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建筑研究 专题列表

景观环境色彩分析与设计

收录时间:2008-07-27 12:56 来源:建筑中文网  作者:碧森尤信  阅读:0次 评论:0我要评论

内容提示:本文从自然色和人工色的分析入手,探讨试图将配色美学应用于景观环境设计,即如何发挥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的各自特点,创造景观环境色彩美的问题,并分析了不同景观环境中适宜的配色设计。

延伸阅读:人工 分析 景观 环境 色彩

    摘 要:本文从自然色和人工色的分析入手,探讨试图将配色美学应用于景观环境设计,即如何发挥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的各自特点,创造景观环境色彩美的问题,并分析了不同景观环境中适宜的配色设计。(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字:景观环境;色彩;类似色;对比色;大协调;小对比

    大自然万物纷繁,山川、河流、密林、天象等缤纷异彩,它们的色彩不仅因地域而不同,而且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呈现给我们流动的、难以捉摸的色彩画卷(图1)。景观环境的追求之一就是“师法自然”,那自然的色彩及其组合必然成为景观环境“师法”的对象。与其它设计要素一样,我们只有通过精炼、提取、抽象,实现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才能升华至色彩组合的艺术美。

    较之与其它艺术形式,景观环境更接近于自然,它的组成要素大多取自于自然,因此在色彩组合上所受的限制更大,不可能象绘画、雕塑那样自由地运用色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由于景观环境要素大多来源于自然,因此这些自然要素无需我们调色,就已具有了自然美,这时,色彩之间的组合就显得更重要了。

    景观环境色彩分析与设计

    一、景观环境色彩分析

    要进行色彩的组合,首先就要了解景观环境中有哪些色彩,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种类:

    景观环境色彩分析与设计

    分析景观环境色彩的组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如下特点:1.自然色彩种类多而且易变化,特别是其中植物的色彩,一年中,植物的干、叶、花的颜色都在变化,而且每种植物有其不同的色彩及变化规律;而人工色彩相对稳定,一般有固定的颜色。

    2.景观环境的基调色多是生物色彩,如植物的色彩,它在景观环境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非生物色彩与人工色彩点缀其间。

    3.自然色彩虽然易变,但也是有规律可循,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人工色彩,达到与自然色彩的协调。

    二、景观环境色彩组合原则

    色彩属于视觉艺术,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应以满足视觉需求为原则。视觉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因子;同时,它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视觉需求相对稳定的一面是指人们的色彩观念常受到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即这种观念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不易变更。色彩心理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色彩观念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由于多次欣赏了某些色彩,神经通路在大脑皮层上日益加深,便形成了牢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而造成的,这种审美无惊奇感,但习惯欣赏的东西是从内心欢迎的,故而产生愉快的感情”①。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经学,忽视科学,以“中庸”“中和”作为美的标准,要求统一、整齐划一的美,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不偏激,不标新立异,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以暗色或中性色为主,注重色彩的单纯、和谐及其内涵,不求色彩、色度的丰富性,即使有对比也是适可而止。所以,虽然北方皇家园林也曾为显示豪华、夸耀权威而饰朱粉金(图6),但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仍以追求高雅、柔和、温润、质朴的色彩美感为目标(图7),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成的,而且这种积淀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影响仍很广泛②。

    另一方面,在景观色彩的组合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视觉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以求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顺应时代要求。美国生理学家海巴。比伦从精神物理验证得知:“人能在自然界看到的颜色是有限的,人对任何事物不断地接受,就会产生腻的感觉,使人疲劳乏味,流行色之所以形成,表面看有其人为的因素,而内因是它符合人们生理平衡的需求” ①。即人们对色彩变化、对比色的需求,以达到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平衡。景观环境色彩虽然不可能象流行色那样有规律地变化,但其顺应时代需求的规律不可逆转,社会发展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色彩审美趋向于简洁、明快、醒目、亮丽,因此明度较高,色度较低的颜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图8、9)。

    所以,在考虑景观环境色彩的组合时,我们应兼顾视觉需求的稳定性和时代性,即在色彩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跃对比,既不能呆板单调,也不能过分刺激。同时,注意时代审美倾向色彩的运用。

    三、景观环境色彩组合方法

    景观环境景观色彩组合大致有两种:1 类似色的组合,色轮上九十度以内的色彩相互组合,这些色彩在明度、纯度上有所变化(图10)。如景观环境中树木和草坪,不同种树木的不同纯度、明度的绿色组合就属于类似色的组合。这种色彩组合较素静、柔和,但易造成单调感。

    2 对比色的组合:色轮上相距一百二十度的色彩组合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图11)。这种色彩组合给人的感觉鲜明、强烈,往往可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但也要防止过分强烈,造成跳跃、不统一感。

    一般认为,类似色的组合由于其调和性,形成的视觉效果易于被人接受,但这种色彩组合只能维持一般的适应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由于色彩组合的生动性、吸引力减少的原因。我们的眼睛有不断要求全光谱的视觉生理需求,有补色关系的两种色彩,在眼睛内可以达到安定平衡状态,这也就是眼睛会产生视觉残像的原因,所以,除了类似色的组合,还应注意对比色的应用。

    景观环境中植物的不同绿色度可形成类似色的配合;植物的色彩与非生物的山石、水体等的色彩也可形成类似色的组合。同时,植物本身叶色变化、花与叶的色彩又可形成对比色的组合。这些类似色与对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色彩的运用,因此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它们,只能有目的的加以利用。建筑、小品、铺装、人工照明等这些人为物的色彩我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设色,使它们的色彩与其它要素的色彩形成对比色的组合或类似色的组合。因此,在色彩组合时,我们常可利用人工物的色彩在景观中形成画龙点睛之笔,如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中的“folly”(红色建筑)就是一例(图12),耀眼的红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视觉刺激。总之,色彩组合协调是我们的目标,无论采用色彩对比还是色彩和谐,一般而言,设计时两者都应考虑到,做到“大调和、小对比”。

    此外,在景观环境景观色彩组合时,还应考虑到:1、色彩与地域环境的关系。通常,在炎热地区,宜多采用白色、浅淡色、偏蓝偏绿的冷色,这样给人一种凉爽、舒适的感觉;相反,在寒冷地区,宜多用暖色,如偏红、偏黄等色彩,或者在中性色系中设局部暖色,增加温暖感(图13),这是通感引起的视觉要求,我国古典景观环境北方色彩华丽而南方较素淡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2、设计景观色彩组合时,应注意色彩数量以少为好,并应有主调、配调之分(图14)。引用画论也许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五彩彰陈,举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说明色彩组合不能群龙无首,不能平均分配力量,应有主次之分,以免过分刺激或杂乱无章。

    3、利用带有某种色彩倾向的灰色,如蓝灰、黄灰、米灰等色,易于与其它色彩组合,并辅助鲜明色彩,烘托主题。同时,城市中流光溢彩,这种灰色以其安定、幽静、温柔的精神特性能满足人们要求安静、平和的心理,因此,可在建筑、小品、铺装等人工物饰色时使用(图15)。

    三、景观环境中不同区域的色彩设计

    景观环境中的功能区划大多是依使用对象或用途的不同来划分的,由于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不同的视觉需求,不同的用途也需要不同的色彩来配合,因此,各功能区应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如按照使用对象不同,景观环境中大多分为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区。这些不同的年龄组有不同的审美偏爱。儿童一般好奇心强、色感较单纯,喜爱一些单纯、鲜艳而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因此儿童活动区宜使用明度高、纯度也高的红、黄、绿、蓝等色彩组合,此外,由于儿童好动,应注意形成暖色调(图16)。青少年大多性情强烈,有着活跃的朝气,对色彩偏爱明快与活泼的组合,因此,青少年活动区可考虑明度高、中等纯度的暖色的运用,色彩组合应注意对比色与类似色的组合兼而有之,并能形成视线焦点。老年人喜静,好回忆往事,性情沉稳,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景观的色彩组合上尤应注意类似色的运用,以求得和谐的冷色调,但景观中也应考虑暖色的点缀,以免色彩组合过于平淡(图17)。

    景观环境中的体育活动区中的色彩组合应与它的用途相协调。适应其特点,宜选用活泼、单纯的中性色,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注意力,又不失运动场活跃的氛围。虽然不同功能分区有不同的色彩组合要求,但总体来说,整个景观环境的色调应有统一感,即在整体与各功能分区的关系上,各功能分区与各景点的关系上,做到“大调和、小对比”(图18)。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7/8865.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

正在死去的城市景观河流

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

色彩与建筑环境创造

浅议现代人居景观的发展趋势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浅谈建筑与城市景观

居住区景观不同于园林绿化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

景观与公民的环境权力


【重要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建筑中文网和作者所有,允许以学习、研究之目的转载、复制和传播,但必须在明显位置注明原文出处和作者署名(请参考以下引文格式)且保证内容一致性,不得用于出售、出版、付费数据库或其它商业目的,本站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投稿信箱
引用复制:网址 QQ/MSN 论文/著作 HTML代码

请告诉我们

请告诉我们您的知识需求以及对本站的评价与建议。
满意 不满意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