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与心态的互动-论地铁站空间的识别性设计
-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设计文化理念
- 四川雅安名山县涌泉村抗震小学的设计理念
-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启示
-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的创作思考
- 洛阳洛南新区雅安新城结构设计
- 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设计
- 广州珠江新城海心沙地下空间建筑设计方案
- 黔东南地区郎德苗寨民居的热适应性
- 西气东输工程中长输管道站场建筑模块化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示:本文探讨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空间遇到的识别性与导向性问题,首先从理论框架分析了人在地下交通空间的认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而从建筑设计手法与视觉导向设计手法两方面探讨地铁站的识别性与导向性塑造。本文认为,坚持建筑与室内环境要素一体化的设计手段,从空间界面入手,是达到地铁车站室内设计目标的基本理念。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空间遇到的识别性与导向性问题,首先从理论框架分析了人在地下交通空间的认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而从建筑设计手法与视觉导向设计手法两方面探讨地铁站的识别性与导向性塑造。本文认为,坚持建筑与室内环境要素一体化的设计手段,从空间界面入手,是达到地铁车站室内设计目标的基本理念。(参考《建筑中文网》)
[关键词]:地铁车站 / 可识别性 / 空间界面 / 设计思路
一、地铁空间的特殊性
地铁作为城市快速交通工具,通达性是关键。人们从“地上”走入“地下”,经历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第一需求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空间的辨认,以确定行进方向。作为特殊的地下空间环境,地铁车站室内设计有其制约性,要提高站点空间的使用效率,使乘客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有许多不利因素:
1. 无窗的环境,空间封闭,内外信息隔断,环境的可识别性差,人们易产生不安感;2.人的视界受到限制,使方向感和定位能力变弱,紧张感加强 ;3.自然光不足,噪声不易传出,湿度大,无新鲜空气,易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4.地下空间界面受技术、经济的制约,空间形态单一,环境的可识别性成为室内建筑设计的主要课题。
地铁站空间的“先天不足”构成了后天“发育”的困难,在现有的环境制约下完成人流的迅速疏通必须从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认识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空间与视觉原理,强调形态与心态的互动原则以达到有针对性地指导地铁识别系统设计。
二、地铁空间的识别性问题
位于地下的地铁车站环境,人们不可从其建筑体量上识别,而只可能在经历车站内部及出入口时,认知并记忆环境信息,对每个车站在头脑中形成自然而然的映像,从而识别车站并确定自身在城市中的方位而不致迷失方向,也同时得到情绪上的放松和心理的安全感。
在对车站识别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由于车站内部空间形式尺度几乎相同,剖面几乎都为箱式两层三跨,平面均为长方形,人们难以从空间上区别不同的车站。受试者除了通过标志辨认外,与周边有明显对比(特别是色彩对比)并且在人的视觉敏锐区中的设计实体,如壁画(饰)、广告、柱、楼梯扶手等都起了一定的标志作用。而光线的强弱使得原来简单均匀的空间形成变化,也能增加识别性。在这些起识别作用的手法中,比较有趣的是广告,一方面,由于其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特别是柱面上的大幅广告,能依靠立柱形成重复的韵律节奏,出乎意料地成为辨识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另一方面,种类和数量过多的广告又形成了视觉障碍,会减弱车站的可识别性,并且广告是定期更换的,这就意味着它的标志作用也具有时段性,当广告被更换后,人们必须重新认知并记忆环境中的新广告。而且不同的车站有可能使用同样的广告,这样人们在认知车站时也可能不易区分。
而现在运行的车站识别系统存在两种类型的问题:一是人流量大而商业广告过多的车站,除了必要的通道,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设置了广告和商业设施,视觉信息严重超载,让人感到烦躁,也减弱了车站的可识别性。二是信息量过小,特别是一些小站,墙柱面和灯箱广告都很少,各界面和设计实体的材料、质感和色彩基本一致,仅在柱头柱脚作微小的形体变化,匆匆而过的乘客难以留下特别的印象。
