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可行性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示:坝址区基岩以中粗粒花岗岩为主,细粒闪长岩次之。建基岩面利用岩体为微新岩石,局部为弱风化下部岩体。建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优质、良质岩体约占98%.RQD值一般70%~90%,变形模量一般为20—30Gpa,纵波速度4300~5500ms,透水性弱,透水率小于lLU约占80%.
1 坝址工程地质特征
坝址区基岩以中粗粒花岗岩为主,细粒闪长岩次之。建基岩面利用岩体为微新岩石,局部为弱风化下部岩体。建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优质、良质岩体约占98%.RQD值一般70%~90%,变形模量一般为20—30Gpa,纵波速度4300~5500m/s,透水性弱,透水率小于lLU约占80%.
坝区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断层构造岩出露面积约占建基面积的2%.以F2、F9、F23为代表的压性断层为主,构造岩石多为碎裂岩,一般胶结良好;以F215、F548、F65为代表的张性断层次之,构造岩胶结较差,风化较强,少数呈松散状态。(参考《建筑中文网》)
裂隙以倾角大于60°的陡倾角为主,占75%以上;倾角30°~60°的中倾角裂隙占10%;缓倾角裂隙占13%.裂面以压扭性为主,裂面平直,闭合状、无充填、胶良好,裂隙长度一般2~5m,规模大者10~20m,极少数长度超过30m,间距一般2.5~3.5m,张性裂隙不发育、裂隙粗糙、微张开状,长度多小于10m.
此外,由于坝基开挖,建基面浅部岩体受卸荷及爆破影响,不同程度的损伤,局部岩块松动。
从总体上看,三峡大坝基础工程地质优良,大坝基础设计及基础处理中,一方面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坝址优良的地质条件,尽量节约工程投资;另一方面要对地质缺陷部位、裂隙发育部位的不良岩体进行妥善处理。
2 大坝基础固结灌浆设计简述
设计采用常规布孔与重点加固相结合的原则。
2.1 固结灌浆的范围
一般范围为坝踵、坝址各l/4坝基宽度,并对主体防渗帐幕迎水侧的一排或两排固结孔适当加深;对坝基范围内出露的规模较大、性状较差的断层、岩脉、裂隙密集发育带等缺陷部位采用重点加固处理;对坝基特殊部位、高陡边坡部位视实际情况布孔。
2.2 设计参数
一般部位孔距2.5×2.5m,孔深入基岩;5~6m;主帷幕前的两排孔距2.0×2.0m,孔深入基岩10~20m;地质缺陷部位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孔排距2.0×2.0m,孔深入基岩8~15m.灌浆压力一般0.3~0.5Mpa.
2.3 施工方案
以常规有混凝土盖重灌浆方式为主,对具备采用无混凝土盖重方式施工条件的部位,可采用无混凝土盖重方式施工。有混凝土盖重方式施工一般要求混凝土厚度不少于3.0m.采用分序加密,自上而下分段钻灌。
3 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可行性及其实施
3.1 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可行性
本次共做了三组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第一组位于临船上航道F7断层出露部位,第二组位于右岸导流明渠三期下游横向围堰处,第三组为左厂4—1乙块生产性试验。三组试验分别代表不同的地质条件:断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及一般地段。尽管所处地质条件不同,岩石透水性、吸浆量差别较大,但通过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试验之后,岩体的强度,整体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有如下特点:
1)单位透水率和单位注入量,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均有显著的降低(见表1);单位注入量和单位透水率较大的段数频率随着灌浆次序增加而减少;断层带、裂隙发育带递减幅度相对较大。灌浆后检查孔的单位透水率小于3Lu占90%以上,透水宰大于3Lu的孔段均位于试验区的边缘。
2)灌后岩体整体性、均质性得到加强,力学性质得到改善。单孔声波波速值均能达到5000~5500m/s,跨孔地震波值4500m/s,声波值提高3%~45%不等。灌前声波值在5100~5500m/s,灌后提高3%;灌前声波值在4500~5000m/s,灌后可提高5%~12%;灌前声波值小于4500m/s.灌后均能提高10%以上;灌前声波值越低提高幅度越大。灌后岩体的弹性模量,除个别几段外,可达20GPa以上,一般提高3~10Gpa.
3)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过程中有时发生串、冒、漏浆现象,但经过浓浆封堵、降压、间歇、待凝等措施后,均达到了结束标准,符合技术要求。
4)在灌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产生水力压裂、抬动。但抬动 值不大于200UM,在设计允许值范围之内。少数裂隙即使在压水、灌浆过程中产生水力压裂,但最后能得到较好的灌注。
5)第一组、第二组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试验,基岩面未达到大坝建基面要求,浅层岩石较破碎,清基不彻底,找平混凝土没经过严格振捣,混凝土与基岩面胶结较差,这些都是第一段单位透水率、注入量偏大及盖板裂缝抬动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经过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后,岩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单位透水率、纵波速度、弹性模量都能达到设计要求值。因此,我们认为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除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3.2 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优缺点
本次试验无混凝土盖重是在找平混凝土上进行的,有盖重是在3m厚的混凝土上进行的。从试验资料分析,基岩的灌浆效果及是否抬裂主要与岩石本身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灌浆压力有关,而与有无混凝土盖重关系不明显。3m左右的混凝土盖重板真正起的作用不大,阻止水力压裂和控制抬动是有限的,并且发生抬动后处理是很困难的。3m厚混凝土与找平混凝土所起的主要作用都是嵌缝堵漏,约束岩面表面裂隙张开。与有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比较,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有如下优缺点。
主要优点:
1)解决了浇筑与固结灌浆相互干扰的矛盾,加快施工进度。
2)避免了有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盖板的抬动与处理困难。
3)避免了有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盖板混凝土层面长时间暴露而产生温度裂缝及继续浇筑时新老混凝土变形不一致的问题。
4)易于观察岩石表面的串、冒浆等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5)避免钻坏混凝土内埋设的冷却水管、受力钢筋、测试仪器等构件。
6)节省直接钻混凝土或预埋导管的费用。
主要缺点:
1)由于岩石表面无盖重,不能采用大的灌浆压力,致使一部分需要较大压力才能灌浆的细小闭合裂隙,没有得到很好的灌注。
2)在裂隙发育地段,易产生冒浆、串浆尤其是周边孔段,需采取一些封堵措施才能完成灌浆工作。
3)找平混凝土不易震捣、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找平混凝土的质量和与基岩的胶结紧密程度是进行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3 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实施
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不足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克服的,下面就怎样实施提出建议。
3.3.1 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部位的选定
按设计要求兼辅助帷幕防渗的固结灌浆部位,地质缺陷部位,陡直立边坡部位要求采用有盖重固结灌浆,但混凝土浇筑是按块划分,兼辅助帷幕防渗的固结灌浆孔与一般固结灌浆孔位于同一坝块,地质缺陷部位是局部的,所以在兼辅助帷幕防渗的固结灌浆孔,地质缺陷部位采用有盖重,其他部位采用无盖重是难以操作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在今后施工中可以兼辅助帷幕防渗的固结灌浆孔移到帷幕灌浆廊道内施工,对地质缺陷进行妥善处理后,再进行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
坝址基岩优良岩体占98%以上,断层碎裂岩体不足2%,所以大面积地进行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是有条件的。
3.3.2 关于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的压力
灌浆压力的使用至关重要。压力偏小,岩体得不到很好的灌注;压力偏大,会引起水力压裂和抬动。因此应在不引起水力压裂和抬动的原则下,尽量使用较大的灌浆压力,即最佳灌浆压力,这个最佳灌浆压力往往是由岩体本身工程地质特性确定,不是由岩体的上覆压力确定。
根据岩体裂隙的大小,张开程度、渗透性、可灌性,三峡坝基岩体大致可以分为Ⅳ类。
I类是宽大裂隙。裂面张开,伸延一般大于10m,透水性强、大于101u可灌性好、注入量大于20~15kg/m,在低压力下(0.1Mpa)吸浆量很大,此类裂隙不发育,起着导水作用,是首要灌注对象,不需用多大压力(0.1~0.3Mpa)就能取得良好的灌注效果。
Ⅱ类是较大的无充填闭合裂隙,因卸货、爆破影响后张开的闭合裂隙,短小的张性裂隙。透水性中等,透水率3~101u,注入量5~20kg/m,一般在小区域内自行封闭,开始吸浆中等,吸浆量逐渐减少,较快地达到结束标准。此类裂隙,在浅部较发育,一般在0.3~0.5Mpa压力下就能得到较好的灌注,超过此压力值,可能发生初步的水力压裂和抬动。
Ⅲ类是细小的致密裂隙。充填胶结好,岩石原本不透水和透水轻微,透水率1~3Lu,吸浆量小,单位注入率小于5kg/m.
此裂隙较发育,在吸浆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灌浆压力到0.5~1.0MPa,一旦达到此压力值而吸浆量仍不大,再进一步提高灌浆压力,使原本闭合的裂隙张开,虽然灌了一些水泥,但要承受发生水力压裂和提高渗透性的风险。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9/8858.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