽象自然界既有的形态——芬兰特有的森林、冰川等作为建筑形式,结合现代建筑理念,揭示并强化芬兰地域自然环境的固有特征,引发人们对建筑及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特性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建筑与所在的地域有机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他按照自己的信念设计了玛里娅别墅。这座别墅四周的森林启发了建筑的木柱形式和森林般的光影效果。这些木柱以不同结构组合在一起,支撑通向主要起居室的楼梯,整体效果就像一个林区小牧场。活树更增加了这种效果,自然风光在巨大的窗户外延续。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技术手段使建筑师的自然梦想成为现实。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就是以尊重地域文化和民族情感为建筑设计的目的,从传统与自然中提取建筑原形,并巧妙赋予现代科技手段典型之作。皮亚诺受到当地棚屋的启发,采用独特的木肋结构,并把木棚架作为建筑的主体和视觉中心。这些木棚架都是地方传统的典型表现,显示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美学上的,也是功能上的。它们顺应新喀里多尼亚的气候条件,形成十分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引导空气在棚架内外表面之间自由流动。整个棚架结构体系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特殊的“音响”,它与产生于传统村落和树林中的声响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2 自然与建筑的系统思考
   
    以上本文以时间为线,从建筑的设计角度总结归纳了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四种方式。而当今正处于各个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的时代,要想建立一个“自然”的建筑设计平台,仅仅是从形态视觉上模仿与借鉴、对自然景观的借用和提炼与抽象,是远远不够的。本文认为以上的四种手法只是对自然片段的吸取,并未全面和深入,因而建筑师应对自然与建筑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思考。
   
    2.1 整体论的引入
    整体论的概念和笛卡尔的观点(即把事物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能最有效地发现事物的真相)相对立。整体论要求每个事物都应被看作环境的一部分,是轮廓和背景的总和,因为如果环境变了,任何生命物体也会改变,我们对它的感知也会变。每一部分都包含着真相的因素,但只有在整体中,“真正的”真相才能被找到。轮廓和背景在自然里互动,我们人类自身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和自然互动,我们不应把自然看成我们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建筑应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被建筑师随意地放在自然中。就如有机建筑大师赖特所说,让建筑“建于山中”,而不是“建在山上”。
   
    2.2 生物学的引入
    1935年,在瑞典手工业协会的一次题为《理性主义与人》(Rationalism and Man)的讲座中阿尔瓦·阿尔托就曾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在形式上是丰富多样的,由于有相同的构造、相同的结合方式及细胞内部相同的构造原则,生物体有数千万种组合方式,而且每一种方式的组合都是一种组织结构完美的有机体,人类的生活也属于这个体系,围护在人类周围的建筑环境并不是神秘和永恒的,它们也是细胞和组织的生物体,也应以对待生物体的方式来处理。否则,就会使建筑与整个生物系统格格不入而没有人情味。”也就是说,建筑应当同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特性”,建筑也应该呼吸,能够从地里生长出来。在生物学未引入之前,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建筑本质上是控制性的,任何建筑的存在都是对自然原有生态廊道网络的破坏。而建筑如果成为一个“生命闭和系统”,那么它就可以既保持原有生态体系,又能够吸取自然的养分,这也是对建筑师在空间形式、材料、结构等各方面更深层次的要求。 2.3“生态”、“绿色”的误区
    “生态”、“绿色”是当今建筑界流行的话语,虽然也在高呼它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的,但却过多地关注了高技术和节能,忽视了建筑本身材料的高能和非再生性,它可能也面临着一种危险,从而就不再是一种全新的、整体建筑的先锋了。目前几乎很少生态建筑超越这些问题去探究精神表达和自然有机形式等方面更为深远的主题。我们既不是历史学家考虑自然的发展,也不是基于一种流行空洞的说法,更不是否定“流行性”,而是要进行一种在建筑设计上的深化,把“流行”技术转化成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建筑师只有将“自然”的表象用建筑形式语言加以提炼抽象,并利用技术手段形成与自然内在因素一种深层的搭接,才能使建筑与自然更深层次的结合。我们建筑师应从设计的角度把自然界非凡和世俗的美感转译成一种来自于内心与本质设计的灵感来源、手段和方法。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11/1207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