三、地铁车站空间可识别性设计思路分析
在地铁中易识别的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车站之间清晰的表象,地铁站设计应打破从元素主义出发的设计观念,即分别从实体的形、质、色、光、家具与陈设等要素进行设计操作,忽视对环境的整体把握,而应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从全局入手,提升地铁车站可识别性水平。同时,正因为地铁站空间变化的可能性小,从空间界面入手的设计思想就有现实的意义。
1. 设计思路定位
(1) 装饰的主题化
赋予空间内涵是现代主义设计所追求的特质。而装饰的特点在于其表意性,它是空间主题内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按莫斯科和巴黎地铁的经验,装饰的主题化是提升空间品质和环境可识别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复合化的空间系列,主题化是统领各子空间的线索及获得环境整体性的重要方法。
文化性是从内容上表示空间的最有效办法。在空间内含上强调地铁地段的文化特征来形成识别性,创造有场所感的车站环境,是当代地铁站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莫斯科地铁装修富丽堂皇,各站点都能反映地段的文化特征。而上海地铁一号线和北京地铁各站的空间设计大都手法相同,给人单调乏味感。现代地铁不仅是交通性、技术性的空间,也应该是文化性、标志性的空间。因而,车站的文化气质是其艺术性、个性和场所性的体现。
(3)表皮的异质化
表皮是装饰设计的关键语言,表皮与结构相对应,并依附于材料。表皮限定着空间,空间也制约着表皮。异质化是可识别性的基本视觉特征,表皮的异质化依赖于空间界面的多样化。所以,先空间后材料,先结构后表皮,这才是正确的设计思路。表皮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整体空间的构成要素。应注意看到,表皮需要光来反映,表皮的设计与室内光环境的设计相辅相成。光与表皮构成的空间令人印象深刻。
(4)人性化
人性化的设计是获得使用者共鸣的直接途径。有调查表明,关心人行为需求的细心设计,都会得到人们的认同,给人以深刻印象,间接地增进环境的可识别性。一块地砖、一级台阶、一个指示牌、一个把手,都可以放射出人性的光辉。
2. 空间界面处理
(1) 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
单一的线性通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导向性往往采用界面上的线来完成,如通过路面铺砌形成的方向线、墙面角线、装饰线、顶部灯带等来加强通道的方向感,此外,还可以通过通道尽端的光诱导来实现。
岔道是容易使人产生迷惑或焦虑情绪的空间节点,除了运用标志传达的手法之外,还可以从中间界面处理来增强岔道的“可读性”:如对从属的支道空间采取顶部降低或地面抬高的手法,来暗示主要干道与支路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支路空间界面采用不同肌理、色彩处理方法,以提醒通行者注意区分,并对下次通行产生记忆帮助。
界面上有规律的视觉符号的分布可以对通道中人的运动速度起到加快或缓解的调节作用,对较长的通道来说,水平自动扶梯的设置不但方便乘客的通行,还会对行走起到导向作用。而铺地材料的色彩、图案、质感等,伴随人的行走路线有所变化,可引导步行者变换方向。
(2) 视线关联导向|
尽量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建立起直观的视觉导向,形成导向信息界面系统,建立不同功能区域的提示传达,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内部各空间之间以及地下地上空间之间的开放度,使相关空间相互渗透,视线贯通而易被感知。
(3) 色彩运用|
色彩,特别是鲜艳色彩能增强车站站台的识别性,符合快速阅读的识别特点。纯色用于宽敞单一的空间界面比较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善用导向标志的色彩调节作用,既满足视觉导向和信息传达的要求,又调节了室内气氛。但运用时要注意脉络的清晰,面积的合适,点线面的恰当配合,避免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
结语
地铁车站空间是流动、开敞、通透的高效空间。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决定人的行为,因此,可识别度高的空间对车站的运营效率至关重要。判断地铁站空间室内设计的优劣,与设计观念、经济条件不可分割。在当前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可能生硬地把商业空间的设计方法直接搬到地铁站的建设中来,因为地铁站的室内整体空间本身的变化可塑性相对一般建筑较小,空间界面的多样化尤其重要。总之,整体框架下的个性化及细部设计是目前增进地铁站点可识别性的重要设计思路。 来源: 《建筑中文网》.
原文网址:http://www.pipcn.com/research/200807/1199.htm
也许您还喜欢阅读: